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五 (3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1)

1. 陰陽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左角之人(止)隨隨然,甲乙作右角。張云。左角。一云少角。隨隨、從順貌。下文云。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者。正合此少角之人。而此言其右之下也。余仿此。

釱角之人(止)推推然,甲乙。推推、作鳩鳩。張云。一曰右角角形。而並於右足少陽之上者。是謂右角之人。此即言其右之上也。推推、前進貌。志云。大謂之釱。即太角也。大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釱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推推、上進之態。如枝葉之上達也。簡案、廣韻。釱、音大。義同。然則釱角乃與上文大角何別。上文大角。攄甲乙作左角。近是。

判角之人(止)栝栝然,正脈、甲乙。栝栝、作括括。張云。判、半也。應在大角之下者。是謂判角之人。而屬於左足少陽之下。即言其左之下也。栝栝、方正貌。凡此遺遺、隨隨、推推、栝栝者。皆所以表木形之象。志云。栝栝、正直之態。如木體之挺直也。

火形之人(止)核核然,甲乙無似於赤帝其為人七字。核核、作竅竅。(簡案疑是覈覈誤字形相似)矧諸本作䏖。常改。馬雲。此言火形之人。有全偏之分也。火主南方。其音徵。其色赤。故火形之人。似於上天之赤帝。䏖者。脊肉也。廣䏖者。火之中勢熾而廣大也。面銳頭小者。火之炎上者。必銳且小也。好肩背髀腹者。火之自下而上。漸大而狹。故謂之好也。手足小者。火之旁及者。勢小也。行安地者。火必著地而起也。疾心者。火勢猛也。行搖肩者。火之勢搖也。背肉滿者。即廣䏖之義也。有氣者。火有氣勢也。此自其體而言耳。輕財者。火性易發而不聚也。少信者。火性不常也。多慮而見事明者。火性明通而旁燭也。好顏者。火色光明也。急心者。火心急也。不壽暴死者。火勢不久也。耐春夏者。火令行於暑時也。不耐秋冬者。火畏水也。此自其性而言耳。故秋冬有感於邪。則病易生。手少陰心經屬火。其經脈穴道之行於分部者。若核核然。有真實之義。下文言手太陽。小腸經者。以心與小腸為表裡耳。張云。核核然。火不得散而結聚為形也。

質徵之人(止)肌肌然,甲乙。質、作太。張云。一曰質之人。一曰大徵、以徵形而應於左之上。是謂大徵之人。而屬於左手太陽之上也。肌肌、膚淺貌。此下詳義同前木形注中。馬雲。肌肌、肌肉充滿之義也。

少徵之人(止)慆慆然,張云。應右徵之下者。是謂少徵之人。而屬於右手太陽之下也。慆慆、不反貌。又多疑也。馬雲。慆、音滔。詩經東山篇。有慆慆不歸。朱注。以慆慆為久意。今此當作滔滔。從水為宜。又云。滔滔者饒洽之意也。志云。慆慆、喜悅之態。簡案、說文。慆、說也。玉篇。喜也。志正本此。

白話文:

左角之人: 走路時腳步輕飄飄的,身體稍微偏左。這種人,按照甲乙的說法,應該是右角的人。張氏認為這是左角的人,也有人說這是少角的人。 腳步輕飄飄的,表示順從的樣子。下面提到「足少陽之下,血氣旺盛則腿毛美而長」,正好符合這種少角的人。這裡說的是右邊(身體的右邊)的下方。其他部分也依此類推。

釱角之人: 走路時腳步急促向前,按甲乙的說法是像鳩一樣地跳躍。張氏認為,這是一種右角的人,腳的形狀像角,而且是在右腳少陽經的上面。也就是說,這種人是右邊的上面。腳步急促向前,表示前進的樣子。《志》說,「大」的意思是「釱」,也就是「太角」的意思。大角的人,可以比作左足少陽;釱角的人,可以比作右足少陽。腳步急促,是向上發展的狀態,像樹枝向上生長一樣。簡案說,《廣韻》中「釱」讀音同「大」,意思也相同。那麼,「釱角」和上面的「大角」有什麼區別呢?上面的大角,按照甲乙的說法是左角,這樣比較接近事實。

判角之人: 走路時腳步方正有力。正脈和甲乙說,腳步應該是方正的。張氏認為,「判」是「一半」的意思,應該是在大角的下方。也就是說,這種人屬於左足少陽的下方,是說左邊的下方。腳步方正,表示方正的樣子。以上這些「輕飄飄」、「急促」、「方正」的描述,都是在表達木形人的特徵。《志》說,「方正」是正直的樣子,像樹幹一樣挺直。

火形之人: 走路時身體感覺像是核一樣的實體。甲乙篇中沒有「像赤帝一樣的人」這七個字,「核核」寫作「竅竅」(簡案懷疑是「覈覈」的誤字,因為字形相似),有的版本寫作「䏖」,通常會被修改。馬氏認為,這裡說的火形之人,有完全和偏頗之分。火主南方,聲音是徵音,顏色是紅色。所以,火形之人像天上的赤帝。䏖,是脊背上的肉。廣䏖,是說火的力量強大而廣闊。面部尖銳、頭部較小的,是火向上燃燒的特性,所以會尖而小。喜歡聳肩、背部豐滿、腹部寬大的,是火從下往上,逐漸變大然後變窄的特性。手腳小的,是火向旁邊延伸,力量較小的特性。走路穩重的,是火必須著地而生的特性。心性急躁的,是火勢猛烈的特性。走路時肩膀搖晃的,是火的動盪特性。背部肉多的,和廣䏖的意思相同。有氣勢的,是火有氣勢的表現。以上這些是從身體方面來說的。輕視錢財的,是火的性情容易發散而不積聚。不守信用的,是火的性情不穩定。思慮很多但是看事情清楚的,是火的性情聰明通達、可以照亮周圍。喜歡美好容貌的,是火的顏色光亮。心急的,是火的性情急躁。不長壽或暴斃的,是火勢短暫。耐得住春夏的,是火的命令在夏季施行。耐不住秋冬的,是火害怕水。這些是從性情方面來說的。所以秋冬受到邪氣侵襲時,就容易生病。手少陰心經屬火,其經脈穴道在身體各部位的運行,就像核一樣實在。下面說到手太陽小腸經,是因為心和小腸是表裡關係。張氏認為,「核核」是火不能散開而聚集形成的樣子。

質徵之人: 走路時皮膚肌肉鬆弛。甲乙篇中「質」寫作「太」。張氏認為,一種說法是「質的人」,一種說法是「大徵」,用徵的形態來對應左邊的上面,也就是大徵的人,屬於左手太陽經的上面。皮膚肌肉鬆弛,表示膚淺的樣子。下面的詳細解釋和前面木形的解釋相同。馬氏認為,皮膚肌肉鬆弛,是肌肉充滿的意思。

少徵之人: 走路時懶散。張氏認為,這是對應右徵下方的人,屬於右手太陽經的下方。懶散,是不回頭的樣子,也有多疑的意思。馬氏認為,「慆」讀音同「滔」。《詩經·東山》篇有「慆慆不歸」的句子,朱熹的注釋認為「慆慆」是久的意思。這裡應當寫作「滔滔」,從水的角度來解釋比較合適。又說,「滔滔」是充裕的意思。《志》認為,「慆慆」是喜悅的樣子。簡案說,《說文》中「慆」是喜悅的意思。《玉篇》中也有喜悅的意思。《志》的原本就是這樣記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