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雜病篇第二十六

腰痛(止)取足少陽,刺腰痛論。上寒上熱上並無痛字。張云。上寒上熱。皆以上體言也。寒刺陽經。去陽分之陰邪。熱刺厥陰。去陰中之風熱也。少陽脈行身之兩側。故俯仰不利者當刺之。

中熱而喘(止)血絡,張云。熱在中上二焦也。取足少陰者。壯水以制火也。膕中血絡。即足太陽委中穴。取之可以瀉火。簡案、刺腰痛論。中熱而喘。刺足少陰。王注云。湧泉、大鐘、悉主之。

喜怒(止)刺足少陽,甲乙。小、作少。足少陽、作足少陰。注云。太素作少陽。志云。暴怒傷肝。食氣入胃。散精於心肝。食飲下節。肝心氣逆。故不欲食也。肝心氣逆。則中氣不舒。故言益小也。當取足太陰以疏脾氣。則食氣得以轉輸。而音聲益彰矣。肝主語而在志為怒。怒而多言。厥陰之逆氣太甚。故當取足之少陽。以疏厥陰之氣。

顑痛(止)出血,甲乙顑、作頷。下同。馬雲。顑、頷同。手陽明當是商陽穴。顑之盛脈。是胃經頰車穴。簡案、張以顑為鬢前兩太陽。未知何據。

項痛(止)刺手太陽也,馬雲。俯仰屬背與腰。故曰足太陽。而顧則屬肩與項。故曰手太陽也。

小腹滿大(止)取足厥陰,甲乙。胃、作胃。淅淅、作索索然。張云。淅淅、寒肅貌。肝經之脈。抵小腹挾胃。其支者從肝別貫膈。故為病如此。當取足厥陰經以刺之。

腹滿(止)取足少陰,甲乙無亦字。及喘息二字。少陰作少陽。張云。腎開竅於二陰。其經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故其為病如此。當取足少陰經以刺之。喝喝、喘急貌。

腹滿(止)取足太陰,張云。脾失其職。則食不能化。腹滿而鳴。氣滯於中。大便不調。當取足太陰經以刺之。

心痛(止)取足少陰,張云。此腎邪上逆也。

心痛(止)足太陰,甲乙、嗇嗇作澀澀。志云。嗇嗇、畏寒貌。太陰為陰中之至陰。陰寒故腹脹。而嗇嗇然。大便不化者。土氣不化也。此足太陰之氣厥而為心痛。故當取本經以疏逆氣。

心痛(止)取手少陽,張云。足少陰之脈貫脊。故痛引於背。手少陽之脈布膻中。故不得息。宜刺此二經也。

心痛(止)刺足厥陰,張云。足厥陰之脈抵小腹。結於陰器。凡心痛而下引小腹者。當刺之也。

心痛(止)刺手太陰,志云。肺主氣而司呼吸。心系上連於肺。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者。但逆在肺而為心痛也。當刺手太陰以通肺氣之逆。沈亮辰云。足太陰少陰厥陰而為心痛者。臟氣上逆而為痛也。肺乃心之蓋。故但短氣不足以息。此病在本臟而應於心也。四臟皆然。故無真心痛之死證。

白話文:

【雜病篇第二十六】

腰痛
治療腰痛可針刺足少陽經(參考《刺腰痛論》)。「上寒」「上熱」中的「上」指身體上半部,無「痛」字。張氏解釋:寒證針刺陽經,以祛除陽分的陰邪;熱證針刺厥陰經,以清除陰分的風熱。少陽經脈循行於身體兩側,因此俯仰困難者可針刺此經。

中熱而喘
張氏認為此症因熱邪在中上二焦,針刺足少陰經以滋陰制火。膕中血絡即足太陽經的委中穴,刺之可瀉火。簡案提到,《刺腰痛論》記載「中熱而喘」可刺足少陰經,王冰注釋推薦湧泉、大鐘等穴。

喜怒
《甲乙經》中「小」作「少」,「足少陽」作「足少陰」,並註明《太素》作「少陽」。志氏解釋:暴怒傷肝,飲食入胃後精微散佈至心肝,若飲食失節,肝心氣逆則不思飲食。氣逆導致中氣不暢,言語減少。應針刺足太陰經以調理脾氣,使飲食精微得以輸布,聲音恢復。肝主言語且與怒志相關,怒而多言者因厥陰逆氣過盛,故針刺足少陽經以疏洩厥陰之氣。

顑痛
《甲乙經》中「顑」作「頷」。馬氏認為「顑」即「頷」,手陽明經可取商陽穴,顑部盛脈對應胃經頰車穴。簡案質疑張氏將「顑」解為太陽穴附近,未說明依據。

項痛
馬氏解釋:俯仰動作與腰背相關,故屬足太陽經;轉頭動作涉及肩項,故屬手太陽經。

小腹滿大
《甲乙經》中「胃」作「胃」,「淅淅」作「索索然」。張氏認為「淅淅」形容寒顫,肝經循行至小腹挾胃,分支貫膈,故出現此類症狀,應針刺足厥陰經。

腹滿
《甲乙經》無「亦」字及「喘息」二字,「少陰」作「少陽」。張氏解釋:腎開竅於二陰,經脈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故病狀如此,應針刺足少陰經。「喝喝」形容喘息急促。

腹滿(另一條)
張氏認為脾失運化則食滯腹滿、腸鳴氣滯、大便失調,應針刺足太陰經。

心痛(多條)

  1. 腎邪上逆:針刺足少陰經。
  2. 陰寒腹脹:志氏解「嗇嗇」為畏寒狀,太陰為至陰,陰寒致腹脹、大便不化,足太陰氣逆引發心痛,針刺本經。
  3. 痛引背部:足少陰經貫脊,手少陽經布羶中,若心痛引背且呼吸不暢,針刺此二經。
  4. 痛引小腹:足厥陰經抵小腹結陰器,針刺本經。
  5. 短氣不足以息:志氏認為心繫連肺,氣逆在肺而心痛,針刺手太陰經以調肺氣。沈亮辰補充,太陰、少陰、厥陰經心痛皆因臟氣上逆,肺為心之蓋,故短氣,此類心痛非真心痛,無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