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29)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9)

1. 五味論篇第六十三

趙府正脈道藏熊本無篇字。志本無論篇二字。

酸入於胃(止)故癃,甲乙無以收上之兩焦六字。膀胱下有之胞二字。馬雲。酸之氣味。滯澀而收斂。既入於胃之中脘。則上兩焦。即上中二焦也。其氣味弗遽能出入。乃留於胃中。久則胃中和溫而下注膀胱。膀胱為胞之室。胞在其中。其體薄。其氣懦。得此酸味。則縮而且綣。所以約而不通。水道不行而為癃也。張云。綣、不分也。約、束也。癃、小水不利也。味過於酸。則上之兩焦。弗能出入。若留於胃中。則為吞酸等疾。若胃中溫和不留。則下注膀胱。膀胱得酸則縮。故為癃也。愚按、胞、溲脬也。類纂曰。膀胱者。胞之室。王安道又有胞居膀胱之室之說。甚屬不經。夫胞即膀胱。膀胱即胞也。焉得復有一物耶。簡案、懦、音儒。說文。駑弱也。又音軟。又作愞。玉篇。弱也。縮綣。馬雲。連讀為是。說文。新附字。繾綣不相離也。又釋名。繾綣束縛也。張注。縮下為句。非。

陰者(止)走筋矣,甲乙終下有聚字。張云。陰者。陰器也。積筋者。宗筋之所聚也。肝主筋。其味酸。故內為膀胱之癃。而外走肝經之筋也。又宣明五氣篇曰。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鹹入於胃(止)走血矣,甲乙注於脈則血氣走之。作注於諸脈。脈者血之所走也。十一字。則凝凝則作則血涘則胃中汁以下八字。無。又走血矣下。有腎合三焦。血脈雖屬肝心。而為中焦之道。故鹹入而走血矣。四句。張云。血為水化。咸亦屬水。咸與血相得。故走注血脈。若味過於咸。則血凝而結。水液注之。則津竭而渴。然血脈必化於中焦。故鹹入中焦而走血。又宣明五氣篇曰。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簡案、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又上文云。酸入於胃云云。上之兩焦。弗能出入。此似胃與中焦。所指各異。然考下文辛入於胃。苦入於胃。甘入於胃。每章必有此一句。則殆似章首標識。故云胃。雲中焦。云兩焦。宜無異義。前注未疑及之。錄以俟考。

辛入於胃(止)與汗俱出,甲乙。熏之、作熏至營衛四字。洞心、注云洞。一作熅。馬雲。辛入於胃。其氣必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運諸陽者也。故辛味既走於上焦。則不得不走於氣耳。如姜韭者。氣味之辛者也。衛氣由下焦而生。亦必出而行於分肉之間。所以不時受此辛味之氣也。惟此姜韭之氣。久留心下。則物在心下。而氣熏於上焦。上焦氣湊。心內似空。故多食辛者。必洞心也。且此辛氣與心中之氣。相得而俱行。辛入則汗必出。汗之出者。以氣之出也。其心安得而不洞。宣明五氣篇云。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張云。洞心。透心若空也。甲乙注千金云。辛入胃而走氣。與氣俱出。故氣盛。

白話文:

《五味論篇第六十三》:

酸味進入胃部後,其性質滯澀收斂,會先停留在胃的中脘部位,影響上中兩焦的氣機流通。若酸味長期滯留胃中,會隨胃氣溫和下注至膀胱。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器官,其壁薄而氣機柔緩,受酸味收縮作用會導致排尿困難(癃閉)。註解提到「胞」即膀胱,非另有他物。

過量攝取酸味,除影響膀胱功能外,亦會外溢至肝經所主的筋脈系統(因肝主筋,其味酸)。《宣明五氣篇》指出:酸味趨向筋脈,筋病者不宜多食酸。

鹹味入胃後,其氣機主要作用於中焦血脈系統。鹹屬水性,與血相合,故能影響血液運行。但過食鹹味會使血液凝滯,導致津液不足而口渴。註解討論「中焦」與前文「兩焦」的表述差異,推測可能為章節起始的慣用語式。

辛味入胃後,其氣機上行至上焦(主司陽氣運化)。如薑、韭等辛味食物,其氣味會滯留心下區域,熏蒸上焦使心胸產生空虛感(洞心)。辛味與衛氣相合,能促進汗液排出,故過食辛味易伴隨多汗現象。《宣明五氣篇》提及:辛味趨向氣分,氣病者不宜多食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