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29)
卷二 (29)
1. 經脈第十
氣口,張云。氣口者。手太陰肺經也。肺朝百脈。氣口為脈之大會。凡十二經脈。深不可見。而其虛實。惟於氣口可知之。因其無所隱也。若其他浮露在外而可見者。皆絡脈而非經也。
諸絡脈(止)皆見於外,張云。大節、大關節也。絕道、間道也。凡經脈所行。必由溪谷、大節之間。絡脈所行。乃不經大節。而於經脈不到之處。出入聯絡。以為流通之用。然絡有大小。大者曰大絡。小者曰孫絡。大絡猶木之干。行有出入。孫絡猶木之枝。散於膚腠。故其會皆見於外。志云。絕道者。別道也。
故諸刺絡脈者(止)發為痹也,張云。凡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此以血之所聚。其結粗突倍常。是為結上。即當刺處也。若血聚已甚。雖無結絡。亦必急取之。以去其邪血。否則發為痹痛之病。今西北之俗。但遇風寒痛痹等疾。即以繩帶緊束上臂。令手肘青筋脹突。乃用磁鋒於肘中曲澤穴。次合絡結上。砭取其血。謂之放寒。即此節之遺法。勿謂其無所據也。
凡診絡脈(止)少氣也,手魚之下。甲乙有際字。留久痹、作久留痹。張云。診、視也。此診絡脈之色。可以察病。而手魚之絡。尤為顯淺易見也。寒則氣血凝澀。凝澀則青黑。故青則寒且痛。熱則氣血淖澤。淖澤則黃赤。故赤則有熱。手魚者。大指本節間之豐肉也。魚雖手太陰之部。而胃氣至於手太陰。故可以候胃氣。五色之病。惟黑為甚。其暴黑者。以痹之留久而致也。其赤黑青色不常者。寒熱氣之往來也。其青而短者。青為陰勝。短為陽不足。故為少氣也。簡案、漢藝文志師古注云。診、視驗。謂視其脈及色候也。
其小而短者(止)急坐之也,樓馬志。小、作青。張云。視其絡脈之小而短者。氣少故也。不可刺之。虛甚而瀉其氣。重虛必致昏悶。甚則運僕暴脫。不能出言。急扶坐之。使得氣轉。以漸而蘇。若偃臥則氣滯。恐致不救也。簡案、此即後世所謂針暈也。金針賦云。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以袖掩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諸注不及之者何。
手太陽之別(止)散入於魚際,馬雲。此下十二節。詳言十二絡穴。而此先以肺經言之也。夫不曰絡而曰別者。以此穴由本經而別走鄰經也。手太陰肺經之別穴。名曰列缺。(去腕側上一寸半)起於腕上分肉之間。並本經太陰之經。入手陽明大腸經。以直入掌中。而散入於魚際。張云。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谿見者。俗謂之反關脈。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於氣口三倍者是也。
其病甚(止)別走陽明也,甚、諸本作實。依下節文例。當改作實。甲乙。銳下有骨字。半寸作一寸。馬雲。㰦、呿同。去腕半寸。當作寸半。張云。掌後高骨為手銳骨。欠㰦、張口伸腰也。通俗文曰。體倦則伸。志倦則㰦也。治此者取列缺。謂實可瀉之。虛可補之。後諸經皆準此。半寸當作寸半。此太陰之絡。別走陽明。而陽明之絡曰偏歷。亦入太陰。以其相為表裡。故互為注絡以相通也。他經皆然。簡案、正、脈本音注。㰦、音去。開口也。藏經音義引桂苑珠叢云。引氣而張口曰欠㰦。
白話文:
經脈第十
氣口,張說:所謂「氣口」,指的是手太陰肺經。肺主管全身的脈搏,氣口是脈搏匯集的大地方。所有十二條經脈,深藏在體內難以看見,但它們的虛實狀況,唯獨能從氣口得知,因為它沒有遮掩。其他浮露在外的脈,都是絡脈而非經脈。
所有的絡脈都顯露在外,張說:所謂「大節」,指的是大的關節;「絕道」,指的是間接的道路。經脈的運行,一定經過溪谷、大關節之間;而絡脈的運行,則不經過大關節,在經脈沒到達的地方,進行出入連結,以達到流通的作用。絡脈有大小之分,大的稱為大絡,小的稱為孫絡。大絡就像樹幹,有出入的通道;孫絡就像樹枝,散布在皮膚的紋理之間。所以絡脈的匯合處都顯露在外。《內經》記載:「絕道」,指的是岔開的道路。
所以刺絡脈會導致痹症,張說:凡是針刺絡脈,一定要刺在結聚處,因為這裡是血液聚集的地方,結塊會比平常粗大突出,這就是結聚處,應該在此針刺。如果血液聚集過多,即使沒有結塊,也必須趕緊刺破,以去除邪血,否則會引發麻木疼痛的痹症。現在西北地區的習俗,只要遇到風寒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疾病,就用繩帶緊綁上臂,讓手肘的青筋脹大突出,然後用磁石針在肘部的曲澤穴和絡脈結聚處刺血,稱為「放寒」,這就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方法,並非毫無根據。
診斷絡脈可知少氣的狀況,張說:這裡所說的「診」,是觀察的意思。這裡指觀察絡脈的顏色,可以了解病情。而手魚的絡脈,特別明顯容易觀察。寒氣會使氣血凝滯,凝滯則顏色青黑,所以顏色青黑表示有寒且疼痛。熱氣會使氣血充盈潤澤,潤澤則顏色黃赤,所以顏色赤紅表示有熱。手魚,指的是大拇指本節之間豐滿的肉。魚際雖然屬於手太陰肺經的部位,但胃氣也會到達手太陰,所以可以觀察胃氣。五種顏色的病變中,黑色最嚴重。突然出現的黑色,是因為痹症久留而導致。紅、黑、青色不固定的,表示寒熱之氣往來不定。青色且短的,表示陰氣偏盛,短則表示陽氣不足,所以是氣虛的徵兆。
絡脈短小的,要趕緊扶正坐好,張說:觀察絡脈短小的,表示氣虛,所以不可針刺。如果虛弱還瀉其氣,會導致更加虛弱,甚至昏迷。嚴重的話會突然倒地昏厥,不能說話,要趕緊扶起坐好,讓氣機運行,逐漸恢復。如果躺著,會使氣機停滯,恐怕會導致無法挽回。這就是後世所說的暈針現象。
手太陽經的絡脈,散入於魚際,張說:接下來的章節,將詳細說明十二絡穴。這裡先從肺經說起。之所以不用「絡」而用「別」,是因為這個穴位從本經分出來,走向鄰近的經脈。手太陰肺經的別穴,名為列缺(在手腕外側上方一寸半處),它從手腕上分肉之間發出,與本經太陰經平行,進入手陽明大腸經,直接進入掌中,然後散入魚際。有些人寸、關、尺三個部位的脈搏不明顯,反而從列缺到陽谿穴這一段脈搏很明顯,俗稱「反關脈」,這是經脈虛弱而絡脈充盛的現象。
病情嚴重,則別走陽明經,張說:這裡說的「實」是指病情嚴重。取列缺穴來治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裡說太陰經的絡脈,別走陽明經,而陽明經的絡脈叫偏歷,也入太陰經,因為兩條經脈互為表裡,所以互相灌注聯絡以相通。其他經脈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