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10)
卷六 (10)
1. 官能第七十三
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馬雲。若虛與實鄰。則知決虛實而通之。張云。鄰、近也。近則易疑。疑則以似為是。冰炭相反矣。故當知決而通之。志云。虛與實鄰者。血與氣之不和也。故決而通之。
犯而行之,趙府本張本。犯、作把。正脈道藏熊本並云。犯、一作把。張云。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把而行之。即繆刺也。志云。左右不調者。人迎氣口之不調。故當犯而行之。簡案、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出於王叔和。而古無其說。志誤。
陰陽不奇,馬雲。人身陰陽。諸經相為配合。未嘗有奇行者。能知各經之所起。張云。奇、不偶也。不奇則和矣。故知起時。志云。陰陽不奇者。臟腑陰陽。交相配合。十二經脈。交相貫通也。故知起時者。如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邪之類也。
審於本末(止)刺道畢矣,馬雲。禁服篇云。審其本末。察其寒熱。又終始篇云。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張云。本末、標本也。寒熱陰陽也。所在三部九候之病脈處也。官、任也。九針不同。各有所宜。能知以上之法而任用之。則刺道畢矣。
明於五輸,馬雲。五臟有井滎俞經合之五俞。六腑有井滎俞原經合之六俞。然六腑之原並於俞。則皆可稱為五俞也。徐疾者。針法也。(小針解云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是也)屈伸出入者。經脈往來也。(見邪客篇屈折逆順之數)言陰與陽合於五行者。泛言陰陽分而為五行也。五臟六腑亦有所藏者。指人身有陰陽五行也。(如肺為陰大腸為陽肺為金肝為木之類)四時八風盡有陰陽者。指天道有陰陽五行也。(八風見九宮八風篇)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者。言人身之面部。各得其五行之位。合於明堂及各處之色部也。其面部之分為五臟六腑者。可以察其身形之所痛。(並見五色篇)其色見於左右上下者。可以知其何經之寒溫。張云。皮膚之寒者多陰。溫者多陽。滑者多實。澀者多虛。簡案、甲乙以知其所苦一句。接下文為針法。
膈有上下(止)徐入之,甲乙無在字。稀、作布。疏、作涿。注。太素作希而疏之。(案涿字書無考涿音斫擊也義難葉)馬雲。膈有上下。(心肺居於膈上脾居中州肝腎居於膈下)必知其病氣之所在。先得其經脈之道。然後可以用針。稀者針之少也。疏者針之闊也。(終始篇云疏取之上)深者深入其針也。留者久留其針也。
引而去之,張云。泄於下也。
視前痛者,馬雲。視先痛者。常先取穴以刺之。所謂凡病必先治其本也。志云。視身以前痛者。常先取之。
留而補之,張云。補中氣可以拒之。志云。候陽氣至而針下熱。補其陽以勝其寒也。
白話文:
虛實相鄰,要明辨通達: 虛弱和實證的情況常常很接近,需要了解如何分辨虛實,並加以疏通調和。
謬刺,反向操作: 邪氣侵入經絡時,會出現左邊病症反映在右邊,右邊病症反映在左邊的情況。這時可以採用反向的「謬刺」方法,也就是病在左邊就刺右邊,病在右邊就刺左邊。這是因為人體的左右氣血不調和,就像人迎脈和氣口脈的氣息不協調一樣,需要反向處理。
陰陽不偏,保持平衡: 人體的陰陽應該互相配合,沒有偏頗的狀況。要了解各經脈的運行規律,維持陰陽的平衡。臟腑的陰陽互相交合,十二經脈互相貫通。就像秋天容易受肺的邪氣影響,春天容易受肝的邪氣影響一樣,要了解各時節的特性。
辨明本末,針刺之道才算完善: 要仔細審查病症的本源和末端,觀察寒熱的變化。了解病症所在的部位和脈象,知道各部位的氣血運行狀況。正確運用各種不同的針法,才能算是掌握了針刺的精髓。
了解五輸穴,才能辨證施治: 五臟有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六腑也有井、滎、俞、原、經、合六個穴位。但六腑的原穴其實也歸屬於俞穴,所以可以都稱為五俞穴。針刺的快慢,要根據虛實情況來決定,快速進針慢速出針,是治療實證,慢速進針快速出針,是治療虛證。經脈的運行是有規律的,陰陽五行互相配合。人體內臟也有陰陽五行的區分。天地的運行也有陰陽五行的規律。人體的面部有五臟六腑的分布,可以通過面部的色澤來診斷身體的疾病。皮膚寒冷多屬陰證,溫熱多屬陽證,滑潤多屬實證,粗澀多屬虛證。
隔膜有上下,要慢慢進針: 隔膜有上下之分(心肺在膈膜之上,脾胃在膈膜的中部,肝腎在膈膜之下)。要了解病氣所在的位置,首先要了解經脈的運行規律,然後才能正確地使用針刺。針刺淺可以少扎幾針,深可以多扎幾針。慢慢地進針,可以使藥效更好。
引針導氣,向下疏泄: 把針刺入穴位之後,要引導氣血向下運行,疏泄病邪。
先刺痛處: 要先診視最疼痛的部位,並優先在這些部位下針。這就是所謂的「治病必先治其本」。
留針補氣: 在針刺後,要等待陽氣運行到來,這時針下會有熱感,這時留針可以起到補充陽氣、驅散寒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