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36)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6)

1. 陰陽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手少陽之上(止)惡色,張云。手少陽三焦之脈行於上體者。出耳前後。至目銳眥。故其血氣之盛衰。皆見於眉耳之間。

手少陽之下(止)多脈,甲乙。卷、作拳。張云。手少陽之脈行於下體者。起名指端。循手腕。出臂外上肘。故其形見若此。志云。蓋手少陽之血氣。循手表腕。盛則皮緩肉淖。故善於卷握也。多脈者。皮肉瘦而脈絡多外見也。

手太陽之上(止)惡色,甲乙。有多須無有字。須、作髯。惡色、作黑色。張云。手太陽小腸之脈行於上體者。循頰上䪼。斜絡於顴。故其血氣之盛衰。皆形見於須面之間也。

手太陽之下(止)以寒,張云。手太陽之脈行於下體者。循手外側上腕。故其形見者如此。按本篇首言五形者。以臟為主而言其稟。此言六陽者。以腑為表而言其形。稟質相合。象變斯具矣。此所以有左右上下之分也。

有約乎(止)可以知逆順矣,張云。約、度也。此言足太陽一經之盛衰。而他經之有餘不足。亦由是也。審察既明。而後調之。則不失其逆順矣。馬雲。審察其形氣之有餘不足。而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可以知當補而補。當瀉而瀉之為順。而反此則為逆矣。志云。逆順者。皮膚經脈之血氣。交相逆順而行者也。知逆順之有餘不足。則知所以調之矣。仇汝霖云。脈字其字宜玩。蓋用脈字。以知足太陽之脈之氣血多少。加其字。以分別肥而澤者。乃諸陽之脈之血氣有餘也。

按其寸口(止)決之乃行,甲乙。澀、作泣。張云。寸口在手。太陰脈也。人迎在頭陽明脈也。太陰行氣於三陰。陽明行氣於三陽。故按其寸口人迎。而可以調陰陽也。禁服終始經脈等篇。所謂人迎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等義皆是也。切、深也。循、察也。經絡為病身必痛。痹甚則血氣不行。故脈道凝澀也。血脈凝澀。氣不至也。故當留針以補。而致其氣以溫之。致、使之至也。決者開泄之謂。簡案、王注脈要精微論云。切、謂以指切近於脈也。張訓深兆。馬注。甚則不行。云甚則不能起而行也。似是。

故曰(止)則而予之,甲乙。休、作往。則而予之、作即而取之。馬雲。大凡病之氣有餘於上者。則病在上求之下。當針其穴之在下者。以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則仍刺其上穴。乃推其針而久留以休息之。候其氣至可也。如針已稽留。而氣尚未至。必因而迎之。隨即有以推之耳。凡此者。必先明於各經。經脈之隧。然後可持針以刺之。其間有寒熱相爭者。則導而行之。有氣鬱陳。(宛陳素問湯液醪醴論有去宛陳莝自水積言本經首篇有宛陳則除之自結血言本篇此節有宛陳而不結者指積氣言)而血未結者。必側其針以刺之。(則側同側針即臥針予與同)張云。休者留針以待氣也。稽留不至。言氣至之遲滯者。接之引之。而使其必來也。迎、去聲。凡物來而接之則平聲。物未來而迓之使來則去聲。隧、道也。必明經脈之道路。而後能執持之也。其有寒熱不和者。因其偏而導去之。脈道雖有郁陳。而血不結者。則其勢而予治之。則、度也。

白話文:

【陰陽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手少陽經上部
張氏註解: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行於上半身,從耳前後延伸至眼外角,因此血氣的盛衰可從眉毛與耳朵之間的狀態觀察。若血氣不足,會顯現病色。

手少陽經下部
《甲乙經》中「卷」寫作「拳」。張氏註解:手少陽經的脈絡行於下半身,始於無名指末端,沿手腕至手臂外側上至肘部,因此形體表現如此。志氏補充:手少陽血氣循行於手腕外側,血氣盛則皮膚鬆弛、肌肉柔軟,故善於屈握。「多脈」指皮肉瘦削而脈絡明顯外露。

手太陽經上部
《甲乙經》中「多須」無「有」字,「須」作「髯」,「惡色」作「黑色」。張氏註解:手太陽小腸經行於上半身,沿頰部上至顴骨,斜絡於面頰,血氣盛衰可從鬍鬚與臉部觀察。

手太陽經下部
張氏註解:手太陽經行於下半身,沿手外側上至手腕,形體表現如此。本篇先論五形以臟腑為主,此處論六陽經以腑為表,兩者結合可理解左右上下之分。

關於診察
張氏註解:「約」指推測。足太陽經的盛衰可反映其他經脈的有餘或不足,審察明確後調治,方能掌握順逆。馬氏補充:審察形氣盛衰,盛則瀉,虛則補,順應則為順,反之為逆。志氏認為「逆順」指血氣運行方向,理解後即可調治。仇氏指出「脈」字關鍵,用以判斷足太陽經血氣多寡,「其」字則區分血氣有餘者的特徵。

寸口與人迎脈診
《甲乙經》中「澀」作「泣」。張氏註解:寸口屬手太陰經,人迎屬足陽明經,太陰主三陰之氣,陽明主三陽之氣,故按此二處可調陰陽。《禁服》《終始》等篇所述人迎與寸口脈的盛衰意義相同。「切」指深入診察,「循」為審查。經絡病變會導致身痛,痹症嚴重則血氣不通,脈道凝滯,需留針補氣以溫通。「決」指疏通。簡案補充:「切」亦可解為按脈,張氏釋「深」、馬氏解「甚則不能行」皆通。

治療原則
《甲乙經》中「休」作「往」,「則而予之」作「即而取之」。馬氏解釋:病氣有餘於上者,刺下部穴位導氣下行;氣不足於上者,刺上部穴位並久留針候氣。若針後氣未至,需迎其氣而推引。須先明瞭經脈循行,方能正確施針。寒熱相爭者導氣調和;氣鬱積而未結者,臥針刺之。張氏註解:「休」指留針候氣,「稽留不至」需引氣而至。「迎」讀去聲,意為引導。經脈為氣血通路,明其路徑方能持針。寒熱不和者導其偏,氣鬱未結者酌情施治。「則」為衡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