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6)
卷二 (6)
1. 終始篇第九
弗灸,張云。以火能傷陰也。志云。謂陰陽之氣不足於外。非經脈之陷下也。
人迎一盛(止)病在手陽明,張云。人迎。足陽明脈也。一盛二盛。謂大於氣口一倍二倍也。陽明主表。而行氣於三陽。故人迎一盛。病在足經之少陽。若大一倍而加以躁動。則為陽中之陽。而上在手經之少陽矣。凡二盛三盛。病皆在足。而躁則皆在手也。下仿此。簡案、禁服篇曰。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以下文例同。故張以一盛為一倍也。馬志以人迎氣口。為左右寸口而釋之。此王叔和以降之說。非古之義。不可從。
人迎四盛(止)為外格,張云。人迎盛至四倍。且大且數者。乃六陽偏盛之極。盈溢於腑。格拒六陰。是為外格。按、下文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則此外格者。亦死無疑。簡案、禁服篇云。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志云。陽可盛而陰不可盛也。故溢陽不曰死。蓋不考耳。
脈口一盛(止)在手太陰,張云。脈口。手太陰脈也。太陰主裡。而行氣於三陰。故脈口一盛。病在足經之厥陰。若加以躁。則為陰中之陽。而上在手厥陰心主矣。凡二盛三盛皆在足。而躁則皆在手也。志本厥陰之下。更多厥陰二字。誤。
脈口四盛(止)死不治,張云。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乃六陰偏盛。盈溢於臟。表裡隔絕。是為內關。主死不治。
命曰關格,張云。人迎主陽。脈口主陰。若俱盛至四倍以上。則各盛其盛。陰陽不交。故曰關格。可與言死期也。馬雲。後世醫籍。皆以飲食不下為關格。視此節大義。可深慚云。(關格義詳於素問識六節藏象論當互閱)
人迎一盛瀉足少陽(止)上氣和乃止,張云。人迎主腑。故其一盛。病在膽經。肝膽相為表裡。陽實而陰虛。故當瀉足少陽之腑。補足厥陰之臟也。瀉者二。補者一。瀉倍於補也。疏取之者。欲其從容。不宜急也。上氣。言氣之至也。氣至而和。穀氣至矣。故可止針。下仿此。馬雲。必切其脈而驗其病之退否。疏而取穴於膽肝二經之上。蓋彼此之穴相間之謂疏也。候至氣和乃止針。由此推之。則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當瀉手少陽三焦經。而補手厥陰心包絡經矣。志云。疏、當作躁。謂一盛而躁。二盛而躁。當取手之陰陽也。簡案、據馬志。上氣之上。接上句。且志改疏作躁。並不允。
太陽主胃,甲乙。陽、作陰。馬雲。太陽作陽明。張云。太言太陰。陽言陽明。脾與胃為表裡。故曰太陽主胃。簡案、甲乙為是。此蓋該上文足陽明日二取之而言。張云。上文人迎之治。治三陽也。皆日二瀉一補。氣口之治。治三陰也。皆日二補一瀉。蓋以三陽主表。病在表者。宜瀉倍於補也。三陰在裡。病在裡者。宜補倍於瀉也。皆以臟氣為重。惟恐其或傷耳。又如厥陰少陽。肝膽木臟也。東方多實。故可日二取之。太陰陽明。脾與胃也。脾胃大富於穀氣。故可日二取之。惟少陰太陽。則二日一取之。蓋腎與膀胱。為天一之臟。真陰之原。故宜保重如此。聖人之顧根本。豈惟針刺為然哉。
白話文:
【終始篇第九】
不應灸治。張氏說:因為火灸會損傷陰氣。志氏說:這是指陰陽之氣在外不足,並非經脈下陷所致。
人迎脈盛一倍(至)病在手陽明經:張氏說:人迎脈屬足陽明經。一盛、二盛,是指比氣口脈大一倍或兩倍。陽明主表,運行氣血於三陽經,因此人迎脈盛一倍,病在足少陽經。若盛大一倍且伴有躁動,則屬陽中之陽,病位上升至手少陽經。凡二盛、三盛,病皆在足經,但若脈躁則病在手經。後文類推。簡氏案:《禁服篇》提到,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病在足少陽經。後文規律相同,因此張氏以一盛為一倍。馬氏、志氏將人迎與氣口解釋為左右寸口脈,此為王叔和以後的學說,非古義,不可採信。
人迎脈盛四倍(至)為外格:張氏說:人迎脈盛至四倍,且大且數,是六陽經極度偏盛,氣血盈溢於六腑,阻隔六陰經,稱為外格。後文提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則死不治」,因此外格亦必死無疑。簡氏案:《禁服篇》說「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志氏認為陽可盛而陰不可盛,故溢陽不提死,此說未考證原文。
脈口盛一倍(至)病在手太陰經:張氏說:脈口屬手太陰經。太陰主裡,運行氣血於三陰經,因此脈口盛一倍,病在足厥陰經。若伴有躁動,則屬陰中之陽,病位上升至手厥陰心包經。凡二盛、三盛皆在足經,但若脈躁則病在手經。志氏版本誤增「厥陰」二字。
脈口盛四倍(至)死不治:張氏說:脈口盛四倍,且大且數,是六陰經極度偏盛,氣血盈溢於五臟,表裡隔絕,稱為內關,主死不治。
稱為關格:張氏說:人迎主陽,脈口主陰,若二者皆盛至四倍以上,則陰陽極盛不相交,稱為關格,可預測死期。馬氏說:後世醫書將關格解釋為飲食不下,對比此節大義,深感慚愧。(關格詳見《素問·六節藏象論》)
人迎盛一倍,瀉足少陽經(至)氣調和則止針:張氏說:人迎主六腑,因此盛一倍病在膽經。肝膽相表裡,陽實陰虛,故應瀉足少陽腑,補足厥陰臟。瀉法用二次,補法用一次,瀉多於補。「疏取之」指從容施針,不宜急躁。「上氣和」指氣血調和,穀氣已至,可止針。後文類推。馬氏說:需切脈驗證病情是否緩解,間隔取膽肝二經穴位,待氣和止針。由此推論,若盛一倍且躁,病在手少陽,應瀉手少陽三焦經,補手厥陰心包經。志氏認為「疏」應作「躁」,指脈躁時取手經。簡氏案:馬氏、志氏之說未妥。
太陰主胃:《甲乙經》作「太陰主胃」。馬氏誤作「陽明」。張氏說:「太」指太陰,「陽」指陽明,脾與胃表裡,故稱太陰主胃。簡氏案:《甲乙經》正確。此處總結上文足陽明經治法,張氏補充:人迎脈治三陽,皆二瀉一補;脈口治三陰,皆二補一瀉。因三陽主表,病在表宜瀉多於補;三陰主裡,病在裡宜補多於瀉,重視臟氣防損傷。如厥陰、少陽屬肝膽木臟,東方多實,可每日針兩次;太陰、陽明屬脾胃,穀氣充盛,亦可每日針兩次。唯少陰、太陽(腎與膀胱)為真陰之本,宜兩日針一次,聖人重視根本,不僅限於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