《靈樞識》~ 卷六 (10)
卷六 (10)
1. 癰疽篇第八十一
諸本無篇字。
黃帝曰,劉涓子鬼遺方作九江黃父問於岐伯。千金翼作九江黃父相癰疽論。黃帝問於岐伯曰。
上焦出氣,張云。宗氣也。宗氣出於喉嚨而行呼吸。其以溫分肉。養骨節。通腠理者。是衛氣化於宗氣也。
中焦出氣如露,甲乙。露、作霧。是。張云。營氣也。其於陰陽已張。因息乃行。是營氣化於宗氣也。
變化而赤為血,甲乙。作赤而。似是。
皆盈,甲乙。皆上更是絡脈二字。千金翼同。
從虛去實(止)補則有餘,從虛去虛。甲乙作從實。是。馬雲。其實者則從虛之之法。以去其實。所以瀉則不足而為虛也。蓋疾去其針。則邪氣減矣。若久留其針。先後如一。斯則從實之之法。以去其虛。所以補則有餘而為實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劉涓子所著的《鬼遺方》和《九江黃父》中,都提到了九江黃父問岐伯關於癰疽的問題。
上焦出氣,張雲說這是宗氣,宗氣從喉嚨出來,負責呼吸,溫暖血肉,滋養骨節,暢通腠理,這是衛氣化為宗氣的結果。
中焦出氣如露,甲乙說這是露,是霧,張雲說這是營氣,營氣在陰陽已張的時候運行,隨著呼吸而行,這是營氣化為宗氣的結果。
營氣變化成紅色,就成了血。
皆盈,甲乙說這是絡脈二字,千金翼也是這樣寫的。
從虛去實,補則有餘,從虛去虛。甲乙寫成從實。馬雲說,如果實,就要用從虛的方法去實,也就是瀉法,因為瀉則不足而為虛。如果久留針灸,就會從實,也就是補法,因為補則有餘而為實。
形氣乃持,甲乙作神氣。千金翼作形神。張云。持、定也。
草萓,馬本、志本、甲乙、鬼遺方。萓、作蓂。千金翼作蘆。史音萓。魚飢切。張云。音宜萓。隖草、鹿蔥也。簡案、玉篇。隖萓、本作宜男。鹿蔥也。然邪客篇。地有草蓂。此萓當蓂。誤。
衛氣歸之不得復反,志云。歸、當也。榮血留泣不行。則衛氣亦還轉。而不得復反其故道。故癰腫也。潘氏續焰云。言衛氣因以留聚。而不復返於平常流行之故道也。
不當骨空(止)不相滎,千金翼。骨空下更有骨空二字。甲乙作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則筋骨枯空。枯空則筋骨肌肉不相親。志云。骨空者。節之交也。癰腫不當骨空之處。則骨中之邪熱。不得泄瀉矣。潘氏云。骨空骨中之細孔如鬃眼者。所以通血液之滲灌。簡案、髓充骨空。今髓消而不當骨空。骨空無髓之可泄瀉。則筋骨枯矣。志注恐誤。
白話文:
形氣是保持生命的根本,甲乙本草認為形氣是神氣的源頭,千金翼則認為形氣是形神。張仲景解釋,持指的是穩定。
草萓,馬本、志本、甲乙本草、鬼遺方都記載了這種藥物。萓,實際上是寫作蓂。千金翼寫作蘆。史記音讀為萓。魚飢切。張仲景解釋,音應該讀作萓。隖草,就是鹿蔥。簡要說明,玉篇中也記載了隖萓,原本寫作宜男,也是鹿蔥。但邪客篇中記載地有草蓂,這裡的蓂應該是蓂,寫錯了。
衛氣無法回歸正常,志書解釋,歸指的是應該。榮血停留不動,則衛氣也會回轉,無法回到原本的運行路線,所以會產生癰腫。潘氏續焰解釋,衛氣因此停留聚集,無法返回平常流通的正常路線。
