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六 (2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4)

1. 衛氣行篇第七十六

不以期,甲乙作無已其。是。

分有多少,馬雲。春分後日長。秋分後日短。

以平旦為紀,張云。陰陽所交之候也。

水下百刻,甲乙。水上有漏字。無下字。

在於三陽(止)在陰分而刺之,甲乙作病在於陽分。必先候其氣之加在於陽分而刺之。病在於陰分。必先候其氣之加在於陰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止)在陰分,張云。此以平旦為始也。太陽少陽陽明。俱兼手足兩經為言。陰分則單以足少陰經為言。此衛氣行於陽分之一周也。

水下五刻(止)水下八刻,張云。此衛氣行於陽分二周也。

水下九刻(止)十二刻,張云。此衛氣行於陽分三周也。

水下十三刻(止)十六刻,張云。此衛氣行於陽分四周也。

水下十七刻(止)二十刻,張云。此衛氣行於陽分五周也。

水下二十一刻(止)二十四刻,張云。此衛氣行於陽分六周也。

水下二十五刻(止)此半日之度也,甲乙作此少半日之度也。張云。水下二十五刻。計前數凡六周於身。而又兼足手太陽二經。此日行七舍。則半日之度也。按、前數二十五刻。得周日四分之一。而衛氣之行。止六周有奇。然則總計周日之數。惟二十五周於身。乃與五十周之義未合。意者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者二周。或以一刻作半刻。則正合全數。此中或有別解。惟後之君子再正。

從房至畢(止)日行半度,諸本作一十四舍。是。當改。甲乙。作從房至畢一十四度。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也。從昴至心亦十四度。水下五十刻。終日之度也。張云。從房至畢十四舍為陽。主一晝之度。水下當五十刻。從昴至心十四舍為陰。主一夜之度。亦水下五十刻。晝夜百刻。日行共少天一度。故此一晝五十刻。日行於天者半度也。

回行一舍(止)七分刻之四,甲乙。回、作日。七、作十。注云。素問作七。張云。此言日度回行一舍。則漏水當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若以二十八歸除分百刻之數。則每舍當得三刻。與十分刻之五分七釐一毫四絲有奇。亦正與七分刻之四。毫忽無差也。此節乃約言二十八舍之總數。故不論宿度之有多寡也。

大要曰(止)天與地同紀,甲乙。無曰字。也下有則知二字。行三陽行上。行、字作在。無下行字。天與地、作與天地。馬雲。之字衍。大要曰。日加於客宿之上。張云。以日行之數。加於宿度之上。則天運人氣。皆可知矣。此總結上文而言。人與天地同其紀也。

紛紛𤽉𤽉,史云。按太素音義。𤽉、普巴切。字彙。𤽉、音葩。引本經馬雲。紛紛然。𤽉𤽉然。氣雖似亂而有章。張云。言於紛紜叢雜之中。而條理不亂也。故終而復始。晝夜循環。無窮盡矣。

白話文:

不依照預定的時間,甲乙兩種說法沒完沒了地爭論。

區分有多少,馬雲的說法。春分之後白天變長,秋分之後白天變短。

以平旦(早晨)作為計算的起始點,張云的說法。這是陰陽交替的時間。

水漏刻度下到一百刻,甲乙的說法。水漏上有「漏」字,沒有「下」字。

病在於三陽經脈時,就停止治療,如果病在陰經脈時,才去針刺。甲乙的說法是:病在陽經時,一定要先觀察它的氣是加在陽經上時才去針刺。病在陰經時,一定要先觀察它的氣是加在陰經上時才去針刺。

水漏刻度下到一刻時,就停止治療,如果病在陰經時,張云的說法。這是以早晨為起始點。太陽、少陽、陽明經,都包含手足兩經。而陰經則只談足少陰經。這是衛氣在陽經運行一周的情況。

水漏刻度下到五刻時,就停止治療。水漏刻度下到八刻時,張云的說法。這是衛氣在陽經運行兩周的情況。

水漏刻度下到九刻時,就停止治療。水漏刻度下到十二刻時,張云的說法。這是衛氣在陽經運行三周的情況。

水漏刻度下到十三刻時,就停止治療。水漏刻度下到十六刻時,張云的說法。這是衛氣在陽經運行四周的情況。

水漏刻度下到十七刻時,就停止治療。水漏刻度下到二十刻時,張云的說法。這是衛氣在陽經運行五周的情況。

水漏刻度下到二十一刻時,就停止治療。水漏刻度下到二十四刻時,張云的說法。這是衛氣在陽經運行六周的情況。

水漏刻度下到二十五刻時,就停止治療。這是半天的度數,甲乙的說法是這是少半天的度數。張云的說法是水漏下到二十五刻,計算之前的數字,一共運行了六周在身體,又加上手足太陽經,這是一天運行了七個星宿,所以是半天的度數。按之前數到二十五刻,得到一天運行周期的四分之一,而衛氣的運行,只走了六周多一點。那麼總計一天運行的周數,只有二十五周在身體,這和五十周的說法不符合。意思是,水漏下一刻,人氣在太陽經運行的有兩周,或者把一刻當作半刻,就正好符合總數了。這裡可能還有別的解釋,希望後來的君子再加以改正。

從房宿到畢宿,日行半個度數,各種版本都寫成十四個星宿。這是對的,應該要修改。甲乙版本寫成從房宿到畢宿是十四個度數,水漏下到五十刻,是半天的度數。從昴宿到心宿也是十四個度數,水漏下到五十刻,是一整天的度數。張云的說法是,從房宿到畢宿十四個星宿是屬於陽,主管白天的度數,水漏應當下到五十刻。從昴宿到心宿十四個星宿屬於陰,主管夜晚的度數,水漏也應當下到五十刻。白天和夜晚一共一百刻,太陽每天運行少於一度。所以這白天的五十刻,太陽在天上運行半個度數。

太陽運行回到一個星宿,就停止,漏刻度是七分的四,甲乙版本「回」寫成「日」,「七」寫成「十」。註解說素問寫成七。張云的說法是太陽的度數運行回到一個星宿時,漏水就應當下三刻又七分的四。如果用二十八去平均分一百刻的數字,那麼每個星宿就應當得到三刻,加上十分刻的五分七釐一毫四絲有多,也正好和七分的四,絲毫沒有誤差。這一節是簡略地說二十八個星宿的總數,所以不論星宿的度數有多少。

大意說,天與地有共同的規律,甲乙版本沒有「說」字,也的下面有「則知」二字,「行三陽」的「行」字寫成「在」,沒有下面的「行」字,天與地寫成「與天地」。馬云的說法是,「之」字是多餘的。大意說,太陽加在星宿之上。張云的說法是,把太陽運行的度數,加在星宿的度數上,那麼天體的運行和人的氣血都可以知道了。這是總結上面所說的,人和天地有共同的規律。

紛紛擾擾,史云,按照太素的音義,「𤽉」讀音為普巴切。字彙說,「𤽉」讀音為葩。引用本經馬云的說法:紛紛然,𤽉𤽉然,氣雖然看起來混亂,卻有規律。張云的說法是,在紛紜雜亂之中,條理卻不亂,所以終而復始,白天黑夜循環,沒有窮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