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六 (1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5)

1. 論疾診尺篇第七十四

耳間青脈起者掣痛,脈經。掣、作瘈。甲乙作瘈腹痛。張云。耳者少陽膽之經。青者厥陰肝之色。肝膽本為表裡。青主痛。肝主筋。故為掣痛。馬雲。為身中牽掣而痛也。簡案、千金云。耳後完骨上有青絡盛。臥不靜。是癇候。青脈刺之。令血出也。以此推之。掣、瘈通。掣痛謂掣瘲。腹痛即癇病之候也。

大便亦辨(止)泄易已,脈經。甲乙。赤、作青。甲乙泄易已之泄。作者字。並是。馬雲。辦、按海篇。瓣、得莧切。瓜瓠瓣。則赤辨當作瓣。張云。赤辦者。血穢成條成片也。赤辦飧泄。火居血分。若脈小而手足寒。是為相反。所以難已。若止於飧泄而無赤辦。非火證也。脈雖小而手足溫。以脾主四肢。而脾氣尚和。所以易已。辦、當作瓣。瓜瓣之類也。簡案、赤、作青。為是。蓋小兒有便青乳瓣完出者。即青瓣也。此虛寒之候。故手足寒難已。瓣、說文。瓜中實也。當據馬注而改之。志云。辨別也。大便亦辨者。謂黃赤之間別也。義難通。

四時之變(止)謂四時之序也,馬雲。此節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九節大義相同。張云。陰陽之氣。極則必變。故寒極則生熱。熱極則生寒。此天地四時消長更勝之道也。癉、音丹。即溫熱之病。

白話文:

耳朵旁邊如果出現青色的脈絡,會感到抽痛。《脈經》中說的「掣」應該是「瘈」。《甲乙經》說「瘈」是指腹痛。張氏認為,耳朵是少陽膽經所經之處,青色是厥陰肝經的顏色。肝和膽互為表裡,青色主痛,肝主筋,所以會出現抽痛。馬氏認為,「掣痛」是指身體內部像被拉扯一樣的疼痛。我認為,《千金方》說耳後完骨有青色脈絡明顯,會讓人睡不安穩,這是癲癇的徵兆,可以刺破青色的脈絡放血。由此推斷,「掣」和「瘈」可以通用,「掣痛」就是指抽搐疼痛,腹痛就是癲癇的徵兆。

大便的性狀也需要辨別,如果是腹瀉,很容易好。《脈經》和《甲乙經》都說這裡的「赤」應該是「青」。《甲乙經》中說的「泄易已之泄」,作者用的是「字」,這是對的。馬氏認為,「辦」應該按照《海篇》解釋為「瓣」,像瓜瓣一樣。因此「赤辦」應該是「赤瓣」。張氏認為「赤辦」是指血穢物呈現條狀或片狀,如果腹瀉時出現「赤瓣」,是火熱在血分,如果脈象微弱,手腳冰冷,那就與熱證相反,很難痊癒。如果只是單純腹瀉而沒有「赤瓣」,就不是火熱之證,即使脈象微弱,但手腳溫暖,因為脾主四肢,脾氣正常,所以容易痊癒。「辦」應該當作「瓣」,像瓜瓣那樣。我認為,「赤」應該改為「青」,因為小孩子有時候會排出青色的乳瓣,這就是青瓣,是虛寒的徵兆,所以手腳冰冷難以痊癒。「瓣」在《說文解字》中是指瓜果中的果肉,應該按照馬氏的註解來修改。書中說「辨」是指辨別,這裡說「大便亦辨」是指大便的顏色在黃色和紅色之間辨別,意義難以理解。

四時的變化,說的是四季的順序。馬氏認為這一節的內容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九節的意思相同。張氏認為,陰陽之氣到了極端就會發生變化,所以寒冷到了極點就會產生熱,熱到了極點就會產生寒冷,這是天地四時消長變化的規律。「癉」讀作「丹」,指溫熱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