不應該阻塞骨空,千金翼中骨空下還有兩個字骨空。甲乙本草寫作髓消不應該阻塞骨空。不能排泄,就會導致筋骨枯空,枯空則筋骨肌肉互相分離。志書解釋,骨空指的是關節交接處。癰腫不在阻塞骨空的地方,則骨中的邪熱無法排泄。潘氏解釋,骨空是指骨頭中像鬃毛孔一樣的細孔,用來讓血液滲透灌注。簡要說明,髓液充盈骨空,現在髓液消散,不應該阻塞骨空。骨空沒有髓液可以排泄,就會導致筋骨枯萎。志書的注解可能錯誤。
與忌日名,外臺作與期日。無名字。
岐伯曰,鬼遺方、千金翼、外臺、引集驗。曰字下有略說癰疽之極者八十種一句。
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止)三日已,合、千金翼作含。外臺注。一云無冷食。志云。嗌乃肺之上營。呼吸出入之門。發於嗌中。其勢甚猛。故名猛疽。若膿不瀉而塞嗌。則呼吸不通。不待半日而死矣。張云。豕膏即豬脂之煉淨者也。觀萬氏方。有治肺熱暴喑者。用豬脂一斤。煉過。入白蜜一斤。再煉少頃。濾淨冷定。不時挑服一匙即愈。若無疾服之。最能潤肺潤腸。即是豕膏之屬。簡案、太陰陽明論云。喉主天氣。嗌主地氣。史倉公傳云。飲食下嗌。說文。嗌、咽也。此嗌為食道。然本文言塞咽半日死。則嗌為氣道明矣。王氏準繩云。結喉癰一名喉癰。靈樞名曰猛疽。以其勢毒猛烈可畏也。此以喉外結喉上為嗌也。按衛生寶鑑。有砭刺腫上。出紫黑血。用桔梗、甘草、連翹、黍黏、黃芩、升麻、防風等藥。醫治猛疽。按、此乃似指喉內壅腫為猛。當參考。
白話文:
「與忌日名」,《外臺》寫作「與期日」。沒有名字。
岐伯說,《鬼遺方》、《千金翼》、《外臺》、《引集驗》中都有記載。其中《曰》字下面有一句簡短的說明,說癰疽最嚴重的有八十種。
癰長在喉嚨裡叫做猛疽,三日內就會致命,合、千金翼寫作「含」。《外臺》注釋說,不要吃冷食。志書記載,喉嚨是肺的上方,呼吸出入的門戶。長在喉嚨裡,勢頭很猛,所以叫猛疽。如果膿液不流出來,堵塞喉嚨,就會呼吸不通,不到半天就會死。張氏說,豕膏就是豬油經過提煉精製的。看萬氏方,有治療肺熱暴啞的方子,用豬油一斤,煉好,加入白蜜一斤,再煉一會兒,過濾乾淨,冷卻凝固,隨時服用一匙即可痊癒。如果沒有病服用,也能潤肺潤腸。這就是豕膏之屬。簡案、《太陰陽明論》說,喉主天氣,嗌主地氣。史倉公傳說,飲食下咽。說文解字說,嗌,就是咽喉。這裡的嗌指的是食道。但是本文說塞住咽喉就會半天死,所以嗌指氣道才是。王氏準繩說,結喉癰又叫喉癰,靈樞中叫做猛疽,因為它勢頭毒性猛烈,令人害怕。這裡的嗌是指喉嚨外結喉上面。按《衛生寶鑑》,有砭刺腫上,流出紫黑色血液,用桔梗、甘草、連翹、黍黏、黃芩、升麻、防風等藥物治療猛疽。按,這裡似乎是指喉嚨內壅腫為猛。應該參考。
發於頸名曰夭疽,巢源。夭、作掖。淵腋、作掖淵。千金翼。其癰、作其疽。夭、李本作天。外臺注。太素經曰。項前曰頸。李云。天疽者。在天柱也。俗名對口。潘氏云。外在頸而內則入腋熏肺。以其最上。故曰天。準繩頸癰乃夭疽。簡案、夭疽發於兩耳後左右頸上。志云。頸、乃手足少陽陽明。血氣循行之分部是也。蓋其毒烈。使人橫夭。故名夭疽也。陳氏正宗云。夭疽銳毒。生於耳後一寸三分致命之處。左為夭疽。夭者妖變之物也。故屬於肝木。右為銳毒。銳者利也。鋒利之器。屬於肺金是也。對口即腦疽。與此自別。
