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12)
卷三 (12)
1. 骨度篇第十四
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馬雲。足跟前兩旁起骨為踝。在外為外踝骨。在內為內踝骨。李時珍云。踝足螺螄骨也。志云。內輔內踝者。以足八字分立。則內骨偏向於面也。
膝膕以下至跗屬,圖翼云。膕、腿灣也。跗、足面也。膝在前。膕在後。跗屬者。凡兩踝前後脛掌所交之處。皆為跗之屬也。
故骨橫(止)不及,張云。凡上文所言。皆中人之度。其有大者過之。小者不及也。下文同法。
角以下至柱骨,張云。此下言側人之縱度也。角、頭側大骨耳上高角也。柱骨、肩骨之上頸項之根也。
行腋中不見者,張云。此自柱骨下通腋中。隱伏不見之處。
季脅,張云。脅下盡處。短小之肋。是為季脅。季、小也。
髀樞,張云。足股曰髀。髀上外側骨縫曰樞。此運動之機也志云。在臀之兩旁。即足少陽之環跳穴處。
膝中,張云。言膝外側骨縫之次。志云。膝蓋骨內之中分。
京骨,張云。足太陽穴名。在足小趾本節後。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耳後當完骨,張云。此言耳後之橫度也。耳後高骨曰完骨。足少陽穴名。入髮際四分左右。相去廣九寸。志云。從耳以至於腦後也。廣、橫闊也。
耳前當耳門(止)廣六寸半,張云。此言仰人之橫度也。耳門者。即手太陽聽宮之分。目下高骨為顴。兩髀之間。言兩股之中橫骨兩頭盡處也。圖翼云。橫骨兩頭之處。俗名髀縫。七寸。甲乙作九寸半。注云。九墟作七寸。
肩至肘,張云。肩、肩端也。臂之中節曰肘。
肘至腕,張云。臂掌之節曰腕。
中指本節,志云。本節者指掌交接之骨節。末者、指尖也。
項發以下至背骨,背、甲乙作脊。二寸半作三寸半。馬雲。此言伏人之骨度也。張云。項發、項後髮際也。背骨、除項骨之外。以第一節大椎骨為言也。
膂骨以下(止)分之七,甲乙。膂、作脊。四分分之一。作四分分之七奇分之一。張云。膂骨、脊骨也。項脊骨共二十四椎。內除項骨三節。膂骨自大椎而下至尾骶。計二十一節。共長三尺。上節各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即一寸四分一釐也。故上之七節。共長九寸八分七釐。其有餘不盡之奇分。皆在下部諸節也。簡案、本節詳論上七節之度數。而不及八節以下。考神應經云。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釐。十四椎與臍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釐。(圖翼作一尺一寸二分七釐是)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釐。(圖翼云共八寸八分二釐總共二尺九寸九分六釐不足四釐者有零未盡也)
此眾人骨之度也,簡案、計其大概。伏人八尺二寸五分。仰人七尺五寸。側人七尺一寸。
是故(止)多氣也,甲乙。氣下有乃經之長短五字。張云。此結首節而言。因骨度以辨經絡。乃可察其血氣之盛衰也。簡案、此一節與骨度不相涉。疑是他篇錯簡。
白話文:
內踝下方至足跟: 從內踝下方到足跟的距離,就好像馬的腳蹄一樣。腳跟前面兩側突起的骨頭稱為踝骨,外側的叫外踝骨,內側的叫內踝骨。李時珍說,踝骨就像是足部的螺絲一樣。內踝內側,如果雙腳以八字站立,那麼內踝骨會偏向身體前方。
膝蓋後方到腳背: 膝蓋後方的凹陷處稱為膕,也就是腿彎。腳背稱為跗。膝蓋在前方,膕在後方。跗屬指的是兩踝骨前後和脛骨與腳掌交接的地方,都屬於跗的範圍。
骨骼長度可能有差異: 以上所說的骨骼長度都是一般人的標準,有些人骨骼比較大,就會超過這個標準,有些人比較小,就會不足,以下所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頭側角到頸部柱骨: 以下說的是側身時的骨骼長度,頭側上方突出的骨頭稱為角,也就是耳朵上方的突起。頸部的柱骨是指肩骨上方、頸項的根部。
腋下隱藏處: 從柱骨下方延伸到腋下的地方,是隱藏在皮膚下看不到的部位。
季脅: 肋骨最下端的地方,短而小的肋骨稱為季脅。「季」就是小的意思。
髖關節: 大腿骨稱為髀,髀骨外側的骨縫稱為樞,這裡是活動的樞紐。也有人說,在臀部兩側,也就是足少陽經的環跳穴的位置。
膝蓋內側: 指的是膝蓋外側骨縫的旁邊。也有人說,是膝蓋骨內側的中間位置。
京骨: 這是足太陽經的穴位名稱,在腳小趾根部的後方,大骨下方的赤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
耳朵後面的完骨: 這指的是耳朵後面的橫向距離。耳朵後面的高骨稱為完骨,也是足少陽經的穴位名稱,位於髮際內四分左右,左右兩邊相距九寸。也有人說,是從耳朵延伸到後腦勺的範圍,廣就是橫向寬度的意思。
耳朵前面的耳門: 這指的是仰面時的橫向距離。耳門指的是手太陽經的聽宮穴位。眼睛下方的突出的骨頭稱為顴骨,兩髀之間,指的是兩大腿骨中間橫骨的兩端。也有一說,橫骨的兩端,俗稱髀縫,長七寸,《甲乙經》記載是九寸半,註解說是九墟記載七寸。
肩膀到手肘: 肩膀指的是肩端的部位,手臂中間的關節稱為肘。
手肘到手腕: 手臂和手掌交接的關節稱為腕。
中指根部: 指的就是手指與手掌交接的骨關節,指尖就是指頭的最末端。
後頸髮際到背骨: 後頸髮際指的是脖子後面的髮際線,背骨指的是除了頸椎以外,從第一節大椎骨開始算。這說的是趴著時的骨骼長度。
脊椎骨下段: 脊椎骨指的是項脊椎骨,總共有二十四節,扣除頸椎三節,從大椎骨往下到尾骶骨有二十一節,共長三尺。上面的七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總共九寸八分七釐,剩餘不足的零頭,都在下部的其他節。簡單來說,這裡詳細討論了上面七節的長度,沒有提到第八節以下。參考《神應經》的說法,中間七節,每節長一寸六分一釐,十四節與肚臍平齊,總共二尺一寸一分四釐(《圖翼》記載是一尺一寸二分七釐)。下面的七節,每節長一寸二分六釐(《圖翼》記載共八寸八分二釐),總共二尺九寸九分六釐,不足四釐的零頭沒有算進去。
以上是一般人的骨骼長度: 簡略計算,趴著時身高約為八尺二寸五分,仰著時約為七尺五寸,側身時約為七尺一寸。
因此,骨度影響氣的運行: 這句話是總結第一段所說的,因為骨骼長度可以判斷經絡的走向,進而可以觀察血氣的盛衰。簡單來說,這句話和骨度沒有關係,可能是其他篇章錯放進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