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31)
卷二 (31)
1. 經脈第十
足太陽之別(止)別走少陰,馬雲。此言膀胱經之絡穴也。飛揚去足外踝上七寸。別走少陰腎經。以膀胱與腎為表裡也。
⿰鼻丸窒,甲乙作窒鼻。張云。⿰鼻丸、鼻塞也。此經起於目內眥。絡腦行頭背。故其為病如此。
足少陽之別(止)下絡足跗,馬雲。此言膽經之絡穴也。光明穴去外踝上五寸。別走足厥陰肝經。以膽與肝為表裡也。下絡足之跗面。即俠谿、地五會、臨泣等處也。
足陽明之別(止)下絡喉嗌,馬雲。此言胃經之經穴也。豐隆去外踝上八寸。別走足太陰脾經。以胃與脾為表裡也。循脛骨外廉之上下巨虛等穴。上至頭項而絡之。以合於諸經之氣。蓋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海也。其頭項之下。則絡於喉嗌。張云。喉嗌、缺盆。為諸經之孔道。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瘁喑,馬雲。瘁、當作猝。張云。瘁、悴同。病乏也。志作卒痛。簡案、馬注是。
足太陰之別(止)入絡腸胃,馬雲。此言脾經之絡穴也。公孫去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別走足陽明胃經。以脾與胃為表裡也。其別者。入絡於腸胃之中。
足少陰之別止外貫腰脊,馬雲。此言腎經之絡穴也。大鐘穴當內踝後繞跟處。別走足太陽膀胱經。以腎與膀胱為表裡也。又其別者。並本經脈氣之行。以上走於手厥陰心包絡經之下。而外則貫於腰脊間。
足厥陰之別(止)結於莖,循脛、甲乙作循經。馬雲。此言肝經之絡穴也。蠡溝去內踝上五寸陷中。別走足少陽膽經。以肝與膽為表裡也。經於足脛。以上於睪丸。(陰丸俗云陰子)結於莖垂。(見邪客篇有莖垂)
挺長,志云。莖、陰莖。乃前之宗筋。挺、即陰莖也。簡案、此注似未允。經筋篇云。足厥陰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法詳見醫學綱目)蓋此指睪丸而言。
任脈之別(止)取之所別也,志云。按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所謂尾翳者。即鳩尾之上。蓋任脈之別絡。出於下極並經而上。復下於鳩尾。以散於腹絡。氣實則腸皮急。虛則癢搔。當取之所別絡也。簡案、甲乙云。鳩尾、一名尾翳。一名𩩲𩨗。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任脈之別。由此考之。尾翳即蔽骨。猶𩩲𩨗即蔽骨。而又為鳩尾。一名也。張改屏翳為會陰穴。非也。
督脈之別(止)入貫膂,馬雲。此言督脈經之有絡穴也。長強(脊骶骨端)挾膂上項。散於頭上。下則當於肩脾之左右。其別者。則走於足太陽膀胱經。以入貫於膂筋之間。
高搖之,甲乙注云。高以下九字九墟無。張云。頭重高搖之謂。力弱不勝而顫掉也。
脾之大絡(止)百節盡皆縱,張云。脾之大絡。名大包。在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出九肋間。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者也。故其為病如此。
白話文:
【經脈第十】
足太陽之別:此處指膀胱經的絡穴「飛揚」,位於外踝上方七寸處,分支走向足少陰腎經,因膀胱與腎互為表裡。
⿰鼻丸窒(鼻塞):此經起始於眼內角,連通腦部並循行頭背,因此病症表現為鼻塞等症狀。
足少陽之別:此處指膽經的絡穴「光明」,位於外踝上方五寸,分支走向足厥陰肝經(因膽與肝互為表裡),並向下絡於足背,如俠谿、地五會、臨泣等穴位。
足陽明之別:此處指胃經的絡穴「豐隆」,位於外踝上方八寸,分支走向足太陰脾經(因胃與脾互為表裡)。其經脈沿脛骨外側上下巨虛等穴上行至頭項,與其他經脈氣血相合。因胃為臟腑之海,其分支向下絡於咽喉。
瘁喑(突然失聲):此處「瘁」應為「猝」,指突然發生的失聲症狀。
足太陰之別:此處指脾經的絡穴「公孫」,位於大趾本節後一寸,分支走向足陽明胃經(因脾與胃互為表裡),並分支絡於腸胃。
足少陰之別:此處指腎經的絡穴「大鐘」,位於內踝後繞跟處,分支走向足太陽膀胱經(因腎與膀胱互為表裡),並沿本經上行至心包經下方,外側貫穿腰脊。
足厥陰之別:此處指肝經的絡穴「蠡溝」,位於內踝上方五寸,分支走向足少陽膽經(因肝與膽互為表裡),經足脛上行至睪丸,並結於陰莖。
挺長(陰莖挺直):此處指陰莖異常勃起,可能與經絡受熱有關(對照《經筋篇》中「傷於熱則縱挺不收」)。
任脈之別:任脈的絡脈起於下極,上行至鳩尾(尾翳),散佈於腹部。實證表現為腹部皮膚緊繃,虛證則為瘙癢,治療可取絡穴。
督脈之別:督脈的絡脈從長強穴(脊骶骨端)沿脊柱上行至頭項,散佈頭部,並分支走向足太陽膀胱經,貫穿膂筋。
高搖之(頭重顫抖):指因氣虛導致頭部沈重、顫動無力的症狀。
脾之大絡:脾的大絡名為「大包」,位於淵腋下三寸,分佈於胸脅,統領全身陰陽諸絡。若此絡異常,可能導致全身關節鬆弛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