名曰腦爍,其色不樂,千金翼、留項、作流項、鬼遺方。爍、作漯。千金翼作腦爍疽。注。樂、一作除。潘云。爍、消爍也。烈火熔金之謂。腦被其熱。爍亦加之。煩心者。腎毒傳心也。志云。陽氣大發者。三陽之氣併發也。三陽者。太陽也。太陽經脈。入於腦。出於項。故陽氣大發。留於項。名曰腦爍。張云。色有不樂。傷乎心也。痛如刺以針毒之銳也。煩心者。邪犯其臟也。簡案、準繩以鬼遺方。腦疽、為腦爍。
白話文:
發於頸部的癰疽稱為夭疽,這是《巢源》中的記載。「夭」字,古籍《千金翼》中也有寫作「掖」,《淵腋》中則寫作「掖淵」。《外臺注》中提到,太素經說:「項前曰頸。」李氏認為,天疽位於天柱穴,俗稱對口。潘氏則認為,夭疽外在頸部,內則深入腋窩,熏灼肺部。由於其位於最上部,所以稱為天疽。根據準繩的說法,頸部的癰疽即為夭疽。簡案中提到,夭疽發於兩耳後左右頸部。《志》中記載,頸部是手足少陽、陽明經脈血氣循行分佈的地方。由於夭疽毒性強烈,會使人橫死,因此得名夭疽。陳氏《正宗》中說,夭疽毒性猛烈,生於耳後一寸三分,是致命之處。左側的夭疽屬肝木,右側的夭疽屬肺金。對口即為腦疽,與夭疽有所區別。
稱為腦爍,其顏色不好看。這是《千金翼》、《留項》、《鬼遺方》中的記載。「留項」一詞,有些古籍寫作「流項」。「爍」字,有些古籍寫作「漯」,《千金翼》中則寫作「腦爍疽」。注釋中提到,「樂」字,一作「除」。潘氏認為,「爍」是指消爍,如同烈火熔化金屬一樣,腦部受到熱氣的灼燒,故名腦爍。煩心是因為腎臟的毒氣傳入心臟。《志》中記載,陽氣大發,是指三陽之氣同時發作。三陽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陽經脈入於腦部,出於項部,所以陽氣大發,留於項部,稱為腦爍。張氏認為,顏色不好看,是傷到了心臟,疼痛如針刺般尖銳,煩心是因為邪氣侵犯了臟腑。簡案中,根據準繩的說法,以《鬼遺方》的記載,腦疽即為腦爍。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止)逞焫之,鬼遺方作雌疽。甲乙作疵疽。甲乙、千金翼、外臺。逞、作逆。巢源。肩、作髆。逞、作燉。張云。肩髆下軟白肉處曰臑。此非要害之所。故不及五臟逞疾也。焫、艾炷也。謂宜速灸以除之也。志云。肩臑乃肺之部分。故令人汗出至足。此癰生浮淺。如疵之在皮毛。故名疵癰。而不害五臟。逞、快也。速焫治之。則毒隨氣而散矣。(燉玉篇火盛貌)
名曰米疽(止)勿裹之,千金翼。米、作朱。砭之、作啟之。志云。米者言其小也。治之以砭石者。癰亦浮淺也。毒氣在於皮膚之間。六日則氣已周而來復故已。勿裹之者。使毒氣外泄也。張云。砭石欲細者。恐傷肉也。欲長者。用在深也。故宜疏不宜密。薛氏外科心法云。腋疽一名米疽。又名疚疽。發於肐肢窩正中。初起之時。其形如核。由肝脾二經。憂思恚怒。氣凝血滯而成。腋癰又名夾肢癰。李云。豕膏者。即豬油煎當歸。以蠟收者也。
白話文:
