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三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4)

1. 五邪篇第二十

諸本無篇字。馬雲。內論五臟之邪。故名篇。

上氣喘,汗出,志云。上氣喘者。肺氣逆也。

膺中外腧,馬雲。雲門、中府等穴。

背三節五藏之旁,藏、張本作節。馬雲。背三節旁之肺俞。及五椎旁之心俞穴。志云。乃肺俞旁之魄戶也。簡案、甲乙作背三椎之旁。乃謂肺俞。甲乙為是。原注顴字當作顀。史音顀。音椎可證。

按之快然,張云。覺快爽者。即其真穴。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張云。缺盆、足陽明經穴也。手太陰之脈。上出於此。故當取之。以散越肺邪。但忌大深。令人逆息。志云。缺盆中者。手陽明經之扶突。蓋從腑以越陰臟之邪。

邪在肝(止)時腳腫,張云。兩脅中痛。肝之經也。寒中水乘脾胃也,惡血在內。肝所主也。行善牽掣其關節。肝主筋而邪居之也。肝經自足大趾上行內踝。故時為腳腫。甲乙。掣、作瘈。簡案、掣縱、又作瘈瘲。知二字義同。

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甲乙。掣、作瘈。張云。足少陽經循耳前後。足厥陰主諸筋。而與少陽為表裡。故取耳間青脈。可以去掣節。志云。耳間青脈。一名雞足青。簡案、甲乙瘈脈。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蓋謂此穴。

陽氣有餘,陰氣不足,簡案、諸注以陰陽分說脾胃。恐非。

陰痹,馬雲。陰痹者。痛無定所。按之而不可得。即痹論之所謂以寒勝者為痛痹也。(後世以為白虎歷節風又曰痛風)志云。在外者筋骨為陰。病在陰者名曰痹。陰痹者。病在骨也。按之而不得者。邪在骨髓也。簡案、至真要大論云。陰痹者按之不得。即是。

肩背頸項痛時眩,馬雲。此皆膀胱經脈所行。以腎與膀胱為表裡也。且時時眩暈。亦兼膀胱與腎邪也。

喜悲,馬雲。本神篇曰。心氣虛則悲。然實則亦然。

調之其輸也,馬雲。邪客篇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其外經病而內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

白話文:

上氣喘,出汗: 是因為肺氣逆亂造成的。

胸部外側的穴位: 指的是雲門、中府等穴位。

**背部三節脊椎旁,五臟附近的穴位:**指的是背部第三節脊椎旁的肺俞穴,以及第五節脊椎旁的心俞穴。也有人認為是肺俞穴旁的魄戶穴。不過根據《甲乙經》的記載,應該是背部第三節脊椎旁,也就是肺俞穴才是正確的。

按壓時感覺舒適: 按壓時感覺舒適的部位,就是真正的穴位。

取缺盆穴來疏導: 缺盆穴是足陽明經的穴位,也是手太陰經脈向上經過的地方。所以可以取這個穴位來疏散肺的邪氣,但切記不要按壓太深,以免造成呼吸不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缺盆穴指的是手陽明經的扶突穴,從腑來疏導陰臟的邪氣。

邪氣在肝: 會出現腳腫的情況。兩側脅肋疼痛,是肝經的問題,可能是因為寒邪侵襲脾胃,水邪內停所致。或是體內有瘀血,因為肝臟主導血的運行。行走時關節會感到牽掣,因為肝主筋,邪氣侵入筋脈導致。肝經從腳的大腳趾向上,經過內踝,所以才會出現腳腫的情況。

取耳間青脈來去除牽掣: 足少陽經循行於耳前耳後,而足厥陰經主導全身筋脈,與少陽經互為表裡。所以取耳間青脈可以去除筋脈的牽掣。耳間青脈又名雞足青。也有說法叫做瘈脈,位置在耳後。

