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病本篇第二十五

馬雲。此與素問標本病傳論相同。然凡病必先治其本。若中滿與大小不利。則不分標本。而必先治之。本經以本篇論標本。後論病傳分為二篇。素問合標本病傳論。共為一篇。(詳義見於素問識當參考)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馬雲。先病曰本。後病曰標。故凡先生初病。而後病勢逆者。必先治其初病之為本。若先病勢逆而後生他病者。則必以病勢逆之為本。而先治之也。

必且調之,素問必上有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一句。

先病而後中滿者,素問。病、作熱。志云。中滿者。腹中脹滿。脾胃之所生也。先病而後中滿者。因病而致中滿也。則當先治中滿之標病。而後治其本病。

有客氣,有同氣,馬雲。正以人之病氣有二。病本不相同。而乃彼此相傳者。謂之客氣也。有二病之氣本相同類。而乃彼此相傳者。謂之同氣也。簡案、素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同、作司。近是。

間者(止)為獨行,志云。間者邪正實虛之相間。故當並行其治。甚者又當獨行其治。

先小便大便不利,諸本小下無便字。素問作先小大不利。

白話文:

馬雲認為,這篇與《素問》的〈標本病傳論〉內容相同。然而,所有的疾病都必須先治療根本。如果遇到腹部脹滿以及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就不分標本,一定要先治療這些症狀。這本經書用這篇來討論標本,之後再將病症的傳變分為兩篇來討論。《素問》則將標本與病傳合併為一篇。(詳細的解釋請參考《素問識》)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馬雲認為,先出現的疾病稱為「本」,後出現的疾病稱為「標」。因此,如果先出現最初的疾病,之後病勢加重,就必須先治療最初的疾病,也就是「本」。如果先出現病勢加重的情況,之後才產生其他疾病,那麼就必須以病勢加重作為「本」,先治療它。

「必且調之」,《素問》有「先發熱而後出現腹部脹滿,要治療腹部脹滿」的說法。

「先病而後中滿者」,《素問》說:「病,發熱。」這裡提到,腹部脹滿是指腹中脹悶,是由脾胃功能失常引起的。先有疾病,之後才出現腹部脹滿,是因為疾病導致的腹脹,那麼應該先治療腹脹這個「標」病,之後再治療原本的「本」病。

「有客氣,有同氣」,馬雲認為,人的病氣有兩種,疾病的根本不同,卻互相傳染的,稱為「客氣」。如果兩種疾病的病氣本質相同,卻互相傳染的,稱為「同氣」。簡案,《素問新校正》說,全元起版本的「同」字應作「司」,這樣比較合理。

「間者(止)為獨行」,這裡說,「間」是指邪氣與正氣、實證與虛證互相交錯的情況,所以要同時進行治療。病情嚴重的時候,則應該單獨進行治療。

「先小便大便不利」,各個版本的經書裡,「小下」後面沒有「便」字。《素問》作「先小大不利」。

2. 雜病篇第二十六

沉沉然,馬雲。頭則昏沉而不能舉。

䀮䀮然,馬雲。䀮、音荒。目不明。

唇漯漯然,甲乙。作者肩中熱。馬雲。其唇則漯漯然。而有涎出唾下之意。張云。腫起貌。病而在面在胸及不能言者。以胃脈行於頄頰。挾口環唇。循喉嚨。下胸膈也。

厥氣走喉(止)大便不利,志云。此邪病足少陰之氣。而為厥逆也。足少陰腎脈。循喉嚨挾舌本。厥氣上逆於喉。故不能言。腎為生氣之原。氣逆故手足清。腎開竅於二陰。故大便不利。

向向然(止)H⿲禾呈糸⿲禾呈糸,甲乙、向向作膨膨。⿲禾呈糸⿲禾呈糸作爂爂。(注云音最九墟作榮)馬雲。腹中向向然。而氣喜走布且多有寒氣。又⿲禾呈糸⿲禾呈糸然而有聲。張云。腹向向然。寒氣滯於脾也。又⿲禾呈糸⿲禾呈糸然。水穀不分之聲也。便溲難。脾脈聚於陰器也。簡案、⿲禾呈糸、字典瀫同。水名。無他義。唯龍龕手鑑云。胡谷切。水聲。志作谷。非。

嗌乾(止)取足少陰,馬雲。嗌咽乾燥。口中甚熱。其津液如膠之稠。當取足少陰腎經之穴以補之。水王則火衰也。

犢鼻,甲乙云。在膝下胻上俠解大筋中。足陽明脈氣所發。簡案、骨空論。䯒骨空在輔骨之上端。王注云。謂犢鼻穴也。

發而間之,馬雲。必發其針而又間刺之。非止一次而已也。

,志云。音釐。牛尾也。(案出說文。)