肩部和臑(肩膀下方軟肉處)出現的癰瘡叫做疵癰。這種癰瘡比較表淺,像皮毛上的小疵一樣,不至於傷及五臟。可以用艾灸快速治療,讓毒氣隨著氣血散去。因為肩臑是肺部的部分,所以這種癰瘡容易讓人出汗,汗水會流到腳部。
米疽是一種比較小的癰瘡,長在腋窩正中間,初起時像核一樣,是由肝脾二經因憂思恚怒,氣血凝滯而引起的。可以用砭石治療,讓毒氣從皮膚排出。這種癰瘡也比較表淺,毒氣只在皮膚之間,六天後氣血就會循環回來,毒氣也就散了。不要包裹患處,這樣可以讓毒氣外泄。用砭石治療時,要選擇細小的砭石,以免傷到肉,也要選擇較長的砭石,才能深入治療。總之,治療時要疏鬆,不要過於緊密。
馬刀挾纓,千金翼。其癰、作其疽。按上節而為一節。甲乙。纓、作癭。外臺注太素經曰。頸前曰纓。張云。此即瘰癧也。挾纓、經脈篇作俠癭。欲急治者。恐遲則傷人也。潘云。馬刀蛤蠣之屬。癰形似之。挾纓者。發於結纓之處。大迎之下頸側也。二癰。一在腋。一在頸。常相連絡。故俗名歷串。簡案、李志並云。纓、當作癭。非也。嬰、癭從疒者。
井疽,李云。井者喻其深而惡也。發於胸者。近犯心王。治之宜早。準繩云。心窩生疽。初起如黃豆。肉色不變。名曰井疽。又名穿心冷瘻。申氏啟玄雲。井疽又名心漏疽。又名穿心毒。最為難治。
白話文:
馬刀形狀的瘡瘍,像千金重的翅膀一樣,會形成癰疽。它像一個節點一樣,向上延伸成另一個節點,如同甲乙兩個字。纓,指的是癭,也就是甲狀腺腫。《外臺注太素經》說,脖子前面稱為纓。張仲景說,這就是瘰癧。俠癭,指的是經脈篇中提到的挾癭,意思是這種瘡瘍位於頸部兩側。如果想要快速治療,就怕拖延時間會傷及病人。潘安仁說,馬刀蛤蠣之類的瘡瘍,形狀像馬刀一樣。挾癭是指發生在結纓處的瘡瘍,也就是大迎穴下方頸部的兩側。有兩種癰,一種在腋下,一種在頸部,經常相互聯繫,所以民間稱為歷串。簡案和李志都認為,纓應該改為癭,這是不對的。因為嬰和癭都是從「疒」字演變而來的。
井疽,李氏解釋,井字比喻這種瘡瘍深而惡。發生在胸部的井疽,靠近心臟,應該及早治療。準繩說,心窩處長出來的瘡瘍,剛開始像黃豆一樣,肉色沒有變化,叫做井疽,也稱為穿心冷瘻。申氏啟玄說,井疽又叫做心漏疽,又叫做穿心毒,是最難治療的。
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栝蔞,巢源。栝蔞、作瓠瓜。鬼遺方作萎瓜。史音栝蔞。古栝樓字。馬雲。谷木名。李云。膺逼近在乳上也。穴名膺窗。足陽明胃之脈也。土味甘。故曰甘疽。薛氏云。此疽生於乳上肉高聳處。屬肺經中腑穴之下。無論左右。皆由憂思氣結而成。簡案、谷、㮴下從木音構。考本草楮實。亦名谷。實大如彈丸。青綠色。至六七月。漸深紅色。乃成熟。馬注為是。張志及潘。俱為米穀之義。殊不知谷谷字自別也。志云。死後出膿者。謂至將死之候。然後出膿而死。此即乳岩石癰之證也。出膿之解。近是。其為乳岩石癰者。恐非也。
白話文:
甘疽顏色青綠,形狀像栝蔞果實,位於乳房附近,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穴位,稱為膺窗。甘疽通常發生在乳房上方的隆起處,是由憂思氣結引起的,與肺經有關。這種病症在臨床上屬於乳岩石癰,患者在臨死前才會流膿。