陽氣有餘,陰氣不足: 這裡說的陰陽,不單純指脾胃。

陰痹: 指的是痛處不定,按壓時卻摸不到疼痛點的痹症,屬於《痹論》中提到的寒邪所導致的痛痹(後世認為可能是白虎歷節風或痛風)。陰痹,指的是病在筋骨等陰的部位,更深層是病在骨髓。

肩背頸項疼痛,時常頭暈: 這些都是膀胱經脈循行的部位,因為腎與膀胱互為表裡。時常頭暈也可能是膀胱和腎臟受到邪氣侵擾。

容易悲傷: 心氣虛弱時容易感到悲傷,但心氣過於亢盛時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應當調理心包絡的腧穴: 心臟是五臟六腑的大主宰,是精神寄託的地方。它本身非常堅固,邪氣難以侵入。如果侵入,則會傷害心臟,導致精神離散,最終死亡。所以心臟的邪氣都存在於心包絡,心包絡是心臟的保護層。心包絡本身沒有腧穴,它的疾病都是屬於外經的病變,所以取其經脈位於掌後的銳骨末端的穴位來治療。

2. 寒熱病篇第二十一

諸本無篇字。馬雲。篇內所謂諸證。不止寒熱。然首節所論在寒熱。故名篇。但此寒熱。主外感言。與瘰癧之寒熱不同。

不可附席,張云。邪在外。故畏於近席。

鼻槁臘,馬雲。鼻孔枯臘。臘者、干也。

取三陽之絡,馬雲。當取足太陽膀胱經之絡穴。飛揚以瀉之。蓋太陽為三陽也。

取三陽於下,馬雲。不言穴者。必俱是絡穴。

病無所安(止)死不治,病、甲乙作痛。張云。陰騰者必躁。故無所安也。陰傷則液脫。故汗注不休也。齒者骨之餘。若齒未稿者。陰氣尚充。獨為可治。當取足少陰之絡穴大鐘以刺之。若齒有枯色。則陰氣竭矣。其死無疑。近以愚見。則不獨在齒。凡爪枯者亦危候也。骨寒而厥者皆然。簡案、馬以從皮寒熱。至骨寒熱。為從淺而及深。遂至死之證。恐非也。又考文例。不及脈寒熱、筋寒熱者。豈其脫漏乎。

骨厥,志云。謂腎臟為病。而腎氣厥熱也。簡案、足少陰之病為骨厥者。經脈篇。

骨痹(止)補之,張云。骨痹者。病在陰分也。支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者。亦病在陰分也。真陰不足。則邪氣得留於其間。故當取三陰之經。察病所在而補之。按、五邪篇曰。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取之湧泉、崑崙。視見血者盡取之。與此互有發明。所當參閱。簡案、舉。合也。謂支節盡痛。馬雲骨痹已成節。不能舉而痛。非也。馬又依一本改陰作陽。志仍之。亦非。

身有所傷(止)關元也,懈惰、甲乙作解㑊。馬雲。身有所傷。出血已多。而傷處中於風寒。(此證近於後世之所謂破傷風)或有所墜墮。不必身傷出血也。四肢懈惰。其名曰體惰。當取小腹臍下三結交之穴以刺之。蓋本經為任脈。而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之脈。亦結於此。故謂之三結交也。即臍下三寸之關元穴耳。簡案、張亦云。破傷風之屬。此恐不然。甲乙云。關元、足三陰任脈之會。故曰三結交。

厥痹者(止)補陰經也,張云。厥必起於四肢。厥而兼痹。其氣上及於腹者。當取足太陰之絡穴公孫。足陽明之絡穴豐隆。以腹與四肢。治在脾胃也。然必視其主病者或陰或陽而取之。陽明多實。故宜瀉。太陰多虛。故宜補。簡案、馬至名曰天府為一節。併為治厥痹之穴。恐非。

頸側之動脈人迎,張云。頸前中行任脈也。二行動脈。即足陽明之人迎穴。

嬰筋,張云。說文曰。嬰、頸飾也。故頸側之筋曰嬰筋。通評虛實論。癰疽不知所。刺纓脈。王注云。纓脈亦足陽明脈也。近纓之脈。故曰纓脈。纓、謂冠帶也。

扶突,張云。在頸之第三行。

足少陽脈,馬雲。當作手少陽。觀前本輸篇。第十三節雲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可證。張同。