刺膝無疑,馬雲。刺膝用之無疑也。

喉痹(止)取手陽明,張云。手足陽明之脈。皆循喉嚨。能言者輕。但取之上。不能言者重。當瀉其下也。

瘧不渴(止)取手陽明,甲乙云。瘧不渴。間日而作。九卷曰。取足陽明。素問。刺太陰渴而間日作。九卷曰。取手少陽。素問。刺足少陽。志云。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間日而作者。其氣舍深。內薄於陰而不得出。足陽明之脈。屬胃絡脾。應地氣之在下。其道遠。故間日而作。地為陰。故不渴。手陽明之脈。屬大腸絡肺。應天氣之在上。其道近。故曰作天為陽。故渴也。

齒痛(止)取手陽明,甲乙。齒下有動字。張云。手足陽明之脈。皆入齒中。然胃經多實熱。故不畏寒飲者。當瀉足陽明。大腸經多虛寒。故畏寒飲者。當補手陽明也。此與上文(寒熱病篇)臂陽明節。義有所關。當互求之。志云。足陽明主悍熱之氣。故不惡寒飲。手陽明主清秋之氣。故惡寒飲。

聾而不痛(止)取手陽明,張云。足少陽之脈。下耳後支耳中出耳前。手陽明之別者。入耳。故當分痛與不痛而補瀉之。志云。陽明當作少陽。

衄而不止(止)出血,甲乙下衃血上。有大衄二字。似是。馬雲。宛、腕同。鼻中出血曰衄。血至敗惡凝聚。其色赤黑者曰衃。衃血成流。則血去多而不止於衃血也。當取足太陽膀胱經以刺之。其膕中出血。仍是膀胱經之委中穴也。若止曰衃血。則不成流而去之似少也。當取手太陽小腸經穴以刺之。其腕骨下。即手少陰心經之通里穴。正以心與小腸為表裡也。

白話文:

雜病篇第二十六

身體沉重,像馬匹負重一樣,頭昏沉抬不起來。

身體沉重發麻,像馬匹負重一樣,眼睛看不清楚。

嘴唇腫脹濕潤,肩部發熱。嘴唇腫脹濕潤,並有口水要流下來的感覺。腫脹的樣子。疾病出現在面部和胸部,且不能說話,因為胃經循行於面頰,環繞嘴唇,沿著喉嚨,下達胸膈。

厥逆之氣衝擊喉嚨,大便不通暢。這是邪氣侵犯足少陰經的氣機,導致厥逆。足少陰腎經循行於喉嚨旁,並挾持舌根,厥逆之氣逆衝喉嚨,所以不能說話。腎是人體生氣的根本,氣逆則手足冰冷。腎經的氣血開竅於二陰,所以大便不通暢。

腹部膨脹,並伴有寒氣,且發出聲音。腹部膨脹,寒氣停滯於脾臟。發出水穀不分之聲,大小便困難,脾經聚集於生殖器。

咽喉乾燥,口中燥熱,津液像膠一樣稠粘,應取足少陰腎經的穴位來補益。水盛則火衰。

犢鼻穴位於膝蓋下方,腓骨上,靠近解溪穴的大筋之中,是足陽明脈氣發出的部位。

針刺時要間歇進行,不是一次就結束。

釐,音同「釐」,指牛尾。

針刺膝蓋部位,效果無疑。

喉嚨阻塞,應取手陽明經的穴位。手足陽明經都循行於喉嚨,能說話的病情較輕,只需取其上部穴位;不能說話的病情較重,應瀉其下部穴位。

瘧疾不渴,間日發作。取足陽明經穴位。素問記載,如果發熱口渴且間日發作,則取手少陽經穴位;素問記載,如果發熱口渴且間日發作,則取足少陽經穴位。瘧氣沿著經絡循行,深入內部,間日發作的,其氣滯留在深處,內部受阻於陰而不能發泄。足陽明經屬於胃經絡脾,應地氣在下,其循行路線較遠,所以間日發作。地屬陰,所以不渴。手陽明經屬於大腸絡肺,應天氣在上,其循行路線較近,所以發作,天屬陽,所以渴。

牙齒疼痛,應取手陽明經穴位。胃經多實熱,所以不畏寒飲,應瀉足陽明經;大腸經多虛寒,所以畏寒飲,應補手陽明經。這與《寒熱病篇》臂陽明經的論述有關,應互相參照。足陽明經主悍熱之氣,所以不惡寒飲;手陽明經主清秋之氣,所以惡寒飲。

耳聾而不痛,應取手陽明經穴位。足少陽經脈下行到耳後,分支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手陽明經的別絡進入耳中,因此應區分疼痛與不痛的情況,進行補瀉。應將「陽明」改為「少陽」。

鼻出血不止,鼻出血稱作衄血。血敗壞凝固,顏色赤黑者稱為衃血。衃血成流,則出血量多,止不住,應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來針刺。膕中出血,也是膀胱經的委中穴。如果只是衃血,出血量少,則應取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來針刺。腕骨下方,即手少陰心經的通里穴,因心和小腸為表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