敗疵(止)灸之,巢源、千金翼、外臺。敗疵、作改訾。巢源又云。癰發女子陰旁。名曰改訾疽。久不治。其中生息肉。如赤小豆麻黍也。翼外臺。灸之、作久之。李云。脅者肝之部也。婦人多鬱怒。故患此瘡。潘云。亦乳串之類。
銼䔖𧄍草根(止)至足已,甲乙。根下有及赤松子根五字。外臺。䔖、作連。草下有及字。千金翼。一升、作一斗。馬雲。䔖𧄍、今之連翹也。張云。䔖、芰也。草𧄍、連翹也。二草之根。俱能解毒。故各用一升。大約古之一升。得今之三合有零。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俱折數類此。李云。乘其熱而強飲之。復厚衣坐於熱湯之釜。薰蒸取汗。汗出至足乃透。已者、愈也。簡案、䔖、說文。芰也。玉篇。䔖、蓤同。故張志以為菱。然據外臺馬注為是。
白話文:
患有敗疵的病症,可以用灸法治疗,这在《巢源》、《千金翼》、《外臺》等医书中都有记载。败疵又称为改訾。 《巢源》中提到,如果妇女阴部出现痈肿,就叫做改訾疽。如果长期不治,疮口中就会长出像赤小豆、麻、黍一样的肉芽。 《翼外臺》中提到,可以用灸法治疗败疵,要灸到病症完全消除。 李氏说,胁部是肝脏所在的部位,女性容易郁怒,因此容易患这种疮疾。潘氏说,败疵也属于乳串的一种。
患有足部疾病,可以用连翘根煎服治疗,这在《甲乙》和《外臺》中都有记载。 《外臺》中还提到,连翘根的用量是五钱。 《千金翼》中提到,连翘根的用量是一斗。 马氏说,连翘就是现在所说的连翘。 张氏说,䔖指的是芰,草𧄍指的是连翘。 两种草的根都具有解毒的功效,所以都需要用一升。 古代的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三合多一点。 用一斗六升水煮取三升药汁,具体用量需要根据病情调整。 李氏说,喝药的时候要趁热服用,然后穿上厚衣服坐在热汤锅旁熏蒸出汗。 汗出到脚底才算彻底痊愈。 简案中记载,䔖在《说文》中指的是芰,在《玉篇》中指的是蓤,因此张志认为䔖指的是菱。 但是根据《外臺》马氏的注释,䔖指的是连翘,因此马氏的注释更准确。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止)三十日死矣,巢源。上脛字作陽股。脛疽、作兌疽。甲乙。搏骨、作薄於骨。鬼遺方、巢源作附骨。張云。股脛、大股也。狀不甚變。言外形不顯也。癰膿搏骨。言膿著於骨。即今人之所謂貼骨癰也。毒盛而深。能下蝕三陰陽明之大經。故不為急治則死矣。胡公弼云。貼骨癰。即附骨疽。生大腿外側骨上。高不見高。腫不見紅。痛深至骨者是也。簡案、下文有發於股陰。名曰赤施。知是發於股脛。當是股陽。樓引劉涓子作股陽。今本作股陽明。準繩以此為伏兔發。
銳疽,張云。尻尾、骨骶也。穴名長強。為督脈之絡。一名氣之陰郄。故不治則死。潘云。尾骨盡處而尖銳。故名。簡案、顧氏瘍醫大全。以此為鸛口疽。(正宗云鸛口疽發在尾閭之穴高骨頭尖初起形似魚胞久則突如鸛嘴)
白話文:
