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27)
卷二 (27)
1. 經脈第十
其支者(止)環唇內,滑氏云。前此連目繫上出額。此支從目系下行任脈之外。本經之裡。下頰裹交環於口唇之內。
其支者(止)注肺,滑氏云。此交經之支。從期門屬肝處別貫膈。行食竇之外。本經之裡。上注肺中。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以交於手太陰也。張云。盡十二經之一周。終而復始也。
腰痛,馬雲。肝與腎通。則膂筋之脈通於肝。張云。足厥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之脈。同結於腰踝下中髎、下髎、之間。故為腰痛。刺腰痛篇曰。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
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張云。足厥陰氣逆則為睪腫卒疝。婦人少腹腫。即疝病也。汪云。脈抵少腹。婦人亦有疝。但不名疝而名瘕。
面塵脫色,馬雲。膽病面有微塵。肝為之裡。主病同。
胸滿(止)閉癃,張云。本經上行者。挾胃貫膈。下行者。過陰器抵小腹。故為此諸病。志云。肝氣厥逆。不能行散穀精。故胸滿嘔逆也。肝主疏泄。肝氣虛則飧泄、遺溺。實則閉癃、狐疝。隨經脈晝夜出入之疝也。銅人注云。狐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與狐同候。故曰狐疝。簡案、銅人注。本於四時刺逆從論。楊上善注非是。遺溺、甲乙作遺精。
手太陰氣絕,此下六節。與難經二十四難文。皆大同小異。滑注云。肺者氣之本。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肺絕則皮毛焦而津液去。皮節傷。以諸液皆會於節也。王文潔云。津液者。賴肺氣運用而滋皮節毛者也。難經。爪枯作皮枯。甲乙作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著。皮節著則爪枯毛折。
手少陰氣絕,滑注云。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心絕則脈不通。血不流。色澤去也。甲乙。髦、作發。說文。髦、發也。釋名云。髦、冒也。覆冒頭頸也。
足太陰氣絕,甲乙。肌、肉、作口唇。唇、舌、作口唇。無舌萎二字。難經同。滑注云。脾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脾絕則肉滿唇反也。肉滿謂肌肉不滑澤而緊急䐜膹也。張云。萎、音威。色蔫枯也。
足少陰氣絕,難經。濡、作溫。下同。不能著下有骨字。甲乙亦有骨字。垢作枯。楊注云。腎主內榮骨髓。故云伏行而溫骨髓也。卻、結縮也。謂齒齦之肉結縮。而齒漸長而枯燥也。滑注云。腎其榮在發。其充在骨。
足厥陰氣絕,筋絕、難經作筋縮。甲乙作筋弛。據下文卵縮。難經似是。陰氣、難經作陰器。諸注並從之。素問診要經終論。王注引本篇亦作陰器。知今本誤耳。滑注云。肝者筋之合。其華在爪。其充在筋。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肝絕則筋縮引卵與舌也。王充論衡云。甲乙病者。生死之期。當在庚申。
白話文:
【經脈第十】
分支(至)環繞唇內:滑氏註解說,此前經脈連接目系向上至額部,此分支從目系向下行於任脈外側、本經內側,經過臉頰內側,環繞於口唇內側。
分支(至)注入肺中:滑氏註解說,此為經脈交會的分支,從期門穴(屬肝經處)分出,穿過橫膈,行於食竇穴外側、本經內側,向上注入肺中,再下行至中焦,夾中脘穴附近,與手太陰肺經相交。張氏說,這是十二經脈循環一周,終而復始的過程。
腰痛:馬氏說,肝與腎相通,因此腰背筋脈與肝相連。張氏說,足厥陰經的分支與太陰、少陽經脈共同結於腰踝下的中髎、下髎之間,故引發腰痛。《刺腰痛篇》提到,厥陰經脈病變會使人腰痛,腰中如拉緊弓弦般僵硬。
男子疝氣,婦人少腹腫脹:張氏說,足厥陰經氣逆會導致睪丸腫痛、突發疝氣,婦人少腹腫脹亦屬疝病。汪氏說,肝經抵達少腹,婦人亦有疝病,但不稱疝而稱瘕。
面色晦暗無華:馬氏說,膽病會使面部如蒙塵埃,肝為膽之裏,主病相同。
胸悶(至)小便閉塞:張氏說,本經上行者夾胃貫膈,下行者過陰器抵小腹,故引發這些病症。志氏說,肝氣逆亂,無法輸布水穀精微,故胸悶嘔逆。肝主疏洩,肝氣虛則腹瀉、遺尿,實則小便不通、狐疝(隨經脈晝夜變化的疝氣)。《銅人注》提到,狐疝患者夜間無法排尿,日出後方能解尿,症狀與狐狸習性相似,故稱狐疝。簡案註解,《銅人注》依據《四時刺逆從論》,楊上善的註解有誤。《甲乙經》中「遺溺」作「遺精」。
手太陰肺經氣絕:以下六節與《難經·二十四難》內容大同小異。滑氏註解說,肺為氣之本,其榮華在毛髮,充養在皮膚。肺氣斷絕則皮毛枯焦、津液流失,關節損傷(因津液皆匯聚於關節)。王文潔說,津液需肺氣推動以滋養皮膚關節與毛髮。《難經》中「爪枯」作「皮枯」,《甲乙經》作「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關節僵硬,關節僵硬則爪甲枯槁、毛髮斷折」。
手少陰心經氣絕:滑氏註解說,心與脈相合,其榮華顯於面色,充養在血脈。心氣斷絕則脈絡不通、血流不暢、面色無華。《甲乙經》中「髦」作「髮」。《說文》解釋「髦」為頭髮,《釋名》稱「髦」為覆蓋頭頸的毛髮。
足太陰脾經氣絕:《甲乙經》中「肌肉」作「口唇」,「唇舌」作「口唇」,無「舌萎」二字,《難經》同。滑氏註解說,脾之榮華在唇周,充養在肌肉。脾氣斷絕則肌肉僵硬、口唇外翻(肌肉緊繃不潤澤)。張氏註解「萎」為色澤枯槁。
足少陰腎經氣絕:《難經》中「濡」作「溫」,下文同,「不能著」後有「骨」字,《甲乙經》亦有「骨」字,「垢」作「枯」。楊氏註解說,腎主滋養骨髓,故經脈伏行以溫潤骨髓。「卻」指萎縮,即牙齦肌肉萎縮,使牙齒看似變長且乾枯。滑氏註解說,腎之榮華在頭髮,充養在骨骼。
足厥陰肝經氣絕:《難經》中「筋絕」作「筋縮」,《甲乙經》作「筋弛」。據下文「卵縮」,《難經》版本較合理。「陰氣」在《難經》作「陰器」,諸註皆從此說。《素問·診要經終論》王冰註引本篇亦作「陰器」,可知今本有誤。滑氏註解說,肝主筋,其榮華在爪甲,充養在筋脈。筋脈聚於陰器,絡於舌根,肝氣斷絕則筋脈萎縮,牽引陰囊與舌根。王充《論衡》提到,甲乙日患病者,生死之期多在庚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