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4)
卷四 (4)
1. 病本篇第二十五
馬雲。此與素問標本病傳論相同。然凡病必先治其本。若中滿與大小不利。則不分標本。而必先治之。本經以本篇論標本。後論病傳分為二篇。素問合標本病傳論。共為一篇。(詳義見於素問識當參考)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馬雲。先病曰本。後病曰標。故凡先生初病。而後病勢逆者。必先治其初病之為本。若先病勢逆而後生他病者。則必以病勢逆之為本。而先治之也。
必且調之,素問必上有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一句。
先病而後中滿者,素問。病、作熱。志云。中滿者。腹中脹滿。脾胃之所生也。先病而後中滿者。因病而致中滿也。則當先治中滿之標病。而後治其本病。
有客氣,有同氣,馬雲。正以人之病氣有二。病本不相同。而乃彼此相傳者。謂之客氣也。有二病之氣本相同類。而乃彼此相傳者。謂之同氣也。簡案、素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同、作司。近是。
間者(止)為獨行,志云。間者邪正實虛之相間。故當並行其治。甚者又當獨行其治。
先小便大便不利,諸本小下無便字。素問作先小大不利。
白話文:
病本篇第二十五
馬雲指出,這篇內容與《素問》的〈標本病傳論〉相似。然而,所有疾病都應先治療其根本。但若是中滿(腹中脹滿)或大小便不通的情況,則不分標本,必須優先治療。本經將本篇討論標本,後續另論病傳,分為兩篇;而《素問》則將標本與病傳合為一篇(詳細解釋可參考《素問識》)。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
馬雲解釋,先發生的病稱為「本」,後發生的病稱為「標」。因此,若先有初病,後續病情惡化,必須先治療初病的根本;若先有病情惡化,後續再引發其他病症,則應以惡化的病情為根本,優先治療。
必且調之
《素問》在此句前還有一句:「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
先病而後中滿者
《素問》中「病」作「熱」。志雲解釋,中滿是指腹中脹滿,由脾胃問題引起。若先有病而後出現中滿,是因疾病導致腹脹,此時應先治療中滿的標症,再治其本病。
有客氣,有同氣
馬雲說明,人的病氣可分兩種:一是病本不相同卻互相傳變的,稱為「客氣」;二是病氣同類而互相傳變的,稱為「同氣」。簡案提到,《素問》新校正記載,全元起本中「同」作「司」,較為合理。
間者(止)為獨行
志雲解釋,「間者」指邪正虛實夾雜的情況,治療時應同時進行;若病情嚴重,則需單獨針對主要問題治療。
先小便大便不利
各版本中「小」字下無「便」字,《素問》作「先小大不利」。
2. 雜病篇第二十六
沉沉然,馬雲。頭則昏沉而不能舉。
䀮䀮然,馬雲。䀮、音荒。目不明。
唇漯漯然,甲乙。作者肩中熱。馬雲。其唇則漯漯然。而有涎出唾下之意。張云。腫起貌。病而在面在胸及不能言者。以胃脈行於頄頰。挾口環唇。循喉嚨。下胸膈也。
厥氣走喉(止)大便不利,志云。此邪病足少陰之氣。而為厥逆也。足少陰腎脈。循喉嚨挾舌本。厥氣上逆於喉。故不能言。腎為生氣之原。氣逆故手足清。腎開竅於二陰。故大便不利。