股脛疽發病於大腿和小腿,稱為股脛疽,三十天就會死亡。巢源說,上脛字應該寫成陽股,脛疽應該寫成兌疽。甲乙說,搏骨應該寫成薄於骨,鬼遺方和巢源則寫成附骨。張云說,股脛是指大腿,外觀變化不明顯,也就是說,外觀上看不出什麼異樣。癰膿搏骨,意思是膿液附著在骨頭上,就是現在所謂的貼骨癰。毒性強且深入,能夠向下侵蝕三陰陽明經脈,所以不緊急治療就會死亡。胡公弼說,貼骨癰就是附骨疽,長在大腿外側骨頭上,腫脹不紅,疼痛深入骨頭。簡案說,下文有發於股陰,名曰赤施,由此可知,發於股脛,應該是指股陽,樓引劉涓子說也為股陽,現在的版本則寫成股陽明。準繩以此作為伏兔發。
銳疽,張云說,尻尾是指骶骨,穴位名叫長強,是督脈的絡脈,又稱氣之陰郄,所以不治療就會死亡。潘云說,尾骨最末端尖銳,所以叫做銳疽。簡案說,顧氏瘍醫大全將其稱為鸛口疽。(正宗說鸛口疽發病於尾閭穴的高骨頭尖,初期形狀像魚胞,時間久了就會突出像鸛嘴)
赤施,甲乙、巢源、千金翼、外臺。施、作弛。鬼遺方作赤旋疽。張云。股陰、大股內側也。當足太陰箕門、血海。及足厥陰五里、陰包之間。皆陰氣所聚之處。故不治則死。若兩股俱病。則傷陰之極。其死尤速。志云。股陰者。足三陰之部分也。以火毒而施於陰部。故名曰赤施。潘氏云。股陰。足太陰厥陰二經所過之處。火毒傷陰之甚則發此。曰赤施者。謂赤火之施發耳。準繩以此為股陰疽。
疵癰,鬼遺方作雌疽。甲乙、巢源、千金翼作疵疽。甲乙、千金翼。如堅石、作而堅者。其柔、作其色異柔。鬼遺方作須以手緩柔之乃破。外臺作其柔色異。志云。膝者筋之會。足少陽之分也。色不變者。色與皮膚相同而不赤也。其狀如大癰而色不變者。毒在外內之間也。如堅石者。石之則死。毒氣入於內也。須其柔軟而石之者生。毒氣出於外也。余伯榮曰。堅石者。毒氣尚未透發。柔則發於外矣。故有外內死生之分焉。薛氏心法云。膝癰生膝蓋。色紅焮腫疼痛。屬氣血實。疵疽亦生在膝蓋。腫大如癰。其色不變。寒熱往來。屬氣血虛。和軟為順。堅硬如石者逆。兩膝俱生屬敗證。不可治也。簡案、準繩一名鶴膝風。一名鼓槌風。恐誤。
白話文:
「赤施」指的是大腿內側的皮膚病,位置靠近足太陰脾經的箕門、血海穴,以及足厥陰肝經的五里、陰包穴。這些都是陰氣聚集的地方,所以若不治療就會致命。如果兩邊大腿都患病,就代表陰氣受損嚴重,死亡速度會更快。古人認為,大腿內側是足三陰經的交匯處,火毒侵犯陰部,就形成了「赤施」。
「疵癰」則是一種長在膝蓋的病症,其特點是腫大如癰,但顏色不變,可能伴隨寒熱交替。如果硬如石頭,代表毒氣還未完全發散,需要等到軟化後才能治療,否則就會致命。如果軟化了,說明毒氣已經發散出來,比較容易治癒。古人認為,膝蓋是筋絡聚集的地方,也是足少陽膽經的部位,如果顏色不變,說明毒氣還沒有侵入內部,只有在表面。如果顏色變紅,就代表毒氣已經侵入內部,病情較為嚴重。
諸癰疽之發於節(止)三十日死,甲乙。三十、作四十。馬雲。節者關節也。其節之外廉為陽。內廉為陰。張云。諸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皆不宜有癰毒之患。若其相應。則發於上而應於下。發於左而應於右。其害尤甚。為不可治。然發於三陽之分者。毒淺在腑。其死稍緩。發於三陰之分者。毒深在臟。不能出一月也。志云。百日死者。日之終也。三十日者。月之終也。簡案、外臺注云。丈夫陽器曰陽。婦人陰器曰陰。樓氏云。陽謂諸節之背。陰謂諸節之膕郄間。劉涓子云。應者內發透外也。數說未穩。張注得其旨矣。
