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28)
卷五 (28)
1. 動輸篇第六十二
衝脈者(止)此脈之常動者也,甲乙入足下無入字。入踝下有內字。溫足脛。脛、作跗。張云。足少陰之脈動者。以衝脈與之並行也。衝脈亦十二經之海。與少陰之絡。同起於腎下。出於足陽明之氣衝。循陰股膕中內踝等處。以入足下。其別者邪出屬跗上。注。諸絡以溫足脛。此太谿等脈。所以常動不已也。汪云。按諸篇俱言衝脈上衝。惟此篇及順逆肥瘦論。言衝脈並腎脈下行。簡案、仲景取寸口跗陽太谿。即手太陰、足陽明、足少陰之脈也。
榮衛之行也,甲乙作衛氣之行也。
氣何由還,張云。榮衛之行。陰陽有度。若邪氣居之。則其運行之道宜相失也。又何能往還不絕。因問其故。
夫四末(止)此之謂也,張云。四末、四肢也。十二經皆終始於四肢。故曰陰陽之會。而為氣之大絡也。然大絡雖會於四肢。復有氣行之徑路。謂之四街。(衛氣篇頭胸腹脛各有街)凡邪之中人。多在大絡。故絡絕則徑通。及邪已行而四末解。彼絕此通。氣從而合。回還轉輸。何能相失。此所以如環無端。莫知其紀也。馬雲。此四街。為榮衛二氣之經路。故大絡雖或阻絕。而徑路則自相通。彼逢邪氣大寒之時。手足固嘗懈惰。及懈惰已畢而少解。則二氣復從而合。相輸如環。尚何相失之有哉。
白話文:
衝脈
衝脈是所有脈搏中經常跳動的一條。它在腳踝以下流動,溫養足部和小腿。小腿的部位,有人說應為腳背。張氏認為,這是足少陰腎經的脈動,因為衝脈與腎經並行。衝脈也被稱為十二經脈之海,它與足少陰腎經的絡脈一樣,都起始於腎臟下方,然後通過足陽明胃經的氣街(位於腳踝附近),沿著大腿內側、膝蓋後方、內踝等部位,進入腳底。它的分支則斜向外出,分布在腳背上,滋養腳和小腿。這也是太谿等脈搏經常跳動不停的原因。汪氏認為,其他章節都說衝脈向上衝,只有這裡和《順逆肥瘦論》說衝脈與腎脈一同向下行走。簡氏的看法是,仲景所取的寸口、跗陽、太谿等脈,分別是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的脈象。
營衛的運行
營衛之氣的運行,有人說是衛氣的運行。
氣如何返回
張氏認為,營衛之氣的運行,陰陽之間有一定的規律。如果邪氣入侵,就會擾亂它們運行的規律,導致無法循環往復。所以要探究氣為什麼能周而復始,運行不絕。
四肢末端
四肢末端,指的是四肢。十二經脈都起始或終止於四肢,所以說它是陰陽交會的地方,也是氣的大絡脈。雖然大絡脈匯聚於四肢,但仍有氣運行的路徑,稱之為四街。(《衛氣篇》提到頭部、胸部、腹部、小腿都有街)。一般來說,邪氣侵入人體多在大絡脈,所以大絡脈受阻時,氣就會通過經路運行。等到邪氣消退,四肢恢復正常時,阻塞的絡脈會重新暢通,氣重新融合,迴轉運輸,所以不會有失常的情況發生,就像環狀一樣沒有盡頭。馬氏認為,四街是營衛二氣運行的路徑。所以,即使大絡脈受阻,經路仍可通行。當人體遇到邪氣大寒時,手腳會出現疲乏懈怠,等到懈怠感消失時,二氣又會重新融合,互相運輸,就像環狀一樣,不會出現失常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