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2)

1. 官能第七十三

瀉必用員(止)氣出乃疾,八正神明論。甲乙。員、作方。馬雲。遙、搖同。解、懈回。員、當作方。張云。員、流利也。切、直迫病所也。迎、奪也。遙、搖同。用針員活而迎奪之。則氣出乃疾。故可以瀉。閔士先云。瀉必用圓者。圓活而轉之。其氣乃行也。

補必用方(止)無志其神,八正神明論。甲乙。方、作員。馬雲。方、當作員。張云。方即端正安靜之謂。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察穴於肌表也。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用針之樞要也。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懈。候氣之誠確也。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出針之防護也。(離合真邪論曰推闔其門令神氣存)真氣得存。故可以補。用針之要。無忘其神者。總結前文而言。(小針解曰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按、補瀉方員。義與八正神明論之文。似乎相反。然詳求其意。各有發明。不可謂其誤而忽也。

官能,閔士先云。官之為言司也。言各因其所能而分任之。以司其事。故曰官能。蓋聖人慾得其人量材而官。授任而治。已不與於其間。而總司其成也。

可使傳論,張云。如開導勸戒。解疑辨正之屬。皆所謂傳論也。

語徐(止)兼諸方,張云。語徐者不苟。安靜者不亂。手巧者。輕重疾徐有妙。心審諦者。精思詳察無遺。故可勝是任。

緩節(止)行氣,張云。導引者。但欲運行血氣。而不欲有所傷也。故惟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乃勝是任。其義可知。今見按摩之流。不知利害。專用剛強手法。極力困人。開人闕節。走人元氣。莫此為甚。病者亦以謂法而所當然。即有不堪勉強忍受。多見強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適以增害。用若輩者。不可不為知慎。

疾毒(止)咒病,張云。人之惡口毒舌者。亦由稟賦。諸無所利。而獨利於唾咒疾病。

爪苦(止)抑痹,張云。按積抑痹。亦上文導引行氣之屬。然積堅痹。固非爪苦手毒者不能破。術若相類。而用有輕重也。

非其人勿傳,張云。氣交變大論曰。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

手毒者(止)如故也,馬雲。試以按龜之法。則其手之甘毒自別矣。蓋遇人之手有凶有善。猶用味之甘苦。故即以甘毒名之。毒即苦也。張云。龜能運任脈。其息以耳。而導引伏氣。所以靈而多壽。不易於死。故可用此以驗人手之毒與否。手甘者。非以味言。即不毒之謂。簡案、邦俗云。苦手者弄蛇。蛇畏縮不敢齧人。豈手毒之謂歟。

白話文:

官能第七十三

瀉法必須使用圓針,氣血才能迅速排出。《八正神明論》中記載,《甲乙經》將「員」寫作「方」。馬蒔認為「遙」與「搖」同義,「解」與「懈」相通,「員」應作「方」。張介賓解釋,「員」指流利,「切」指直達病所,「迎」指奪取,「遙」與「搖」相同。使用圓針靈活並迎奪邪氣,氣血排出才會迅速,因此可用於瀉法。閔士先認為,「瀉必用圓」是指圓活轉動針法,氣血才能運行。

補法必須使用方針,使神氣不散。《八正神明論》中記載,《甲乙經》將「方」寫作「員」。馬蒔認為「方」應作「員」。張介賓解釋,「方」指端正安靜,外引皮膚對準穴位,觀察肌表穴位位置。左手引導針樞,右手推動皮膚,輕微旋轉並緩慢推進,這是用針的關鍵。必須端正安靜,堅定心神,等待氣至。輕微停留後,氣至則迅速出針,推按皮膚,封閉外門,保護針孔(《離合真邪論》提到「推闔其門,令神氣存」),使真氣得以保存,因此可用於補法。用針的要訣在於不忘神氣(《小針解》提到「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關於補瀉方圓的理論,與《八正神明論》似乎相反,但深入探討其意義,各有闡述,不可輕易否定。

「官能」,閔士先解釋,「官」即「司」,指根據各自能力分配職責,管理事務,因此稱為「官能」。聖人選拔人才,量才任用,授權治理,自己並不乾預,而是總攬全局。

「可使傳論」,張介賓認為,如開導勸誡、解疑辨正等,都屬於「傳論」。

「語徐……兼諸方」,張介賓解釋,言語從容者不輕率,安靜者不混亂,手法靈巧者能掌握輕重緩急,心思審慎者能周密思考無遺漏,因此能勝任此職。

「緩節……行氣」,張介賓指出,導引的目的是運行血氣而不傷身,因此只有動作緩和、筋骨柔軟、心態平和者才能勝任。現今有些按摩者不知利害,專用強硬手法,強行開關節、耗元氣,危害極大。患者誤以為這是正常手法,勉強忍受,結果強者變弱,弱者更衰,不僅無法治病,反而加重傷害,使用此類手法者必須謹慎。

「疾毒……咒病」,張介賓認為,惡言毒舌是天性使然,對人無益,唯獨利於詛咒疾病。

「爪苦……抑痹」,張介賓解釋,按壓積聚、抑制痹痛也屬於導引行氣範疇,但頑固的積聚痹痛,非手法強硬者不能破解,方法類似但輕重有別。

「非其人勿傳」,張介賓引用《氣交變大論》:「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洩天寶。」

「手毒者……如故也」,馬蒔認為,可用按龜之法測試手的「甘毒」差異。人的手有善惡之分,如同味道有甘苦,因此用「甘毒」形容,「毒」即「苦」。張介賓解釋,龜能運任脈,呼吸依靠耳朵,導引伏氣,因此靈性長壽,不易死亡,可用來驗證手法是否「毒」。手法「甘」並非指味道,而是不毒之意。簡案提到,民間傳說「苦手」者能馴蛇,蛇畏縮不敢咬人,或許就是「手毒」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