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30)
卷二 (30)
1. 經脈第十
手少陰之別(止)屬目系,馬雲。去腕一寸半。其半字衍。觀下掌後一寸可見。此言心經之絡穴也。通里穴為絡。去腕一寸。別而上行。循本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支膈,馬雲。膈間若有所支而不暢也。
手心主之別(止)絡心系,馬雲。此言心包絡經之絡穴也。夫手厥陰心包絡經。而謂之手心主者。以其代心經以行事也。(本經邪客篇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其別名曰內關。去手腕上兼二寸之兩筋間。循本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如心系間邪氣盛而實。則心必痛。簡案、張本心系下句。據前後文例。張注為是。
頭強,甲乙作煩心。張云。此經繫心包絡心系。又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故邪實則心痛。虛則頭強不利也。志云。此不曰別走少陽。或簡脫也。
手太陽之別(止)絡肩髃,馬雲。此言小腸經之絡穴也。支正、上手腕外廉五寸。內注於手少陰心經。以心於小腸為表裡也。
節弛肘廢,甲乙。節、作筋。張云。脈絡壅滯。而節弛肘廢。志云。手太陽小腸主液。實則津液留滯。不能淖澤與骨。是以節弛肘廢。
疣,馬雲。海篇釋為贅。蓋贅留之類。張云。疣、音尤。贅也。瘤也。簡案、肬、與瘤自別。巢源疣目候云。疣目者。人手足邊忽生如豆。粗強於肉。樓氏綱目云。疣、俗稱雞眼子。藏經音義。肬、疣同。埤蒼云。皮上結也。莊子云。附贅懸疣。或作𠼫。今俗謂之侯。志云。即皶痤之類。誤也。
如指痂疥,馬雲。小者為指間痂疥之類。張同。簡案、此謂疣之多生。如指間痂疥之狀。馬張以為痂疥。誤也。
手陽明之別(止)合於宗脈,馬雲。此言大腸經之絡穴也。偏歷、去手腕後三寸。別走入於手太陰肺經。其支別者。上循臂之溫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以乘肩髃。上曲頰。入上齒縫中。又其支別者。入耳合於宗脈。(玩各節皆腑合於臟臟合於腑則此宗脈宜是肺經之大脈猶言大氣為宗氣也本經口問篇有云目者宗脈之所聚)張云。按本經筋脈皆無入耳上目之文。惟此別絡有之。宗脈者。脈聚於耳目之間者也。偏齒之偏。馬本作遍。志同。簡案、此蓋謂本經偏止於曲頰之處。而非言遍循上下齒也。馬本恐非。
齲聾,甲乙作齲齒耳聾。說文。齲、齒蠹也。
痹隔,馬雲。為內痹。為隔塞不便。志云。痹閉阻隔也。
取之所別也,尚絧云。謂遍齒入耳之別絡。非偏歷也。十二絡皆同。
手少陽之別(止)合心主,馬雲。此言三焦經之絡穴也。外關去手腕外廉二寸。外繞於臂。注於胸中。以合手厥陰心主之脈。以三焦與心包絡為表裡也。
白話文:
【經脈第十】
手少陰之別:此段描述心經的絡穴「通里」,位於手腕內側一寸處,分支向上沿心經進入心中,連接舌根與眼睛的經脈系統。
支膈:指膈膜部位有阻塞不暢的感覺。
手心主之別:此段講述心包經的絡穴「內關」,位於手腕上兩寸兩筋之間,沿本經上行聯繫心包絡。若邪氣盛實,會導致心痛;虛則可能出現頭部僵硬不適(《甲乙經》記載為「煩心」)。
手太陽之別:小腸經的絡穴「支正」,位於手腕外側五寸處,分支注入心經(因心與小腸表裡相合)。若經脈壅滯,會導致關節鬆弛、肘部無力(《甲乙經》記載為「筋弛」),或皮膚贅疣(如「雞眼」)。
如指痂疥:形容贅疣多生,如同手指間密集的痂皮或疥瘡狀。
手陽明之別:大腸經的絡穴「偏歷」,位於手腕後三寸,分支進入肺經,另一支上行至肩、臉頰,入上齒縫,再入耳與「宗脈」相合(宗脈指聚集於耳目的脈氣)。邪實可能引發齲齒、耳聾或胸膈痹塞。
手少陽之別:三焦經的絡穴「外關」,位於手腕外側兩寸,分支繞臂注入胸中,與心包經相合(因三焦與心包表裡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