白話文:

寒熱病篇第二十一

本書原本沒有篇名。馬氏認為,篇中所述諸症不限於寒熱病,但開篇論述的重點在寒熱,所以取名為寒熱病篇。不過這裡所說的寒熱,主要是指外感引起的,與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的寒熱不同。

患者不敢靠近席子,是因為邪氣在外,故而怕靠近席子而感到寒冷。

鼻孔乾燥如臘,指鼻孔乾燥、結痂,臘指乾燥之意。

取三陽經的絡穴,應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用飛揚針法瀉之,因為太陽經屬三陽經。

取三陽經下部的穴位,文中未指明穴位,則應皆指絡穴。

病情危急,無處安身,此症不治必死。疼痛難忍,患者躁動不安,陰氣上逆;陰液耗損,汗出不止;牙齒是骨骼的精華,若牙齒未枯萎,陰氣尚足,尚可治療,應取足少陰經的絡穴大鐘穴刺之;如果牙齒已枯萎變色,則陰氣已竭,必死無疑。個人淺見,不只牙齒如此,凡指甲枯萎、骨骼冰冷厥逆的,都是危險徵兆。簡案中,馬氏認為從皮膚的寒熱到骨骼的寒熱,是由淺入深,最終導致死亡,恐怕不對。再考全文,未提及脈絡寒熱、筋脈寒熱,是不是有所遺漏呢?

骨厥,是指腎臟有病,腎氣厥逆、發熱。簡案中提到足少陰經的病症為骨厥,可參考經脈篇。

骨痹,應當補益。骨痹的病在陰分,關節疼痛不能活動,汗出煩躁,也是病在陰分。真陰不足,則邪氣得以滯留,因此應取三陰經的穴位,觀察病情所在而補益之。五邪篇中記載:邪氣在腎,則病發骨痛陰痹,取湧泉、崑崙穴,見到出血即應盡取。此二說互相印證,應當參考。簡案中,「舉」指關節活動,意思是說全身關節都疼痛;馬氏認為骨痹已成節,不能活動而疼痛,這是不對的;馬氏又根據另一版本將「陰」改為「陽」,志氏也沿用此說,同樣不對。

身體受傷,出血過多,傷口又受風寒侵襲(此症狀類似後世所稱的破傷風),或因墜落所致,不一定是身體受傷出血。四肢懈怠無力,稱為體惰,應取小腹臍下三條經脈交會的穴位刺之,因為此處是任脈,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也交會於此,所以稱為三結交,即臍下三寸的關元穴。簡案中,張氏也說這是破傷風一類的病,這恐怕是不對的。甲乙二氏說,關元穴是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處,所以稱為三結交。

厥痹,應補益陰經。厥證多起於四肢,厥逆兼痹,氣上衝於腹部者,應取足太陰經的絡穴公孫,足陽明經的絡穴豐隆,因為腹部與四肢的病症,治在脾胃。但必須根據主病是陰是陽而取穴,陽明經多實,宜瀉;太陰經多虛,宜補。簡案中,馬氏將天府穴列為治療厥痹的穴位,恐怕是不對的。

頸側跳動的動脈,即人迎穴。頸前正中是任脈,兩側跳動的動脈,就是足陽明經的人迎穴。

嬰筋,是指頸側的筋脈。《說文解字》中說,「嬰」是頸飾,所以頸側的筋脈稱為嬰筋。參閱虛實論,癰疽不知所起,刺纓脈,王注云:纓脈也是足陽明經的脈絡,靠近冠帶的脈絡,所以稱為纓脈,纓指冠帶。

扶突穴,位於頸部的第三橫紋。

足少陽脈,應為手少陽脈。參閱前文輸經篇第十三節,說的是手少陽經,名為天牖穴,六次脈可證明。張氏也同意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