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1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1)

1. 官能第七十三

從合瀉之,馬雲。從合穴以瀉之。志云。合治內腑。使寒邪從腸胃以瀉出之也。

上氣不足(止)積而從之,張云。推而揚之。引致其氣。以補上也。積而從之。留針隨氣。以實下也。

火自當之(止)下陵三里,馬雲。若陰陽皆虛。而針所難用。則用火以灸之。又有厥而寒甚。或骨廉下陷。或寒過於膝。則取下陵三里以補之。(下陵三里穴即三里見本輸篇)

陰絡所過(止)火所治之,甲乙。作火之所治。馬雲。又有陰絡所過。為寒留止。或寒入於中。則必推其針而行以散之。又有經脈陷下者。則惟灸當之。(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禁服篇云陷下則徒灸之徒但也)又有絡脈結而堅緊者。亦用灸以治之。

不知所苦(止)針論畢矣,張云。寒邪在肌肉血脈之間。有不痛不仁。不知所苦者。當灸兩蹺之下。即足太陽申脈。足少陰照海二穴也。然男子數陽。女子數陰。(見脈度篇)若男陰女陽。則反用矣。故為良工之所禁。調經論亦曰。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與此法同。

用針之服,必有法則,馬雲。此二句出八正神明論。服、事也。詩小雅。六月篇云。共武之服。大雅板篇云。我言維服。

上視天光,下司八正,馬雲。上視天光。即八正神明論之所謂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也。下司八正。即八正神明論之所謂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出九宮八風篇)簡案、司、伺通。漢灌夫傳。亦已使候司。

闢奇邪,馬雲。闢、當作避。張云。闢、避同。

觀百姓,張云。兼人己而言也。簡案、漢宣帝紀。觀以珍寶。師古注。觀、示也。

是得天之露(止)乃言針意,張云。天之風雨不時者。皆謂之露。歲露論曰。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歲之虛者。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閔士先云。得天之露者。清邪中上。陽中霧露之氣也。簡案、閔說恐非也。乃言針意一句。馬志接下節。亦非。

法於往古(止)若神彷彿,馬雲。此節與八正神明論。大義亦相同。

邪氣之中人也(止)莫知其情,止邪之中人也微。諸本。止、作正。此本誤。當改。張云。邪氣言虛邪也。虛邪之中人也甚。故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故但先見於色。而不知於身。此節與八正神明論互有發明。所當參閱。又此數句。與邪氣臟腑病形論同。

是故上工之取氣(止)所取之處,馬雲。八正神明論曰。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上工論氣不論形。所以預取其氣。而早救其萌芽。彼下工則反是矣。

白話文:

從合穴進行瀉法,馬雲解釋為從合穴瀉出病邪。志雲則說合穴能治療內腑疾病,讓寒邪從腸胃排出。

對於上氣不足的情況,張雲提出要推動並提升氣機,引導氣血以補益上部。積聚的病氣則要順應它,留針等待氣機充實下部。

若陰陽皆虛難以用針,則改用灸法。若寒厥嚴重、骨側下陷或寒氣過膝,可取下陵三里穴(即三里穴)進行補益。

寒邪留滯陰絡或深入體內時,需用針推散寒氣。經脈下陷者適用灸法。絡脈結而堅緊者亦用灸法治療。

當寒邪在肌肉血脈間導致不痛不仁、難以察覺時,可灸足太陽申脈與足少陰照海穴。但需注意男女陰陽差異(男陽女陰),誤用則為醫者所忌。

用針灸治病需遵循法則,如觀察天候變化(天寒不刺、天溫不凝、月相影響等),並掌握八風虛邪的時令規律,以避開異常病邪。

醫者需兼顧自身與患者狀況,示人以正道。若遇風雨等異常天候(「歲露」),或逢年虛、月空、時氣失和,易受邪傷,此為「三虛」。

取法古醫經驗,結合當代實踐,透過細察隱微徵兆,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虛邪侵襲時症狀明顯(如寒戰),正邪則僅先顯於面色而難察覺。因此上工醫者注重氣機變化,在病發初期即調治;下工則待病成形才救治,效果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