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16)
卷五 (16)
1. 五味篇第五十六
諸本無篇字。
胃者(止)以次傳下,馬雲。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即營衛生會篇所謂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也。其曰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即營衛生會篇所謂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於膀胱也。張云。玉版篇曰。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氣味之正者。莫如水穀。水穀入胃。以養五臟。故臟腑者。皆稟氣於胃。而胃為五臟六腑之本。五臟嗜欲不同。各有所喜。故五味之走。亦各有先。然既有所先。必有所後。而生克佐使。五臟皆有相涉矣。至真要大論。言五味各有先入。義與此同。人受氣於谷。故穀氣入於營衛。其糟粕之質。降為便溺。以次下傳。而出於大腸膀胱之竅。
谷始入於胃(止)吸則入,甲乙。喉咽、作喉嚨。是。馬雲。摶、音團。周禮。矢人凡相笴。欲生而摶。張云。谷之精氣。先出於胃。即中焦也。而後至上下兩焦。以溉五臟之至也。溉、灌注也。兩行言清者入營。營行脈中。濁者入衛。衛行脈外。故營主血而濡於內。衛主氣而布於外。以分營衛之道。大氣、宗氣也。摶、聚也。循、由也。氣海即上氣海。一名膻中。居於膈上。蓋人有三氣。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宗積於上焦。出於肺。由喉嚨而為呼吸出入。故曰氣海。
天地之精氣(止)氣少,馬雲。谷化之精氣。呼則出之。天地之精氣。吸則入之。其大數谷化之精氣。出之者三分。則天地之精氣。入之者一分。惟其出多入少。半日不再用谷。則谷化之精氣衰。至一日則氣少。故晁錯曰。民生一日不再食則飢者。正此意也。任允謙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谷入於胃。化其精微。有五氣五味。故為天地之精氣。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其大數常出三入一。蓋所謂所入者谷。而所出者乃化糟粕。以次傳下。其津液溉五臟而生營衛。其宗氣積於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者。三分之隧道。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簡案、張義與馬同。今考經文。任氏所解。似得其旨。子華子曰。天之精氣大數。常出三而入一。其在人呼出也吸入也。一之謂尊。二之謂耦。三之謂化。精氣以三成。與本節文稍同而義異。
秔米,臟氣法時論。作粳米。張云。秔、俗作粳。
黃黍,張云。黍、糯小米也。可以釀酒。北人呼為黃米。又曰黍子。此五穀之味合五行者。
各有所宜,所言五色者,諸本宜下更有五宜二字。唯馬志本。並無之。言、作謂。所謂五色者一句。接下節。
白話文:
五味篇第五十六
胃依次向下傳送食物。水穀都進入胃中,五臟六腑都從胃中獲得氣息,如同《營衛生會篇》所說「人受氣於谷」。穀物進入胃中,再傳輸到肺部,五臟六腑都因此獲得氣息。所謂穀氣,指津液運行,營衛暢通之後,化為糟粕,依次向下傳送。如同《營衛生會篇》所說,水穀常在胃中,形成糟粕,一起降到下腸,形成下焦,滲透向下,滋潤泌別津液,沿著下焦滲入膀胱。《玉版篇》說:「胃是水穀氣血之海」,氣味最正的就是水穀。水穀進入胃中,滋養五臟,所以臟腑都從胃中獲得氣息,胃是五臟六腑之本。五臟的嗜好不同,各有喜好,所以五味的運行,也各有先後。既有先後,必有生克佐使的關係,五臟都互相影響。《至真要大論》說五味各有先後進入,意思與此相同。人受氣於谷,所以穀氣進入營衛,其糟粕的物質,降為大小便,依次向下傳送,從大腸膀胱排出。
穀物開始進入胃中,吸氣則進入。喉嚨,就是喉咽。穀物的精氣先從胃(中焦)出來,然後到達上下兩焦,灌溉五臟。清者入營,營行於脈中;濁者入衛,衛行於脈外,這就是營衛的分別。營主血,濡養內臟;衛主氣,布散於外。氣海,即上氣海,又稱膻中,位於膈膜上方。人有三種氣:營氣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下焦,宗氣積於上焦,出自肺,通過喉嚨進行呼吸出入,所以稱為氣海。
天地精氣,呼氣則排出,吸氣則吸入。一般來說,穀物化生的精氣,呼出的佔三分,吸入的天地精氣佔一分。由於排出多於吸入,半天不再進食,則穀物化生的精氣就衰弱,一天後氣息就減少。所以晁錯說:「百姓一天不吃飯就餓了」,就是這個意思。天以五氣滋養人,地以五味滋養人。穀物進入胃中,化為精微,具有五氣五味,所以是天地精氣。五穀進入胃中,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條通道,所以一般情況下,常排出三分,吸入一分。所謂吸入的是穀物,而排出的是化為的糟粕,依次向下傳送;津液灌溉五臟,滋養營衛;宗氣積於胸中,主司呼吸。其排出的,是三分之二的通道,所以穀物不入,半天氣息就衰弱,一天氣息就減少了。
粳米。
黃黍,是糯小米,可以釀酒,北方人稱之為黃米,也叫黍子。這是五穀的味道,符合五行。
各有其宜,所謂五色,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