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25)
卷二 (25)
1. 經脈第十
從此下行耳後。高上枕骨下。搖動有空。即竅陰穴也。由此行耳後。入髮際四分。即完骨穴也。從完骨折上行。神庭旁三寸。直耳上。入髮際四分。即本神穴也。從此行眉上一寸。直瞳子。即陽白穴也。再上直行。入髮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即臨泣穴也。由此後行一寸。即目窗穴也。
再後行一寸。即正營穴也。再後行一寸五分。即承靈穴也。由此後行一寸五分。即腦空穴也。從腦空穴下行耳後。下發際陷中。大筋外廉。按之引於耳中。即風池穴也。
循頸(止)入缺盆,滑氏云。自風池循頸過天牖穴。行手少陽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卻左右相交。出手少陽之後。過大椎、大杼、秉風。當秉風前入缺盆之外。
其支者(止)至目銳眥後,滑氏云。其支者從耳後顳顬、間。過翳風之分。入耳中過聽宮、出走耳前。復自聽會、至目銳眥、瞳子髎之分也。簡案、此十八字與前三焦經文重。恐此剩文。
其支者(止)屬膽,甲乙加字上注云。一本云別兌眥。上迎手少陽於頞。滑氏云。其支者別自目外瞳子髎而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當顴髎穴之分。下臨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下胸中天池之外。貫膈即期門之所絡肝下至日月之分。屬於膽也。
循脅裡(止)入髀厭中,滑氏云。脅、胠也。腋下為脅。曲骨之分為毛際。毛際兩旁動脈中為氣衝。捷骨之下為髀厭。即髀樞也。自屬膽處循脅內章門之裡。出氣沖。繞毛際。遂橫入髀厭中之環跳也。
其直者(止)出膝外廉,滑氏云。脅骨之下為季脅。此直者從缺盆、直下腋。循胸歷、淵腋、輒筋、日月穴。過季脅。循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由居髎、入上髎、中髎、長強。而下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抵陽陵泉也。張云。髀陽、髀之外側也。
下外輔骨之前(止)入小指次指之間,滑氏云。䯒外為輔骨。外踝以上為絕、骨。足面為跗。自陽陵泉。下外輔骨。前歷陽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絕骨之端。循陽輔、懸鐘。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面之臨泣地、五會、俠谿。乃上入小指次指之間。至竅陰而終也。張云。輔骨、膝下兩旁高骨也。外踝上骨際曰絕骨。絕骨之端。陽輔穴也。銅人注云。輔骨謂輔佐䯒骨之骨。左䯒之外。簡案、輔骨取義於車輔。銅人注。非也。(輔字義詳於素問識骨空論)滑氏足跗為句。張上字下為句。今考文例不宜云。從跗上而上於指間。且下文有別跗上語。張句為是。
其支者(止)出三毛,滑氏云。足大趾本節後為歧骨。大趾爪甲後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臨泣穴。別行入大趾。循歧骨內出大趾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交於足厥陰也。張云。足大趾次趾本節後骨縫為歧骨。大趾爪甲後二節間為三毛。
白話文:
從這裡向下行至耳後,高處接近枕骨下方,搖動時會感覺有空隙,就是竅陰穴。接著從這裡行至耳後,進入髮際四分處,即完骨穴。從完骨轉折向上,在神庭旁三寸,正對耳朵上方,進入髮際四分處,就是本神穴。再從這裡行至眉毛上方一寸,正對瞳孔的位置,即陽白穴。繼續向上直行,進入髮際五分凹陷處,正對眼睛取穴,就是臨泣穴。從這裡向後行一寸,是目窗穴。
再向後行一寸,為正營穴。再向後行一寸五分,即承靈穴。從這裡再向後行一寸五分,就是腦空穴。從腦空穴向下行至耳後,髮際下方的凹陷處,大筋外側邊緣,按壓時會牽引到耳中,即風池穴。
沿著頸部(至)進入缺盆:滑氏說,從風池沿頸部經過天牖穴,走在手少陽經之前,向下到肩上,經過肩井穴,再左右交叉,走到手少陽經之後,經過大椎、大杼、秉風穴,在秉風穴前進入缺盆外側。
其分支(至)到達眼睛外眼角後方:滑氏說,分支從耳後顳顬之間,經過翳風穴的分部,進入耳中,經過聽宮穴,再從耳前出來,經過聽會穴,到達眼睛外眼角、瞳子髎的分部。簡案:這十八字與前面三焦經文重複,可能是多餘的文字。
其分支(至)屬於膽:《甲乙經》在「字」上加註說,另一版本提到從外眼角分出,向上迎接手少陽經於鼻旁。滑氏說,分支從眼睛外側的瞳子髎向下行至大迎穴,與手少陽經在䪼部會合,正對顴髎穴的位置,再向下經過頰車穴,沿頸部本經之前,與前面進入缺盆的部分會合,向下進入胸中天池穴外側,穿過橫膈,即期門穴所絡屬的肝臟,向下到日月穴的位置,屬於膽。
沿著脅部內側(至)進入髀厭中:滑氏說,脅即腋下到腰側的部分,腋下稱為脅,曲骨的分部為毛際,毛際兩旁的動脈處為氣衝穴,捷骨下方為髀厭,即髀樞。從屬於膽的位置沿脅內章門穴的內側,出氣衝穴,繞過毛際,橫向進入髀厭中的環跳穴。
其直行的部分(至)出膝蓋外側:滑氏說,脅骨下方為季脅,這條直行的經脈從缺盆直下腋部,沿胸部經過淵腋、輒筋、日月穴,再經過季脅,沿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穴,從居髎進入上髎、中髎、長強穴,向下與前面進入髀厭的部分會合,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行走在太陽經與陽明經之間,經過中瀆、陽關穴,出膝蓋外側,到達陽陵泉穴。張氏說,髀陽即大腿外側。
向下到外輔骨之前(至)進入小趾與次趾之間:滑氏說,小腿外側為輔骨,外踝以上為絕骨,足背稱為跗。從陽陵泉向下到外輔骨前,經過陽交、外丘、光明穴,直下到絕骨末端,沿陽輔、懸鐘穴,再向下出外踝前,到丘墟穴,沿足背的臨泣、地五會、俠谿穴,向上進入小趾與次趾之間,到竅陰穴結束。張氏說,輔骨是膝蓋下兩旁的高骨,外踝上骨頭邊緣稱為絕骨,絕骨的末端是陽輔穴。《銅人》註解說,輔骨是輔佐小腿骨的骨頭,在小腿外側。簡案:輔骨取義於車輔,《銅人》註解不正確。(「輔」字義詳見《素問識·骨空論》)滑氏以「足跗」為一句,張氏以「上」字下為一句,現考文例不應說「從足背向上到趾間」,且下文有「別跗上」的說法,張氏的句讀是正確的。
其分支(至)出三毛:滑氏說,足大趾本節後為歧骨,大趾爪甲後為三毛。分支從足背上的臨泣穴分出,進入大趾,沿歧骨內側出大趾端,再穿入爪甲,出三毛,與足厥陰經相交。張氏說,足大趾次趾本節後的骨縫為歧骨,大趾爪甲後二節間為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