向向然(止)H⿲禾呈糸⿲禾呈糸,甲乙、向向作膨膨。⿲禾呈糸⿲禾呈糸作爂爂。(注云音最九墟作榮)馬雲。腹中向向然。而氣喜走布且多有寒氣。又⿲禾呈糸⿲禾呈糸然而有聲。張云。腹向向然。寒氣滯於脾也。又⿲禾呈糸⿲禾呈糸然。水穀不分之聲也。便溲難。脾脈聚於陰器也。簡案、⿲禾呈糸、字典瀫同。水名。無他義。唯龍龕手鑑云。胡谷切。水聲。志作谷。非。
嗌乾(止)取足少陰,馬雲。嗌咽乾燥。口中甚熱。其津液如膠之稠。當取足少陰腎經之穴以補之。水王則火衰也。
犢鼻,甲乙云。在膝下胻上俠解大筋中。足陽明脈氣所發。簡案、骨空論。䯒骨空在輔骨之上端。王注云。謂犢鼻穴也。
發而間之,馬雲。必發其針而又間刺之。非止一次而已也。
釐,志云。音釐。牛尾也。(案出說文。)
刺膝無疑,馬雲。刺膝用之無疑也。
喉痹(止)取手陽明,張云。手足陽明之脈。皆循喉嚨。能言者輕。但取之上。不能言者重。當瀉其下也。
瘧不渴(止)取手陽明,甲乙云。瘧不渴。間日而作。九卷曰。取足陽明。素問。刺太陰渴而間日作。九卷曰。取手少陽。素問。刺足少陽。志云。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間日而作者。其氣舍深。內薄於陰而不得出。足陽明之脈。屬胃絡脾。應地氣之在下。其道遠。故間日而作。地為陰。故不渴。手陽明之脈。屬大腸絡肺。應天氣之在上。其道近。故曰作天為陽。故渴也。
齒痛(止)取手陽明,甲乙。齒下有動字。張云。手足陽明之脈。皆入齒中。然胃經多實熱。故不畏寒飲者。當瀉足陽明。大腸經多虛寒。故畏寒飲者。當補手陽明也。此與上文(寒熱病篇)臂陽明節。義有所關。當互求之。志云。足陽明主悍熱之氣。故不惡寒飲。手陽明主清秋之氣。故惡寒飲。
聾而不痛(止)取手陽明,張云。足少陽之脈。下耳後支耳中出耳前。手陽明之別者。入耳。故當分痛與不痛而補瀉之。志云。陽明當作少陽。
衄而不止(止)出血,甲乙下衃血上。有大衄二字。似是。馬雲。宛、腕同。鼻中出血曰衄。血至敗惡凝聚。其色赤黑者曰衃。衃血成流。則血去多而不止於衃血也。當取足太陽膀胱經以刺之。其膕中出血。仍是膀胱經之委中穴也。若止曰衃血。則不成流而去之似少也。當取手太陽小腸經穴以刺之。其腕骨下。即手少陰心經之通里穴。正以心與小腸為表裡也。
白話文:
【雜病篇第二十六】
頭部昏沈沈重,難以抬起。
眼睛昏花,視物不清。
嘴唇腫脹濕潤,有流涎現象(因胃經循行於面部、胸喉,影響唇舌功能)。
腎經氣逆上衝至喉嚨,導致失語、手腳冰冷、大便不暢(足少陰腎經循喉嚨,氣逆影響二陰功能)。
腹中脹滿,寒氣滯留,腸鳴有水聲,排便排尿困難(脾經氣滯,水穀運化失常)。
咽喉乾燥、口熱黏稠如膠,應取足少陰腎經穴位滋陰降火。
犢鼻穴位於膝蓋下方外側凹陷處,屬足陽明胃經。
針刺時需反覆進針,間歇施術。
釐指牛尾(出自《說文解字》)。
膝部針刺療法明確有效。
喉嚨腫痛:
- 能言語者,取手陽明大腸經(病輕)。
- 不能言語者,取足陽明胃經(病重)。
瘧疾症狀:
- 不渴、隔日發作:取足陽明胃經(邪氣深伏陰分)。
- 口渴、每日發作:取手陽明大腸經(邪氣淺在陽分)。
牙痛:
- 不怕冷飲:瀉足陽明胃經(多實熱)。
- 怕冷飲:補手陽明大腸經(多虛寒)。
耳聾:
- 不痛:補手陽明大腸經。
鼻衄(鼻出血):
- 血流不止、血色暗黑成塊:刺足太陽膀胱經委中穴放血。
- 僅少量瘀血未成流:刺手太陽小腸經腕骨下方(如通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