兔齧其狀赤至骨,巢源作兔齧疽。甲乙、千金翼作其狀如赤豆。志云。齧、音業。噬也。準繩云。足跟疽。又名兔齧。其狀如兔齧故名。簡案、此生於脛而為足跟疽之名誤也。顧氏大全脛疽門。引本篇為是。
白話文:
癰疽若長在關節處,三十天內就會致命。關節外側為陽,內側為陰。關節是人體氣血運行出入之處,不應出現癰毒。若癰毒與關節相應,則上半身長瘡會影響下半身,左邊長瘡會影響右邊,危害更甚,難以治癒。但若長在三陽經脈分佈處,毒素淺表,死亡時間會稍微延緩。若長在三陰經脈分佈處,毒素深入臟腑,則難以超過一個月。百日為人之大限,三十日為一月之終。古籍記載,男性生殖器為陽,女性生殖器為陰。關節背部為陽,關節內側為陰。癰毒由內而外蔓延,因此稱為“應”。
兔齧疽,又名足跟疽,形狀像兔子啃咬的傷口,呈現紅色,直到骨頭。古籍記載,足跟疽發生在小腿,並非足跟。
走緩(止)數石其輸而止,鬼遺方。緩、作湲。千金翼、外臺作數灸而止。千金翼無內踝之內字。志云。癰疽之變。有病因於內而毒氣走於外者。有腫見於外而毒氣走於內者。此邪留於脈而不行。故名曰走緩。張云。數石其輸。砭其所腫之處也。準繩云。足內踝生疽。名曰鞋帶癰。簡案、作數灸而止。近是。
寒熱不死,志云。蓋足少陰秉先天之水火。故能為寒為熱也。簡案、為寒熱而不死者。其義可疑。志注欠詳。馬張無解。
四淫其狀大癰,鬼遺方。大、作如。張云。陽受氣於四末。而大癰淫於其間。陽毒之極盛也。時氣移易。則真陰日敗。故逾三月而死。簡案、顧氏大全。於足發背門列此證。覺不穩焉。
白話文:
治療「走緩」的方法是止住病氣,可以透過針灸或灸法來達到效果。古代醫書記載,這種病症是毒氣在體內運行緩慢,停留在經脈中,因此稱為「走緩」。治療時應針灸或灸灼腫脹處,以疏通經脈,驅散毒氣。
「寒熱不死」這個說法有些奇怪,古代醫書解釋為足少陰經掌管先天水火,因此可以表現出寒熱症狀。但這種解釋並不完善,也缺乏更深入的說明。
「四淫其狀大癰」指的是由外邪侵襲導致的嚴重癰疽。這種病症發病迅速,且毒氣蔓延很快,若不及时治療,三個月內就會危及生命。
厲癰(止)不消輒益,千金翼。厲、作癘。如字甲乙、千金翼、外臺作從。巢源、鬼遺方無。志云。此寒邪客於足陽明之脈而為癰也。足陽明之脈。起於足大趾次趾之厲兌。故發於足旁。名曰厲癰。閔士先云。初如小趾。其狀腫而長。乃邪在經絡之形也。衛氣歸之。則圓而墳起矣。李云。去其黑者。而猶不消。反益大焉。則百日必死矣。簡案、志。厲字之解。始為傅會焉。其言發於足旁。則初從小趾發可知耳。如字必誤。當依甲乙等作從。
脫癰(止)斬之,甲乙、鬼遺方。癰、作疽。斬下有去字。張云。六經原腧。皆在於足。所以癰發於足者。多為凶候。至於足趾。又皆六井所出。而癰色赤黑。其毒尤甚。若無衰退之狀。則急當斬去其趾。庶得保生。否則毒氣連臟。必至死矣。陳氏正宗云。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凡患此者。多生手足。初生如粟。一點黃泡。其皮猶如煮熟紅棗。黑色侵漫相傳。五趾傳遍。上至腳面。疼如湯潑火燃。其形骨枯筋縱。其穢異香難解。其命仙方難活。孫真人曰。在肉則割。在趾則切。即此病也。
