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三 (3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1)

1. 熱病篇第二十三

諸本無篇字。馬雲。篇內所言諸病不一。然論熱病更多。故名篇。

偏枯(止)乃可復也,志云。經曰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故真氣去。邪氣獨留。故為偏枯。(案出刺節真邪論)是風寒之邪。偏中於形身。則身偏不用而痛。夫心主言。腎藏志。言不變。志不亂。此病在於分腠之間。而不傷於內也。以巨針取之。益其正氣之不足。損其邪氣之有餘。而偏傷之正氣。乃可復也。巨針、大針也。取大氣不出關節。大氣虛風也。巨針取之。千金作溫臥取汗。

痱之為病也(止)不可治也,簡案、據巢源、外臺、痛下衍者字。張云。痱、亦風寒屬。猶言廢也。上節言身偏不用而痛。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是偏枯痱病之辨也。智亂不甚。其言微有知者。神氣未為全去。猶可治也。神失則無能為矣。聖濟總錄云。字書謂病痱而廢。肉非其肉者。以身體無痛。四肢不收。而無所用也。樓氏綱目云。右內經論中風之淺深也。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變。志不亂者。邪在分腠之間。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腑是也。痱病無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亂者。邪入於裡。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臟是也。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痱與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無氣榮運。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廢。或全廢。皆曰痱也。(樓又云中風世俗之稱也其症卒然仆倒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或舌強不言唇吻不收是也然名各有不同其卒然仆倒者經稱為擊僕世又稱為中乃初中風時如此也其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經稱為偏枯世又稱為左癱右瘓及腲腿風乃中倒後之證邪之淺者如此也其舌強不言唇吻不收者經稱為痱病世又稱為風懿風氣亦中倒後之症邪之深者如此也)

病先起於陽(止)浮而取之,甲乙。淨而取之。作必審其氣之淨沉而取之。張云。此治必先其本也。病先起於陽分。故當先刺其表。浮而取之。而後取其陰。此下不言先起於陰者。然病始於陰。直中臟也。多不可治。故不復言之。

介按、吳鞠通曰。實其陰以補其不足。此一句實治溫熱之吃緊大綱。蓋熱病未有不耗陰者。其耗之未盡則生。盡則陽無留戀。必脫而死也。而葉子雨謂吳注頗明析。治溫暑。保津液。固為第一義。知瀉其陽之有餘。即所以補其陰之不足。則進乎道矣。

熱病三日(止)以補其不足者,張云。此下所言熱病。即傷寒時疫也。熱病三日。邪猶居表。若氣口靜而人迎躁者。正病在三陽。而未入陰分。故當取諸陽經。為五十九刺。以瀉陽邪之實。仍補三陰之不足也。

身熱甚(止)有死徵也,張云。身熱甚而陰陽之脈皆靜者。陽證得脈陰也。故不宜刺。若察其可刺者。當急取之。雖不汗出。則邪亦從而泄矣。此言勿刺者。以其脈證相反。有死徵也。下文皆然。

白話文:

熱病篇第二十三

文中所述疾病種類繁多,但多論及熱病,故名此篇。

偏枯症,是可以痊癒的。經書記載,虛邪偏侵犯身體的一側,深入經絡、榮衛之間,榮衛漸衰,導致真氣耗散,邪氣獨留,形成偏枯。這是風寒邪氣偏侵身體一側,導致患處無力疼痛。心主言語,腎藏意志,如果言語正常,意志清明,則此病僅在肌膚腠理之間,未傷及內臟,可用粗大的針灸,增強正氣,消除邪氣,使受損的正氣得以恢復。巨針即大針,針刺深度不超過關節,因為大氣虛弱則會導致風邪。千金方則主張溫暖臥床,引發汗液。

痱症,一般難以治癒。痱症也屬風寒,如同廢棄之意。前文提到身體一側無力疼痛,而痱症則是指身體無痛感,四肢不能收縮。這是偏枯與痱症的區別。如果神志稍有清醒,言語能力略存,則說明神氣未完全耗散,尚可治療;如果神志喪失,則無可救藥。聖濟總錄記載,古籍稱此病為痱,指肉體如同非己之肉,因身體無痛,四肢不能收縮,喪失功能。樓氏綱目記載,《內經》論述中風的深淺程度,偏枯症表現為身體一側疼痛,但言語正常,意志清明,邪氣停留在肌膚腠理之間,即仲景、東垣所說的邪氣侵犯腑臟。痱症則無痛感,手足不能收縮,言語含糊,神志錯亂,邪氣深入內臟,即仲景、東垣所說的邪氣侵犯臟腑。痱,即廢棄之意,痱症是偏枯邪氣深入者。痱與偏枯是兩種疾病,因半身氣血運行不通而名為偏枯;因手足廢棄不能收縮而名為痱,或偏廢,或全廢,都稱為痱。樓氏綱目又云:中風是世俗的稱呼,症狀是突然仆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嘴唇不能閉合。但名稱各有不同,突然仆倒者,經書稱為擊仆,俗稱中風,這是中風初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經書稱為偏枯,俗稱左癱、右癱或腿風,這是中風之後,邪氣較淺的症狀。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嘴唇不能閉合者,經書稱為痱病,俗稱風懿、風氣,也是中風之後,邪氣較深的症狀。

疾病先起於陽分,應從體表浮淺處針刺。針刺必須仔細辨別氣之盛衰,然後施治。治療必須先治其本。疾病先從陽分開始,應先刺其表,浮淺處針刺,然後再刺陰分。文中沒有提到先從陰分開始,是因為疾病始於陰分,直中臟腑,多難以治癒,故不再贅述。

吳鞠通曰:補益陰分以彌補不足,這是治療溫熱病的重要原則。因為熱病必然耗傷陰液,陰液未耗盡尚可生機,若耗盡則陽氣無依,必將脫亡。葉子雨認為吳氏的註解十分透徹,治療溫暑,保護津液是第一要義,懂得瀉去陽分之餘,就是補益陰分不足,才能達到治療的最高境界。

熱病三日,邪氣尚在表層。如果氣口脈靜而人迎脈躁,則正邪之爭在三陽經,尚未入陰分,應針刺陽經,施行五十九種針刺方法,以瀉去陽邪之實,並補益三陰之不足。

身體發熱嚴重,陰陽二脈都靜止不動,是陽證而得陰脈之象,不宜針刺。如果觀察病情,判斷可以針刺,就應該立即針刺,即使不出汗,邪氣也會從而泄去。文中提到不宜針刺,是因為脈症相反,有死徵。下文皆同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