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二 (2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6)

1. 經脈第十

口苦善太息,張云。膽病則液泄。故口苦。膽鬱則不舒。故善太息。銅人注。素問云。口苦者。病名膽痹也。

心脅痛,馬雲。脈循脅裡出氣街。

面微有塵,銅人注云。謂面如微塵。有觸冒塵土之色也。張云。足少陽之別散於面。膽木為病。燥金勝之。故面微有塵。體無膏澤。

足外反熱是為陽厥,張云。本經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出外踝之前。故足外反熱。木病從火。故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張云。膽味苦。苦走骨。故膽主骨所生病。又骨為幹。其質剛。膽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膽病則失其剛。故病及於骨。凡驚傷膽者。骨必軟。即其明證。汪云。骨病未詳。按、全元起云。少陽者肝之表。肝主筋。筋會於骨。是少陽之經氣所榮故云。簡案、素問熱論。少陽主膽。甲乙、太素、全元起、病源、並作骨。汪所引乃出熱論新校正。

頭痛頷痛,甲乙作頭面頷痛。銅人作頭痛角頷痛。

馬刀俠癭,癱疽篇。俠癭作挾纓。詳於彼注。

汗出振寒瘧,張云。少陽居三陽之中。半表半裡者也。故陽勝則汗出。風勝則振寒為瘧。

胸脅肋脾(止)外踝前,汪云。皆經脈所過。按少陽行身側。故本篇多用外字。

諸節皆痛,志云。少陽主骨。故諸節皆痛也。

叢毛之際,千金、銅人、發揮。叢、作聚。滑氏云。足大趾爪甲後為三毛。三毛後橫文為聚毛。足厥陰起於大趾聚毛之大敦穴。張云。肝為足厥陰經也。起於足大趾。去爪甲橫紋後叢毛際大敦穴。叢毛即上文所謂三毛也。簡案、今從張注。

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滑氏云。循足跗上廉。歷行間、太衝。抵內踝一寸之中封也。

上踝八寸(止)上膕內廉,滑氏云。自中封、上踝過三陰。交歷蠡溝、中都。復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至膝關、曲泉。

循股陰(止)屬肝絡膽,過、甲乙作環。銅人、發揮同。滑氏云。脾內為股。臍下為小腹。由曲泉上行。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遂當衝門腑舍之分。入陰毛中。左右相交。環繞陰器。抵小腹而上會曲骨、中極關元。復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日月之分。絡於膽也。張云。入陰毛中之急脈。遂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而會於任脈之曲骨。簡案、急脈穴。在陰髦中。陰上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二寸半。見氣腑論。王注。乃本經穴。發揮漏之。

上貫膈(止)會於巔,甲乙注。一云其支者從小腹與太陰少陽。結於腰踝夾脊下第三第四骨孔中。滑氏云。目內連。深處為目系。頏顙咽顙也。自期門上貫膈。行食竇之外。大包之裡。散布脅肋。上雲門、淵腋、之間。人迎之外。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行大迎、地倉、四白、陽白、之外。連目繫上出額。行臨泣之裡。與督脈相會於巔頂之百會也。志云。頏顙、齶上竅也。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是頏顙在會厭之上。上齶與鼻相通之竅是也。故曰頏顙不開。則洞涕不收。分氣失也。分氣者。口鼻兩分之氣。簡案、頏顙、得志聰注而始明矣。義更詳於憂恚無言篇注。

白話文:

經脈第十

  • 口苦,喜歡嘆氣: 這是因為膽的病變,導致膽汁外泄,所以口會感到苦澀。膽氣鬱結不暢時,身體就會不舒服,所以會常常嘆氣。這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註解,和《素問》裡說的「口苦,是膽痹的病症」相符。

  • 心胸脅肋疼痛: 經脈循著脅肋內側行走,一直延伸到氣街。

  • 臉色微微帶有灰塵感: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解釋說,這是形容臉色像沾染了微塵一樣,有種灰土的顏色。張氏認為,足少陽經脈的分支散布在臉部,膽屬木,如果膽木有病,就會被燥金所剋制,因此臉色會像蒙上一層薄灰,皮膚也會失去光澤。

  • 腳外側發熱,是陽厥的表現: 張氏解釋說,本經脈循著大腿外側,經過膝蓋外側下方,再往下走到外踝骨的前方,所以腳外側會發熱。這是因為木性的病變導致火氣旺盛,因此屬於陽厥。