白話文:
厲癰一旦不消退反而加重,情况就十分危急。厲癰是指寒邪入侵足陽明經脈而引起的癰疽,通常發於腳趾旁,初起時腫脹而長,像是邪氣停留在經絡之中。當衛氣回歸,腫塊就會變得圓潤而隆起。如果治療後顏色仍舊發黑,且沒有消退反而加重,那麼百日之內必死無疑。
脫癰需要立即切除,否則凶險難測。脫癰指的是六經原腧穴處發生的癰疽,由於足部是六經原腧穴的集中地,因此足部發生的癰疽往往預後不佳。特別是足趾部位,更是六經井穴的所在,如果癰疽呈現赤黑色,毒性就更加猛烈。如果沒有消退的跡象,就必須立即切除患趾,以保性命。否則毒氣會蔓延到臟腑,最终導致死亡。脫癰起初像粟粒大小的黃色水泡,皮膚像煮熟的紅棗一樣,黑色逐漸蔓延,從五趾蔓延到腳面,疼痛如火燒湯潑。病症發展到后期,骨骼枯萎,筋腱鬆弛,散发着难闻的臭味,性命垂危,只有及時切除才能保命。
不則死矣,馬雲。不、否同。
腐則為膿,甲乙。腐上有肉字。
不能陷骨髓,甲乙。重骨髓二字。
淳盛,甲乙、千金翼。淳、作純。
陷肌膚筋髓枯,志本。膚、作肉。甲乙。枯、作骨肉二字。是。
上之皮夭以堅(止)此其候也,甲乙。夭下有瘀字。張云。夭以色言。黑暗不澤也。此即皮色之狀。可以辨其淺深矣。李云。夭者、色枯暗也。牛皮、喻其厚也。澤者、光亮也。癰字從壅。疽字從沮。總是氣血稽留。營衛不通之症。大而淺者為癰。六腑受傷。可無大患。深而惡者為疽。五臟受傷。大可憂畏。治之者顧可緩乎。顧可忽乎。簡案癰疽二證。以陰陽深淺輕重分之耳。而考上文諸篇。癰疽互稱。亦似無大分別。後世精要諸書。二寸至五寸為癰。五寸至一尺為疽之類。皆謬說也。
白話文:
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死。馬雲說。不和否是同一個意思。
腐爛就會化膿。甲乙說。腐字上面有肉字。
不能深入骨髓。甲乙說。骨髓二字要加重讀。
精氣旺盛。甲乙、千金翼說。淳字,寫作純。
侵入肌肉、筋脈,骨髓枯竭。志本說。膚字,寫作肉。甲乙說。枯字,寫作骨肉二字。是。
表面的皮膚暗淡無光,這是它的徵兆。甲乙說。夭字下面有瘀字。張云說。夭是指顏色而言,黑暗不光亮。這就是皮膚的狀態,可以辨別它深淺程度。李云說。夭,是指顏色枯暗。牛皮,比喻它的厚實。澤,是指光亮。癰字從壅,疽字從沮。都是氣血停滯,營衛不通的症狀。大而淺的叫做癰,六腑受傷,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深而惡的叫做疽,五臟受傷,要非常擔心。治療它,可以放鬆嗎?可以忽視嗎?簡案癰疽兩種病症,根據陰陽的深淺、輕重的不同來區分。而考查上面的文章,癰疽相互稱呼,似乎也沒有太大區別。後世精要的書籍,說兩寸到五寸為癰,五寸到一尺為疽之類,都是錯誤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