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3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2)

1.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第四十四

黃帝曰以主五輸奈何,馬雲。缺、岐伯曰。張志同。

臟主冬(止)秋刺合,張云。五臟主藏。其氣應冬。井之氣深。亦應於冬。故凡病之在臟者。當取各經之井穴也。五色蕃華。其氣應春。滎穴氣微。亦應乎春。故凡病見於色者。當取各經之滎也。五時長養。其氣應夏。輸穴氣盛。亦應於夏。故凡病之時作時止者。當取各經之輸也。五音繁盛。氣應長夏。經穴正盛。亦應長夏。故凡病在聲音者。當取各經之經也。五味成熟。以養五臟。其氣應秋。合穴氣斂。亦應於秋。故凡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因飲食內傷者。當取各種之合也。按、本篇五時之刺。以應五輸者。冬刺井。春刺滎。夏刺輸。長夏刺經。秋刺合者。以井應冬。滎應春。輸應夏。經應長夏。合應秋也。如本輸四時氣水熱穴等論所載。皆同。不可易者。考之六十五難曰。井者東方春。合者北方冬也。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皆與本經不合。必難經之誤也。當以本經為正。不可不辨。

以經合之,張云。上文止言五臟五輸。以應五時。而不及六腑之原者。蓋原合於經。不復應時。如長夏之刺經。則原在其中。應其數矣。是即六腑之六輸也。按、本輸篇所載。六腑之原。在九針十二原篇。即謂之腧。故六十六難曰。以腧為原也。後世針灸諸書宗之。皆言陽經之腧即為原。故治腧即所以治原。陰經之腧並於原。故治原即所以治輸。今此節云。以經合之。以應其數。然則經原腧三穴相鄰。經亦可以代原矣。

經滿而血者病在胃,甲乙注。經、作絡。胃、作胸。志云。肺與陽明主秋金之令。飲入於胃。上輸於肺。食氣於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肺。而通於四臟。是入胃之飲食。由肺氣通調輸布。而生此榮衛血脈。故經滿而血者。病在胃。飲食不節者。肺氣不能轉輸而得病也。按、靈素經中。凡論五臟必兼論胃腑。以胃為五臟之生原也。肺與陽明。並主秋令。此章以腑合臟。而臟合於四時。五行味主秋。則秋令所主之臟腑。皆隱於中矣。簡案、以陽明配秋。蓋出於運氣。疑非經旨。此節馬張不釋。姑仍志注。

是謂五病也,諸本病、作變。此依張本。誤。當改。

白話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第四十四】

黃帝問:如何以五輸穴對應四季治療?

岐伯回答:
五臟主冬季,冬季宜刺井穴。因五臟主藏,其氣與冬季相應;井穴氣深,亦應冬季。凡病在臟者,應取各經井穴。五色榮華對應春季,滎穴氣微亦應春,故病顯於色者取滎穴。五時生長之氣應夏,輸穴氣盛亦應夏,故病發作時止者取輸穴。五音繁盛應長夏,經穴氣旺亦應長夏,故病在聲音者取經穴。五味成熟養五臟,其氣應秋,合穴氣斂亦應秋,故經脈滿而血病在胃,或飲食內傷者取合穴。

註解指出,《難經》所載「春刺井、冬刺合」等說法與《內經》相悖,應以《內經》為準。

關於六腑原穴,雖未明言應時,但原穴與經穴相合,長夏刺經穴時已涵蓋原穴,故六腑六輸之數亦足。陰經原穴與輸穴相鄰,治原即治輸;陽經輸穴即原穴,故刺輸穴等同治原穴。

「經滿而血者病在胃」一句,《甲乙經》註解「經」作「絡」、「胃」作「胸」。另有解釋認為,飲食入胃後經肺氣調節輸布,若飲食不節導致經脈滿血,病源在胃,亦反映肺氣失調。此處強調五臟病變與胃腑密切相關,因胃為五臟生化之源。

文末「五病」原誤作「五變」,應依正確版本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