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9)
卷六 (9)
1. 官能第七十三
馬雲。官、任也。任其所能也。即本篇第七節。雷公有官能之問、故名篇。
一紀,張云。匯言也。志云。紀、綱也。
司誦之,簡案、司、主也。言帝自主誦之也。
血氣多少,馬雲。大義見素問血氣形志篇。
行之逆順,張云。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反者。皆謂之逆。
出入之合,諸本云。合、一作會。馬雲。自表而之裡為入。自里而之表為出。張云。經氣自內而出。自外而入。俞有不同。
謀伐有過,馬雲。即其犯病而為有過者。則謀伐之。張云。知其出入。則可因過而伐之也。
知解結,馬雲。衛氣篇曰。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
氣門,馬雲。即氣穴也。素問明有氣穴論。凡穴皆可以氣穴稱。張云。即經絡類。諸經標本氣街之義。一曰手經為上。足經為下。氣脈必由之處。是為門戶。亦通。簡案、生氣通天論云。氣門乃閉。王注。氣門謂玄府也。所以發泄經脈營衛之氣。故謂之氣門也。蓋本節所謂氣門。與此自異。姑仍馬注。
四海,馬雲。本經海論云。膻中為氣之海。衝脈為血之海。胃為水穀之海。腦為髓之海。
寒熱淋露,馬雲。或為寒熱。或為淋露。疑即歲露篇之所謂遇歲露也。張云。淋於雨。露於風。邪感異處。當審其經也。志云。寒熱陰陽血氣也。淋露中焦所生之津液也。下經曰。中焦出氣如露。志又歲露篇注云。淋露寒熱者。汗出而為寒為熱也。簡案、諸注未穩。當考神農本經。及名醫別錄各藥主療。言淋露者數條。曰女子血閉。淋露下血。(黃芩條)崩中淋露。(延胡索條)泄痢淋露。(厚朴條)風邪淋露。(狗脊條)傷中淋露。(白微並大豆條)多汗淋露。(白膠條)主淋露。(木香條)繆希雍狗脊疏云。氣血不足。則風邪乘虛客之也。淋露者。腎氣與帶脈衝任俱虛所致也。又厚朴疏云。淋露雖屬下焦為病。然多因胃家濕熱下流。此為下血淋露不已也。此說亦未允。蓋淋露與淋瀝同義。謂如淋下露滴。病經久不止。肘後方云。屍注大略。使人寒熱淋瀝。怳怳默默。不的知其所苦。醫說引雞峰方作寒熱淋露。沉沉默默。外臺云。勞極之病。吳楚謂之淋瀝。可以見耳。九宮八風篇。淋露寒熱。亦淋瀝寒熱之謂。
以輸異處,馬雲。以其輸穴。必皆異處。當審於經。調其脈氣之往來。張云。邪感異處。當審其經也。
左右肢脈,諸本。脈、作絡。馬雲。即前經脈篇。所謂其支者其別者是也。志云。左注右而右注左。左右上下。與經相干。布於四肢。出於絡脈。與脈外之氣血相會於皮膚分肉間也。簡案、肢、即支字。馬注為是。
白話文:
官能第七十三
馬氏認為,「官」指職能,指事物發揮其本有的作用。此處與本篇第七節內容相同。雷公曾就官能提出疑問,故此篇以此命名。
「一紀」是指總括說明。另有記載說「紀」是綱領的意思。
「司誦之」簡言之,「司」指主管。意思是說,皇帝親自主管誦讀這篇文章。
「血氣多少」馬氏認為,詳細說明可參考《素問·血氣形志》篇。
「行之逆順」張氏認為,陰氣從腳往上走,到達頭部後再往下走,沿著手臂而下;陽氣從手上走,到達頭部後再往下走,到達腳部。所以陽氣有病,則向上走到極點後再向下;陰氣有病,則向下走到極點後再向上。相反的運行方向,都叫做逆行。
「出入之合」諸多版本中,「合」字也作「會」字。馬氏認為,從體表進入體內為「入」,從體內出來到體表為「出」。張氏認為,經氣從內而出,從外而入,兩者說法略有不同。
「謀伐有過」馬氏認為,指犯病後有所偏差,就要設法治療。張氏認為,了解氣的出入,就能根據偏差來治療。
「知解結」馬氏認為,《衛氣篇》中說:「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
「氣門」馬氏認為,指氣穴。 《素問》中有關於氣穴的論述,所有穴位都可以稱為氣穴。張氏認為,指經絡類,諸經標本氣街的意義,一曰手經為上,足經為下,氣脈必定經過的地方,就是門戶,也是相通的。簡言之,《生氣通天論》中說:「氣門乃閉。」王注認為氣門指玄府,是發泄經脈營衛之氣的地方,所以稱為氣門。但是本節所說的氣門與此有所不同,姑且沿用馬氏的注釋。
「四海」馬氏認為,《本經》中關於海的論述:膻中為氣之海,衝脈為血之海,胃為水穀之海,腦為髓之海。
「寒熱淋露」馬氏認為,可能是寒熱,也可能是淋露,可能就是《歲露篇》中所說的遇上歲露。張氏認為,淋是淋雨,露是露在風中,邪氣侵犯不同的部位,應該仔細檢查其經絡。另有記載說,寒熱是陰陽血氣,淋露是中焦產生的津液。下經說:「中焦出氣如露。」另有《歲露篇》的注釋說,淋露寒熱是指汗出而導致寒熱。各注釋說法不一,應該參考《神農本經》及《名醫別錄》中關於淋露的幾條藥物主治。例如:女子血閉,淋露下血(黃芩條);崩中淋露(延胡索條);泄痢淋露(厚朴條);風邪淋露(狗脊條);傷中淋露(白薇並大豆條);多汗淋露(白膠條);主淋露(木香條)。繆希雍《狗脊疏》說,氣血不足,風邪就會乘虛而入。淋露是腎氣與帶脈衝任俱虛所致。又《厚朴疏》說,淋露雖屬下焦疾病,但多由胃家濕熱下流引起,導致下血淋露不止。這種說法也不一定正確。淋露與淋瀝意思相同,如同淋下露滴,病情久治不癒。《肘後方》說,使人寒熱淋瀝,怳怳默默,不知道自己哪裡不舒服。《醫說》引用《雞峰方》,作寒熱淋露,沉沉默默。《外臺》說,勞累過度所致的疾病,吳楚地區稱之為淋瀝,可以參考。《九宮八風篇》中,淋露寒熱也是淋瀝寒熱的意思。
「以輸異處」馬氏認為,輸穴必定在不同的部位,應該仔細檢查經絡,調和脈氣的往來。張氏認為,邪氣侵犯不同的部位,應該仔細檢查其經絡。
「左右肢脈」諸多版本中,「脈」字作「絡」字。馬氏認為,就是前面經脈篇中所說的支脈和別脈。另有記載說,左邊的經絡通向右邊,右邊的經絡通向左邊,左右上下與經絡相關聯,佈於四肢,起源於絡脈,與脈外的氣血會合於皮膚和肌肉之間。簡言之,「肢」即「支」字,馬氏的注釋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