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6)
卷四 (6)
1. 雜病篇第二十六
心痛(止)得之立已,趙府本、張本。次之、作刺之。吳本。按已刺、作按已次。甲乙無此條。馬雲。其痛當背。第九節以刺之。乃督脈經筋縮穴之處也。宜先按之。按已而刺。刺後按之。其痛當立已。如不已則上而八椎。(無穴)下而十椎。(無穴)又復求之。其痛必立已矣。張云。上而手經。下而足經。求得其故而刺之。則立已矣。
顑痛(止)立已,甲乙。顑、作頷。按人迎於經。作按經刺人迎。馬雲。頷痛者。當取足陽明胃經頰車穴以刺之。此穴在耳下曲頰端。動脈環繞一周。故曰曲周也。張云。以其周繞曲頰。故曰曲周。見血立已。如不已。當按人迎於本經而淺刺之。可立已也。
氣逆上(止)下胸動脈,甲乙。下胸、作脅下。馬雲。上刺膺中陷者中。即足陽明胃經膺窗穴也。及下胸前之動脈。當是任脈經之膻中穴也。蓋在中謂之胸。胸之旁為膺耳。張云。膺中陷者。足陽明之屋翳也。下胸動脈。手太陰之中府也。蓋在中曰胸。胸之旁即謂之下耳。簡案、膻中無動脈。中府不在下胸。可疑。
腹痛(止)立已,馬雲。當刺足陽明胃經之天樞穴。如不已。又刺本經之氣衝也。張云。臍之左右動脈。如足少陰之肓俞。足陽明之天樞。皆主腹痛。簡案、二穴未有言有動脈者。可疑。
痿厥(止)病已止,甲乙。悗、作悶。馬雲。凡痿病厥病。而手足四肢攣束縛亂。當刺四肢之穴以速解之。張同。朱永年云。悗、悶也。為四末束悗者。束縛其手足。使滿悶而疾解之。導其氣之通達也。夫按之束之。皆導引之法。猶尺蠼之欲信而先屈也。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晝以前為陽。晝以後為陰。日二者。使上下陰陽之氣。表章而交通也。不仁者。榮血不行也。卜日者。陰數之周也。簡案、朱注為是。簡往往親睹痿疾。以布束縛四肢。經久復故者。尺蠼之喻。殆妙。
噦以草(止)亦可已,噦、諸本作歲。馬不知其誤。文云。疑作藏。唯張志作噦。張云。噦、呃逆也。治之之法。用草刺鼻則嚏。嚏則氣達而噦可以。此一法也。或閉口鼻之氣。使之無息。乃迎其氣而引散之。勿令上逆。乃可立已。此二法也。又或以他事驚之。則亦可已。此治噦之三法也。志云。歲、作噦。噦、呃逆也。言其發聲如車鑾之聲。而有輪序。故名曰噦。(案詩小雅鑾聲噦噦毛傳噦噦徐行有節也志注蓋本於此然似牽強說文噦氣牾也)簡案、噦、亦作啘。十六難。掌中熱而啘。肘後方。治卒啘不止。以物刺鼻中各一分。末少許皂莢內鼻中。令嚏瘥。又但閉氣仰引之是也。樓氏云。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吃逆之法。按、吃逆用紙捻刺鼻便嚏。嚏則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吃逆。為得經旨也。又云。有病傷寒將愈。忽患吃逆。予與古人治吃逆之藥殆遍。皆不愈。計出無藥。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吃逆止。少時又吃。又與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數百次。其嚏時出痰涕漸多。自是吃逆漸疏。至二三日而止。此是合經刺鼻嚏之法。故書之。
白話文:
雜病篇第二十六
心痛
治療心痛時,先按壓痛處,再針刺,針刺後再按壓,疼痛會立即停止。若未停止,可向上針刺第八椎(無特定穴位),或向下針刺第十椎(無特定穴位),疼痛必定會止住。
顑痛(頷痛)
頷痛時,可針刺足陽明胃經的頰車穴(位於耳下曲頰端)。若未見效,可淺刺人迎穴,疼痛會立即停止。
氣逆上衝
治療氣逆上衝,可針刺胸前的凹陷處(如足陽明胃經的膺窗穴),或針刺胸下的動脈(如手太陰肺經的中府穴)。
腹痛
腹痛時,可針刺臍旁的動脈(如足陽明胃經的天樞穴)。若未見效,再針刺氣衝穴,疼痛會立即停止。
痿厥
痿病或厥病導致四肢攣縮、悶亂時,可針刺四肢穴位以緩解症狀。按壓或束縛四肢,有助於氣血通暢。若肢體麻木不仁,需長期調理,使陰陽氣血恢復平衡。
噦(呃逆)
治療呃逆的方法有三:
- 用草刺鼻引發噴嚏,使氣機通暢。
- 閉氣不呼吸,待氣散後再緩緩呼出。
- 突然驚嚇患者,亦可止住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