  • 這個經脈主導骨骼所生的疾病: 張氏認為,膽的味道是苦的,苦味可以影響骨骼,所以膽主導骨骼相關的疾病。而且,骨骼是身體的支架,質地堅硬,膽是中正的官,其氣也剛強,膽若有病就會失去剛強之性,因此疾病會影響到骨骼。凡是受到驚嚇而傷及膽的人,骨骼必定會變軟,這就是明顯的證據。汪氏認為,骨骼病變的具體情況還不清楚。依照全元起的說法,少陽是肝臟的外在表現,肝主筋,筋又會聚於骨骼,所以少陽經脈的氣血能夠滋養骨骼。簡要註解:《素問·熱論》中說,少陽主膽。《甲乙經》、《太素》、《全元起注》、《病源》等都將其歸為骨。汪氏所引用的內容是出自《熱論新校正》。

  • 頭痛、下巴痛: 《甲乙經》寫作「頭面下巴痛」,《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則寫作「頭痛、嘴角下巴痛」。

  • 馬刀瘰癧(淋巴結核): 《癱疽篇》中,「俠癭」寫作「挾纓」,詳細內容可參看該篇的註解。

  • 出汗、發冷發抖,像瘧疾一樣: 張氏認為,少陽經脈位於三陽經的中間,屬於半表半裡,所以陽氣旺盛時就會出汗,風邪盛行時就會發冷發抖,像瘧疾一樣。

  • 胸部、脅肋部、脾臟(位置)、外踝前: 汪氏認為,這些都是經脈所經過的部位。按照少陽經脈行走於身體兩側的特性,本篇中多使用「外」字來描述。

  • 各個關節都疼痛: 志氏認為,少陽主導骨骼,所以各個關節都會感到疼痛。

  • 叢毛之際: 《千金方》、《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發揮》等書中,「叢」字寫作「聚」字。滑氏說,腳大拇指指甲後面的地方有三根細毛,三毛後面的橫紋稱為聚毛,足厥陰肝經起始於大拇指聚毛處的大敦穴。張氏認為,肝屬於足厥陰經,起於腳大拇指,從指甲橫紋後叢毛的邊緣處的大敦穴開始。叢毛就是上面所說的三毛。簡要註解:現在採用張氏的註解。

  • 向上沿著腳背上緣,距離內踝一寸的地方: 滑氏認為,經脈沿著腳背上緣,經過行間穴、太衝穴,到達距離內踝一寸的中封穴。

  • 向上八寸(位置),到膝蓋內側下緣: 滑氏認為,從中封穴開始,向上經過三陰經,途經蠡溝穴、中都穴,再向上交會於太陰經的後面,到達膝蓋內側下緣的膝關穴、曲泉穴。

  • 沿著大腿內側(位置),歸屬肝臟,聯絡膽腑: 《過》字,《甲乙經》寫作「環」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發揮》也是一樣。滑氏認為,脾臟的內側屬於大腿,肚臍的下方屬於小腹。從曲泉穴向上行走,沿著大腿內側的陰包穴、五里穴、陰廉穴,一直到衝門穴和府舍穴的交界處,進入陰毛之中,左右相交,環繞陰部,到達小腹,與任脈的曲骨穴、中極穴、關元穴相會合,再沿著章門穴,到達期門穴的位置,從兩側挾著胃部,歸屬於肝臟,到達日月穴的位置,再聯絡於膽腑。張氏認為,經脈進入陰毛中的急脈穴,左右相交,環繞陰部,與任脈的曲骨穴相會合。簡要註解:急脈穴位於陰毛中,陰毛上方兩側距離身體約二寸半,詳見《氣腑論》。王氏的註解認為,急脈穴是本經穴位,《發揮》遺漏了這個穴位。

  • 向上穿過膈膜(位置),匯集於頭頂: 《甲乙經》的註解中,有人認為它的一個分支從小腹與太陰、少陽經脈匯合,在腰椎夾脊的第三、四個骨孔中結束。滑氏認為,眼睛內側相連的地方叫做目系,頏顙指的是咽喉。經脈從期門穴向上穿過膈膜,行走於食竇穴的外側,大包穴的內側,散布於胸脅肋部,向上到雲門穴、淵腋穴之間,人迎穴的外側,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頏顙,經過大迎穴、地倉穴、四白穴、陽白穴的外側,連接目系,從額頭向上,行走於臨泣穴的內側,與督脈在頭頂的百會穴相會合。志氏認為,頏顙指的是上顎的孔竅,經脈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頏顙,連接目系。所以說,頏顙位於會厭上方,是上顎與鼻腔相通的孔竅。因此,如果頏顙不通暢,鼻涕就會無法停止,導致氣息不能順暢地從口鼻出入。簡要註解:頏顙的解釋,是從志聰的註解開始變得清晰,其意義比《憂恚無言篇》的註解更加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