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26)
卷二 (26)
1. 經脈第十
口苦善太息,張云。膽病則液泄。故口苦。膽鬱則不舒。故善太息。銅人注。素問云。口苦者。病名膽痹也。
心脅痛,馬雲。脈循脅裡出氣街。
面微有塵,銅人注云。謂面如微塵。有觸冒塵土之色也。張云。足少陽之別散於面。膽木為病。燥金勝之。故面微有塵。體無膏澤。
足外反熱是為陽厥,張云。本經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出外踝之前。故足外反熱。木病從火。故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張云。膽味苦。苦走骨。故膽主骨所生病。又骨為幹。其質剛。膽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膽病則失其剛。故病及於骨。凡驚傷膽者。骨必軟。即其明證。汪云。骨病未詳。按、全元起云。少陽者肝之表。肝主筋。筋會於骨。是少陽之經氣所榮故云。簡案、素問熱論。少陽主膽。甲乙、太素、全元起、病源、並作骨。汪所引乃出熱論新校正。
頭痛頷痛,甲乙作頭面頷痛。銅人作頭痛角頷痛。
馬刀俠癭,癱疽篇。俠癭作挾纓。詳於彼注。
汗出振寒瘧,張云。少陽居三陽之中。半表半裡者也。故陽勝則汗出。風勝則振寒為瘧。
胸脅肋脾(止)外踝前,汪云。皆經脈所過。按少陽行身側。故本篇多用外字。
諸節皆痛,志云。少陽主骨。故諸節皆痛也。
叢毛之際,千金、銅人、發揮。叢、作聚。滑氏云。足大趾爪甲後為三毛。三毛後橫文為聚毛。足厥陰起於大趾聚毛之大敦穴。張云。肝為足厥陰經也。起於足大趾。去爪甲橫紋後叢毛際大敦穴。叢毛即上文所謂三毛也。簡案、今從張注。
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滑氏云。循足跗上廉。歷行間、太衝。抵內踝一寸之中封也。
上踝八寸(止)上膕內廉,滑氏云。自中封、上踝過三陰。交歷蠡溝、中都。復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至膝關、曲泉。
循股陰(止)屬肝絡膽,過、甲乙作環。銅人、發揮同。滑氏云。脾內為股。臍下為小腹。由曲泉上行。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遂當衝門腑舍之分。入陰毛中。左右相交。環繞陰器。抵小腹而上會曲骨、中極關元。復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日月之分。絡於膽也。張云。入陰毛中之急脈。遂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而會於任脈之曲骨。簡案、急脈穴。在陰髦中。陰上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二寸半。見氣腑論。王注。乃本經穴。發揮漏之。
上貫膈(止)會於巔,甲乙注。一云其支者從小腹與太陰少陽。結於腰踝夾脊下第三第四骨孔中。滑氏云。目內連。深處為目系。頏顙咽顙也。自期門上貫膈。行食竇之外。大包之裡。散布脅肋。上雲門、淵腋、之間。人迎之外。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行大迎、地倉、四白、陽白、之外。連目繫上出額。行臨泣之裡。與督脈相會於巔頂之百會也。志云。頏顙、齶上竅也。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是頏顙在會厭之上。上齶與鼻相通之竅是也。故曰頏顙不開。則洞涕不收。分氣失也。分氣者。口鼻兩分之氣。簡案、頏顙、得志聰注而始明矣。義更詳於憂恚無言篇注。
白話文:
【經脈第十】
口苦且常嘆氣:張氏解釋,膽部有病會導致體液外洩,因此感到口苦;膽氣鬱結則不舒暢,所以容易嘆氣。《銅人針灸經》註解引用《素問》說法:口苦症狀的病名稱為「膽痹」。
心窩與側脅疼痛:馬氏指出,經脈沿著脅部內側延伸至氣街(腹股溝部位)。
面色灰暗如蒙塵:《銅人針灸經》註解描述,面部像覆蓋細微塵土般晦暗。張氏補充:足少陽經分支散布於面部,膽屬木,若被燥金之氣克制,就會面色灰暗、皮膚失去光澤。
腳外側發熱稱為「陽厥」:張氏說明,此經脈沿大腿外側經過膝蓋外緣,下行至外踝前方,因此腳外側發熱。木性病變易轉化為火象,故稱陽厥。
此經主導骨骼相關病症:張氏分析,膽味苦,苦味入骨,故膽影響骨骼。另骨骼為支撐軀幹的剛硬結構,膽如同公正判官,其性質亦剛強。若膽功能失常,會連帶影響骨骼。例如受驚嚇傷膽時,骨骼會軟弱無力。汪氏提出疑問,全元起解釋:少陽經與肝相表裡,肝主筋,筋聚集於骨,因此少陽經氣滋養骨骼。
頭痛與下巴疼痛:《甲乙經》記載為頭面與下巴痛,《銅人針灸經》則作頭痛連及額角與下巴痛。
頸部淋巴結腫大(馬刀俠癭):在癱疽篇中,「俠癭」寫作「挾纓」,詳見該篇註解。
出汗、寒顫及瘧疾:張氏解釋,少陽經位於半表半裡之間,陽氣過盛則出汗,風邪盛則寒顫發瘧。
胸脅至外踝前疼痛:汪氏指出,這些都是經脈循行部位。少陽經行於身體側面,故本篇多用「外」字描述。
全身關節疼痛:志氏認為,少陽主掌骨骼,因此各關節皆痛。
腳大趾叢毛處:《千金方》《銅人針灸經》等將「叢毛」寫作「聚毛」。滑氏描述,腳大趾甲後方稱三毛,三毛後橫紋處為聚毛。足厥陰經起於聚毛部的大敦穴。張氏補充,肝經(足厥陰)起於腳大趾甲後橫紋的叢毛際,此處即前述三毛。
沿腳背上緣至內踝一寸處:滑氏說明,經脈循行腳背上緣,經過行間、太衝穴,抵達內踝前一寸的中封穴。
從踝上八寸至膝窩內側:滑氏指出,從中封穴上行,經過三陰交、蠡溝、中都穴,再上行一寸轉至太陰經後方,經膝關、曲泉穴至膝窩內側。
沿大腿內側至連結肝膽:滑氏詳述,經脈從曲泉穴上行,經股內側的陰包、五里、陰廉穴,至衝門、腑捨穴附近進入陰毛區,左右交叉環繞生殖器,抵達小腹會合任脈的曲骨、中極、關元穴,再循章門至期門穴,沿胃部連結肝臟,向下於日月穴附近聯絡膽腑。張氏補充,進入陰毛中的急脈穴後左右交叉環繞陰器,會合於任脈曲骨穴。
穿過橫膈至頭頂會合:滑氏描述,經脈從期門穴穿過橫膈,散布脅肋,上行經雲門、淵腋、人迎穴外側,沿喉嚨後方進入鼻咽部(頏顙),再經大迎、地倉、四白、陽白穴外側,連接眼系上達額頭,於臨泣穴內側與督脈會合於頭頂百會穴。志氏解釋「頏顙」為上齶通鼻之竅,若此處不通則鼻涕流不止,影響口鼻呼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