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三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1)

1. 四時氣篇第十九

必堅來緩則煩俯,來急則安靜,馬雲。必欲盡去其水。水力盡時。其肉必堅。且水來緩。則內必煩悶。來急。則內必安靜。張云。㽷在膚中。其候必堅。志云。水腫於肌肉。則浮而軟。水盡則肉必堅矣。余與馬同。簡案、徒㽷以下。其義未詳。甲乙文有異同。然亦未明晰。錄左備考。甲乙云。徒水先取環谷下三寸。以排針刺之而藏之。引而內之。入而復出。以盡其水。必堅束之。束緩則煩悶。束急則安靜。

飲閉藥,馬雲。必飲通閉之藥。以利其水。防其再腫。志云。謂水乃盡。當飲充實脾土之藥。勿使水之復乘也。簡案、馬為是。

方飲無食(止)百三十五日,張云。藥食不宜相混。混則難於取效。水腫既消。當忌傷脾發濕等物。至一百三十五日之外。方保其不復矣。

著痹不去,張云。痹論云。濕氣勝者為著痹。謂其重著難動。故云不去。若寒濕相搏。久而不已。當猝取足陽明之三里穴。溫補胃氣。則寒濕散而痹可愈也。沈亮宸曰。溪谷、屬骨。此承上文肌腠未盡之水。流於關節則為著痹。故取陽明之三里。從腑以瀉臟也。

骨為幹,馬雲。此句與上下文不相蒙。意者乃經脈篇之說簡歟。沈亮宸云。此承上文而言。骨之為病。在骨之髓節也。乾者、如木干之堅勁。是故溫瘧之邪。藏於骨髓。濕痹之氣。流於關節。其骨如干。而不受邪之所傷。簡案、今仍馬注。

腸中不便,張云。小腸不便者。不能化物。大腸不便者。不能傳道。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故當取足陽明之三里穴。邪氣盛則瀉之。正氣虛則補之。

癘風者(止)無食他食,甲乙。素、作索。銳針針三字作吮一字。惡氣之氣作血。馬雲。癘、癩同。此言刺厲風之法也。按、素問風論云。癘者有營衛熱腑。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骨空論、長刺節論。皆謂之大風也。張云。食得其法。謂之方食。無食他食。忌動風發毒等物也。

介按、癘風即癩病。又名麻風。屬於慢性傳染病。故凡傳染之後。要過數年。方才顯露。其病狀則遍體麻木不仁。甚至四肢周身。逐漸毀滅。先由手指。繼而足趾。終至鼻柱。均現毀壞。面上狀若頑癬。搔破則流稠水。其未破之處。皮膚片片脫落。奇癢難當。此病可分二種。

如面部臀部四肢等處。俱發紅色結節。繼即潰穿。後且知覺麻痹。毛竅脫落。容貌奇醜者。斑紋癩也。如初則神經過敏。發神經痛。後則知覺漸次脫失。營養障害。神經肥厚。面部麻痹者。神經癩也。

腹中常鳴,氣上衝胸(止)三里,甲乙。常、作雷。上、作常。志云。此邪在大腸而為病也。大腸為傳導之官。病則其氣反逆。是以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張云。九針十二原篇曰。肓之原出於脖胦。即任脈之下。氣海也。巨虛、上廉、三里。皆足陽明經穴。按、本輸篇曰。大腸屬上廉。此以邪在大腸。故當刺巨虛、上廉。若下文之邪在小腸者。則當取巨虛、下廉也。

白話文:

水腫消退時的身體狀況

如果水腫消退時,身體慢慢變硬,人會感到煩躁不安;如果水腫快速消退,人反而會感到平靜舒適。馬雲認為,必須想辦法盡快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當體內水分完全排除後,肌肉會變得堅實。如果水分排出速度慢,身體內部就會感到煩悶;如果水分排出速度快,身體內部反而會感到平靜。張雲認為,如果皮膚底下有腫塊,那裡一定會變得堅硬。志認為,水腫在肌肉中,會呈現浮腫且鬆軟的狀態,當水分完全排除後,肌肉自然就會變得堅實。我的看法和馬雲相同。簡案中提及的「徒㽷」等詞語,含義尚不清楚。《甲乙經》中的說法有些不同,但也沒有明確解釋。這裡先記錄下來,以供參考。《甲乙經》說,要先在環跳穴下方三寸處用排針刺入,將針藏在皮下,然後再將針拔出,反覆操作,直到體內的水分完全排出。之後必須將患處綁緊,如果綁得太鬆,人會感到煩悶;如果綁得太緊,人反而會感到平靜。

