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22)
卷三 (22)
1. 四時氣篇第十九
小腸控睪(止)以調之,甲乙。熏肝下有肺字。簡案、據下文刺太陰。甲乙似是。沈亮宸云。控睪引腰脊。上衝心者。小腸之疝氣也。張云。控、引也。睪、陰丸也。小腸連於小腹。若其邪盛。則厥逆自下上衝心肺。熏於肝胃。引於腰脊。下及肓臍睪系之間也。取肓原以散之。散臍腹之結也。刺太陰以予之。補肺經之虛也。取厥陰以下之。瀉肝經之實也。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求小腸之所屬也。按其所過之經。謂察其邪之所在以調之也。
長太息,志云。膽氣欲升。故長太息以伸之。
憺憺,張云。心虛貌。簡案、馬釋為靜。誤。
嘔苦,甲乙、千金、苦下有汁字。
則刺少陽血絡,馬雲。則、當作側。膽之經絡。在肋之後旁。故曰側。張云。又刺足少陽血絡以平其木。千金無則字。
閉膽逆,馬雲。閉者止也。孟子云。陳善閉邪。朱注云。閉、止也。
在上脘則刺(止)去之,馬雲。則、側同。胃脘。上下脘之總名。如在上脘。臥針刺之。當抑而下之。即本經上膈篇之所謂氣為上膈。故治之者如此。如在下脘。則刺下脘。當散而去之。即上膈篇之所謂蟲為下膈。故治之者如此。張云。刺抑而下之。謂刺上脘以瀉其至高之食氣。散而去之。謂溫下脘以散其停積之寒滯也。
邪在三焦約(止)取三里,志云。此邪在膀胱而為病也。三焦下俞。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小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也。故當取足太陽之大絡。(即取大絡之委陽大絡經脈也)小絡。孫絡也。足太陽厥陰之絡。交絡於跗膕之間。視其結而血者去之。蓋肝主疏泄。結在厥陰之絡。亦不得小便矣。如小腹腫。上及胃脘。取足三里。聖濟總錄云。黃帝三部針灸經。言少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病名曰三焦約。營衛不調。風邪入客。則決瀆之官。約而不通。所以不得大小便也。刺法取足少陰太陽之經。輔以湯劑。則三焦疏導。清濁判矣。方載枳殼丸等六首。(方中多用大黃牽牛郁李之類)簡案、本節三焦。即指膀胱。上文列六腑之病。而不及膀胱。知是三焦為膀胱明矣。千金云。三焦名中清之腑。別號玉海。水道出。屬膀胱是也。(詳見素問識靈蘭秘典注)蓋約即脾約之約。而喬世寧校本千金。以約字屬下句。亦似有理。張云。太陽大絡。飛陽穴也。考甲乙。委陽、三焦下輔俞也。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云云。此足太陽之別絡也。則志注為是。
睹其色,察其目,以知其散復,諸本無目字。但張本有焉。馬雲。以、為也。論語云。視其所以。志云。察其以者。察其所以然之病。簡案、張補目字。據九針十二原小針解。今從之。
白話文:
小腸控制睪丸:(若有問題)要調理它。熏蒸肝部下方有肺字。簡案認為,根據下文「刺太陰」來看,甲乙經所說是正確的。沈亮宸認為,所謂控制睪丸是指牽引腰脊,向上衝擊心臟,這是小腸疝氣的表現。張氏認為,「控」是牽引的意思,「睪」是陰囊。小腸連接著小腹,如果邪氣旺盛,就會導致氣逆,從下往上衝擊心肺,熏蒸肝胃,牽引腰脊,向下到肓臍和睪丸之間。應該取肓原穴來疏散邪氣,以消除臍腹的結滯;刺太陰經來幫助,補肺經的虛弱;取厥陰經來瀉肝經的實邪;取巨虛穴和下廉穴來清除,這是尋找小腸所屬的經脈。總之,要按其所經過的經脈,觀察邪氣所在之處,進行調理。
**長吁短嘆:**志氏認為,這是膽氣想上升的表現,所以會長吁短嘆來伸展它。
**心神不定:**張氏認為,這是心虛的樣子。簡案認為,馬氏解釋為靜,是錯誤的。
**嘔吐苦水:**甲乙經和千金方都說,苦的後面應該有「汁」字。
**就刺少陽的血絡:**馬氏認為,「則」應該是「側」,膽的經絡在肋骨的後側,所以說是「側」。張氏認為,還要刺足少陽的血絡,來平息肝木的過旺。千金方沒有「則」字。
**膽氣閉塞逆行:**馬氏認為,「閉」是停止的意思。《孟子》說:「陳善閉邪」,朱熹註解說「閉」是停止的意思。
**如果病在上脘,就刺(之後)去掉它:**馬氏認為,「則」和「側」相同,胃脘是上脘和下脘的總稱。如果病在上脘,就臥針刺它,應當向下壓制它,就像本經上膈篇所說的「氣為上膈」,所以要這樣治療;如果病在下脘,就刺下脘,應當疏散並去掉它,就像上膈篇所說的「蟲為下膈」,所以要這樣治療。張氏認為,刺並向下壓制,是指刺上脘來瀉掉過高的食氣;疏散並去掉,是指溫補下脘,來疏散停積的寒滯。
邪氣在三焦約束:(如果)要取足三里穴。志氏認為,這是邪氣在膀胱而引起的疾病。三焦的下俞穴在委陽穴,與太陽經並行,進入絡脈,膀胱約束下焦。實證會導致小便不通,虛證則會導致遺尿,還會出現小腹腫痛,無法小便。這就是邪氣在三焦約束的表現。因此,應當取足太陽經的大絡(也就是委陽穴),以及足太陽、厥陰的絡脈,它們在足背和膝後之間交絡,觀察哪裡結滯有血就清除它。因為肝主疏泄,結滯在厥陰的絡脈,也會導致小便不通。如果小腹腫脹,向上到胃脘,就取足三里穴。《聖濟總錄》說,黃帝三部針灸經記載,少腹腫痛、小便不通,邪氣在三焦,這種病叫做三焦約束,營衛不調、風邪入侵,導致決瀆之官約束而不通,所以大小便都不能正常。針刺的方法,要取足少陰和太陽經的穴位,再輔以湯藥,就能疏通三焦,使清濁分離。方劑記載於枳殼丸等六個藥方(方中多用大黃、牽牛、郁李之類)。簡案認為,本節所說的三焦,就是指膀胱。上文列舉六腑的疾病,沒有提及膀胱,可知三焦指的就是膀胱。《千金方》說,三焦別名叫玉海,是水道的出口,屬於膀胱(詳見《素問識靈蘭秘典注》)。所謂約束,就是脾約束的「約」。喬世寧校注的《千金方》把「約」字放在下句,也似乎有道理。張氏認為,太陽大絡就是飛陽穴。查《甲乙經》,委陽穴是三焦的下輔俞穴,在足太陽經之前,少陽經之後,是足太陽經的別絡,因此志氏的注釋是對的。
**觀察他的氣色,察看他的眼睛,來了解病情是消散還是復發:**各版本都沒有「眼睛」這個字,只有張氏的版本有。馬氏認為,「以」是「為了」的意思。《論語》說:「視其所以」,志氏認為,觀察「以」是要觀察病是怎麼發生的。簡案認為,張氏補上「眼睛」這個字,是根據《九針十二原小針解》的記載,所以現在採用這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