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經筋篇第十三

息賁,馬雲。本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有肺脈滑甚為息賁。

仲冬痹,張云。手太陰之經。應十一月之氣也。

手心主之筋(止)結於肘內廉,張云。中指端中衝之次也。循指入掌中。至掌後大陵之次。並手太陰之筋。上結於肘中廉、曲澤之次。

上臂陰(止)挾脅,張云。上臂陰天泉之次。由曲腋間並太陰之筋。結於腋下。當天池之次。下行前後。布散挾脅。聯於手太陰足少陽之筋。

結於臂,張云。臂、當作賁。蓋此支並太陰之筋。入散胸中。故同結於賁也。志云。臂當作賁。賁葉臂。散於胸中。結於賁門。故成息奔也。

支轉筋,甲乙。筋、下有痛手心主四字。

孟冬痹,張云。手厥陰以兩陰交盡之經。故應十月之氣。

手少陰之筋(止)結肘內廉,張云。小指內側。少衝次也。結於銳骨、神門次也。肘內廉。少海次也。

循臂,張云。臂字亦當作賁。蓋心主少陰之筋。皆與太陰合於賁而下行也。樓氏云。臂、當作胸。

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張云。承、承於下也。伏梁堅伏之積也。網、如羅網之牽急也。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挾乳里。結於胸中。下繫於臍。故在內則為內急。為伏梁。在外則為肘網。及當其所過之處。則為轉筋等病。

經筋之病(止)無用燔針,張云。此以下皆結上文經筋為病而總言之也。馬雲。寒急有陰陽之分。背為陽。陽急則反折。腹為陰。陰急則俯不伸。故製為焠刺者。正為寒也。(焠刺即燔針)簡案、張以陽急陰急為足太陽少陰。非。

名曰季冬痹,樓氏以此五字。移前段唾血膿者死不治下。張同。雲手少陰之經。應十二月之氣也。此節舊在後無用燔針之下。蓋誤次也。今移正於此。

足之陽明(止)皆如上方也,甲乙。噼、作僻。馬雲。噼、僻同。口僻之義。此申言胃與小腸二經之筋。其有病當治法如前也。足之陽明胃經。手之太陽小腸經。其筋若急。則口與目皆為喎噼。其目眥亦急。不能猝然視物。治之者。用燔針以劫刺之。以知病為刺數。以痛處為輸穴。故曰治法如右方也。前俱詳言。而又申言之。叮嚀之意也。簡案、志以上方為右喎之方。誤甚。

白話文:

【經筋篇第十三】

息賁:馬蒔解釋,此症見於《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肺脈若過於滑動,則會引發「息賁」。

仲冬痹:張介賓認為,手太陰經對應十一月的節氣。

手心主之筋(至)結於肘內側:張介賓指出,此筋起於中指指尖的中衝穴,沿手指進入掌心,至掌後大陵穴附近,與手太陰經的筋相合,向上結於肘內側的曲澤穴。

上臂內側(至)挾脅:張介賓說明,此筋上行至臂內側的天泉穴,經由腋下與手太陰經的筋相合,結於腋下的天池穴,再向下分散於脅部,與手太陰經、足少陽經的筋相連。

結於臂:張介賓認為「臂」應為「賁」,因這條分支與手太陰經的筋一同散入胸中,最終結於賁門。張志聰亦持相同看法,並補充「賁」與「臂」音近,此筋散於胸中,結於賁門,故形成「息奔」之症。

支轉筋:《甲乙經》在此句後補充「痛手心主」四字。

孟冬痹:張介賓解釋,手厥陰經為陰經之交,故對應十月的節氣。

手少陰之筋(至)結肘內側:張介賓描述,此筋起於小指內側的少衝穴,結於腕部銳骨的神門穴,再上行至肘內側的少海穴。

循臂:張介賓認為此處「臂」字亦應作「賁」,因手厥陰與手少陰的筋皆與手太陰經相合於賁門而下行。樓英則主張「臂」應為「胸」。

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張介賓解釋,「承」指承受於下,「伏梁」為堅硬的積塊,「網」形容如羅網般牽掣緊急。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結於腕、肘,再上行至腋下、乳內,結於胸中,下繫於臍,故內在會形成「伏梁」,外在則表現為肘部牽急,並在筋脈所過之處出現轉筋等症狀。

經筋之病(至)無用燔針:張介賓總結,此段歸納經筋病症的共通特徵。馬蒔補充,寒急分陰陽:背部屬陽,陽急則身體反張;腹部屬陰,陰急則俯身難伸,故需用焠刺(即燔針)治療寒症。簡案指出,張介賓將陽急、陰急歸於足太陽、少陰經的說法有誤。

名曰季冬痹:樓英將此五字移至前段「唾血膿者死不治」之後,張介賓亦贊同,認為手少陰經對應十二月節氣。此段原誤置於「無用燔針」後,現調整至此。

足之陽明(至)皆如上方也:《甲乙經》中「噼」作「僻」。馬蒔認為「噼」與「僻」同義,指口眼歪斜。此段重申胃經與小腸經的筋病治法與前文相同:若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的筋拘急,會導致口眼歪斜、目眥緊急而視物困難,治療時以燔針劫刺,以痛處為穴位。簡案批評張志聰將「上方」解為「右喎之方」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