治療水腫的用藥原則

馬雲認為,必須服用能疏通閉塞、有利尿作用的藥物,以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並預防再次出現水腫。志認為,當體內的水分被完全排除後,應該服用能充實脾土的藥物,防止水腫再次復發。簡案認為,馬雲的說法是正確的。

水腫消退後的飲食禁忌

張雲認為,服藥和進食不應該同時進行,否則會影響藥效。水腫消退後,應該避免食用會損傷脾胃、加重濕氣的食物。直到一百三十五天後,才能確保水腫不會再次復發。

頑固的痺症

張雲認為,痺症論中提到,濕氣過盛會導致「著痺」,這種痺症因為沉重難以移動,所以被稱為「不去」。如果寒濕之氣相互搏擊,久久不散,應當立即取足陽明經的三里穴,溫補胃氣,這樣就能驅散寒濕之氣,痺症自然就能痊癒。沈亮宸認為,「溪谷」是指骨骼,這裡承接上文提到,肌膚未排盡的水液,流到關節就會形成「著痺」。因此,要取陽明經的三里穴,從腑泄臟。

骨骼病變

馬雲認為,這句話和上下文沒有關聯,可能是節選自經脈篇的內容。沈亮宸認為,這句話承接上文,指的是骨骼的疾病,病變部位在骨髓。這裡的「幹」是指像樹幹一樣堅硬。因此,溫瘧的邪氣會藏在骨髓中,濕痺的邪氣會流向關節,骨骼變得像樹幹一樣堅硬,不受邪氣的侵擾。簡案認為,這裡暫時沿用馬雲的注釋。

腸道不通暢

張雲認為,小腸不通暢,就無法消化食物;大腸不通暢,就無法傳導糟粕。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所以應該取足陽明經的三里穴。邪氣過盛時要瀉,正氣虛弱時要補。

癩病(麻風病)

《甲乙經》中提到,癩病患者不應該吃其他食物。馬雲認為,「癘」和「癩」是同一個意思,這裡講的是治療癩病的方法。根據《素問·風論》的記載,癩病是由於營衛熱腑,導致體內氣不清,造成鼻柱損壞、膚色變差、皮膚潰瘍。風寒之邪侵入脈絡而不散,就會形成癩病。《骨空論》、《長刺節論》都將癩病稱為「大風」。張雲認為,飲食要遵循正確的方法,不應該食用會誘發風邪、毒素的食物。

註:癩病又稱麻風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通常在感染數年後才會顯現症狀。主要症狀包括全身麻木不仁,甚至四肢和全身逐漸損壞。先從手指開始,接著是腳趾,最後到鼻柱,都會出現損壞。面部皮膚看起來像頑癬,抓破會流出膿液。未抓破的地方,皮膚會成片脫落,而且奇癢難耐。癩病可以分為兩種:

  • 斑紋癩: 面部、臀部、四肢等處會出現紅色結節,然後潰爛,最後導致知覺麻痹、毛孔脫落,容貌變得非常醜陋。
  • 神經癩: 初期會出現神經過敏、神經痛,之後知覺會逐漸喪失,出現營養障礙、神經肥厚、面部麻痹等症狀。

腹部常有聲響,氣上衝胸

《甲乙經》中提到,腹部常有聲響,氣上衝胸,這是邪氣在大腸引起的疾病。大腸是傳導的器官,生病後氣機就會逆亂,導致腹部常有聲響,氣上衝胸。張雲認為,《九針十二原篇》中提到,「肓」的原穴在脖胦,也就是任脈下的氣海穴。巨虛穴、上廉穴、三里穴,都屬於足陽明經穴。根據《本輸篇》的記載,大腸歸屬於上廉,因此,如果邪氣在大腸,就應該針刺巨虛穴和上廉穴;如果邪氣在小腸,則應該取巨虛穴和下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