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23)
卷二 (23)
1. 經脈第十
心包絡,甲乙、銅人無此三字。發揮。絡一字無。張云。心主者。心之所主也。心本手少陰。而復有手厥陰者。心包絡之經也。如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其脈之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曰。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續醫說孫、景思醫論云。或謂心包絡乃胸中之脂膜。或又謂之裹心之肉。皆非也。乃裹心之黃脂膜。包於心外。似脂非脂。似肉非肉。外則有細筋膜如系。與心肺相連者。此則是心包絡也。余謂諸獸之內景。大概亦與人相同。觀其心形。亦略可見矣。
介按、唐容川云。心之上面。周圍有夾膜裹之。即包絡也。包絡上連肺系。由肺系連及於胸內之四面。皆是油膜。又下為網油膜。所謂膜者。皆三焦也。三焦與包絡相通。其跡如此。故包絡之脈。下膈歷三焦也。
出屬心包絡(止)歷絡三膲,張云。心包絡。包心之膜絡也。包絡為心主之外衛。三膲為臟腑之外衛。故為表裡而相絡。諸經皆無歷字。獨此有之。蓋指上中下而言。上即膻中。中即中脘。下即臍下。故任脈之陰交穴。為三膲募也。
其支者(止)肘中,滑氏云。脅上際為腋。自屬心包。上循胸出脅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臑內之天泉穴。以介乎太陰、少陰兩經之中間。入肘中之曲澤也。
下臂(止)出其端,滑氏云。由肘中下臂、行臂兩筋之間。循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勞宮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衝云。
介按、行臂兩筋之間。即是曲澤穴。由此下行掌後。去腕五寸。即郄門穴也。再下行掌後。去腕三寸。兩筋間陷中。即間使穴也。從此下行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內關穴也。再下行掌後。骨下橫紋中。兩筋間陷中。大陵穴也。由此下行掌中央動脈。屈無名指取之。即勞宮穴也。從勞宮下行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許陷中。即中衝穴也。
其支者(止)出其端,滑氏云。小指次指無名指也。自小指逆數之。則為次指。云支別者。自掌中勞宮穴別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也。
心中憺憺,銅人作澹澹。注。席延賞云。淡淡、水搖也。張云。憺、音淡。動而不寧貌。
面赤目黃,張云。心之華在面。目者心之使。故病則面赤目黃。
喜笑不休,馬雲。心在聲為笑。
是主脈所生病者,甲乙注。脈、一作心包絡。銅人作心包脈。志云。心主血。而包絡代君行令。故主脈。
起於小指次指之端(止)上貫肘,兩指。發揮作次指。滑氏云。臂骨盡處為腕。臑盡處為肘。手少陽起小指次指端關衝穴。上出次指之間。歷液門、中渚。循手表腕之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循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乃上貫肘抵天井穴。介按、從關上行。手小指次指歧骨間陷中。握拳取之。即液門穴也。由此上行一寸。陷中。是中渚穴也。由四指本節直上行。手表腕上陷中。即陽池穴也。再上行手腕後二寸。兩骨間陷中。是外關穴也。由此上行一寸。兩骨間陷中。即支溝穴也。從此外開一寸。即會宗穴也。由此內斜上行一寸。臂上大交脈。三陽絡穴也。再上行肘前五寸。外廉陷中。四瀆穴也。從四瀆斜外上行。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又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即天井穴也。
白話文:
【經脈第十】
心包絡:心包絡是心臟的外圍組織,負責保護心臟。古人認為,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而心包絡則負責抵禦外邪,防止邪氣直接侵犯心臟。心包絡的經脈運行與手少陰心經相似,因此稱為「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關於心包絡的具體結構,有人認為是胸中的脂肪膜,也有人認為是包裹心臟的肉質組織,但實際上,它是包覆在心臟外層的黃色薄膜,既非純粹的脂肪,也非單純的肌肉,而是附著細筋膜,與心肺相連。
心包絡的經脈走向:
- 心包絡的經脈向下穿過橫膈,分布於上、中、下三焦。三焦是臟腑的外衛,與心包絡互為表裡。
- 分支從胸中分出,沿著腋下三寸(天池穴)上行,經過手臂內側(天泉穴),進入肘中(曲澤穴)。
- 從肘部向下沿前臂兩筋之間,經過郄門、間使、內關、大陵等穴,進入掌心(勞宮穴),並沿中指末端(中衝穴)而出。
- 另一分支從掌心分出,沿無名指末端而出,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心包絡相關病症:
- 心悸不安(心中憺憺)
- 面色發紅、眼睛發黃(因心氣上衝)
- 無故發笑(心氣過盛)
- 主導血脈相關疾病(因心主血,心包絡代心行令)
手少陽三焦經的起始:
- 起於無名指末端(關衝穴),向上經過液門、中渚穴,沿手腕背面(陽池穴)上行。
- 經過前臂外側(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等穴),抵達肘部(天井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