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五色篇第四十九

小子,張云。諸臣之中。惟雷公獨少。故自稱小子。

庭者顏也(止)壽必中百歲,張云。顏為額角。即天庭也。蕃蔽者。屏蔽四旁。即藩籬之義。十步之外而骨骼明顯。其方大豐隆可知。故能壽終百歲。蓋五色之決。不獨於明堂也。馬雲。此節大義。與前五閱五使篇第二節相同。

明堂骨高(止)惡得無辨乎,張云。肺心肝脾之候。皆在鼻中。六腑之候。皆在四旁。故一曰次於中央。一曰挾其兩側。下極居兩目之中。心之部也。心為君主故曰王宮。惟五臟和平。而安於胸中。則其正色自致。病色不見。明堂必然清潤。此五官之所以有辨也。

白話文:

我是張雲。眾臣之中,只有雷公年紀最小,所以自稱小子。

庭指的是額頭,也就是天庭。如果天庭豐滿,並且四周有骨骼隆起,就像屏障一樣保護著,而且在十步之外就能清楚看到骨骼的形狀,又方正而隆起,那麼這個人就能長壽,活到一百歲。這是因為五色的氣色,不僅僅在明堂可以觀察,其他地方也都可以觀察。馬雲說,這段話的意思,和前面五閱五使篇第二節是一樣的。

明堂骨骼高聳,怎麼能沒有辨別能力呢?張雲說,肺、心、肝、脾的狀況,都可以在鼻子中看出來;六腑的狀況,都可以在鼻子兩側看出來。所以鼻子中央稱為明堂,鼻子兩側稱為旁,而明堂下方則位於兩眼之間,代表著心臟。心臟是人體的君主,所以稱為王宮。只有五臟平和,安住在胸腔之中,才能保持正常的氣色,不會出現病態。明堂自然就會清潤,這就是五官有辨別能力的原因。

其不辨者,張云。不辨者。色失常度。而變易難辨也。

各出其邪部(止)不死矣,諸本邪、作色。當改。張云。五色之見。各有其部。惟其部骨弱陷之處。然後易於受邪。而不免於病矣。若其色部雖有變見。但得彼此生王。互相乘襲。而無克賊之見者。雖病甚不死。志云。乘襲者。子襲母氣也。如心部見黃。肝部見赤。肺部見黑。腎部見青。此子之氣色。乘襲於母部。雖病甚不死。蓋從子以泄其母病也。

官五色奈何,甲乙作五官具五色何也。是。

外內皆在焉(止)其病益甚在外,張云。益甚言進。方衰言退也。外內皆在。表裡俱當察也。脈口者。太陰臟脈也。故曰在中而主五臟。人迎者。陽明腑脈也。故曰在外而主六腑。脈口滑小緊沉者。陰分之邪盛也。人迎太緊以浮者。陽分之邪盛也。故病皆益甚。

白話文:

如果無法辨別病情,張仲景說,無法辨別的原因是患者的顏色失常,變化難以捉摸。

五臟各有其所屬的部位,當這些部位的骨骼虛弱凹陷時,就容易受到邪氣侵襲,進而生病。即使五臟的顏色出現變化,但只要彼此相生相剋,互相乘襲,沒有克制邪氣的現象,即使病情嚴重也不會致命。志書記載,乘襲指的是子氣襲擊母氣,比如心臟部位出現黃色,肝臟部位出現紅色,肺臟部位出現黑色,腎臟部位出現青色,這些都是子氣乘襲母氣的表現,即使病情嚴重也不會致命,因為子氣會從母氣中泄出病氣。

關於五臟的顏色,甲乙二經記載五官都具有五色,這是正確的。

外內皆在,是指内外都要觀察,表裡都要察看。脈口是太陰臟脈,因此位於內部,主五臟。人迎是陽明腑脈,因此位於外部,主六腑。脈口滑小緊沉,說明陰分邪氣盛,人迎太緊而浮,說明陽分邪氣盛。因此,病情都會更加嚴重。

其脈口浮滑者(止)日進在外,張云。脈口為陰。浮滑者。以陽加陰。故病日進。人迎為陽。沉滑者。陽邪漸退。故病日損。損、減也。脈口人迎。經分表裡。故其沉滑浮滑而病日進者。有在內在外之辨也。

脈之浮沉(止)其病易已,張云。人迎寸口之脈。其浮沉大小相等者。非偏於陰則偏於陽。故病難已。按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則義有可知矣。病在臟者在六陰也。陰本當沉。而大為有神。有神者陰氣充也。故易已。若沉而細小。則真陰衰而為逆矣。病在腑者在六陽也。陽病得陽脈者為順。故浮而大者病易已。若或浮小。亦逆候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在手腕處感覺浮滑,表示病情正在加重,因為浮滑的脈象代表陽氣侵襲陰氣。相反,如果脈搏在頸部感覺沉滑,則表示陽氣正在退去,病情正在減輕。這是因為手腕和頸部的脈象分別代表身體的表層和內臟,沉滑和浮滑的脈象反映了病情在內外之間的變化。

至於脈搏的浮沉程度,它也反映了病情發展的趨勢。如果手腕和頸部的脈象浮沉大小相等,表示病情並不偏向陰陽,因此難以痊癒。如果春季和夏季頸部脈象略微大,而秋季和冬季手腕脈象略微大,這表示身體處於平衡狀態,屬於健康人。如果病症位於臟腑,也就是六陰,由於陰氣本來就應該沉潛,而脈象卻比較大,表示陰氣充足,病情容易痊癒。相反,如果脈象沉而細小,則表示陰氣衰弱,病情發展逆轉。如果病症位於腑,也就是六陽,陽氣本應該浮現,而脈象也浮大,表示病情發展順利,容易痊癒。但如果脈象浮而小,同樣也是逆轉的徵兆。

人迎盛堅者(止)傷於食,甲乙二堅字並作緊。張云。人迎主表。脈盛而堅者。寒傷三陽也。是為外感。氣口主裡。脈盛而堅者。食傷三陰也。是為內傷。此古有之法也。今則止用寸口診法。不為不妙。然本無以左右分內外之說。自王叔和以來。謬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其失表裡之義久矣。

其色粗(止)病方已,甲乙以明下有者為間三字。沉夭作沉堊。李云。粗者。明爽之義。沉夭者。晦滯之義。言色貴明爽。若晦滯者。為病甚也。色上行者濁氣方升。故病甚。下行者濁氣色退。故病已。簡案、甲乙。粗以明者為間。義自明。

五色有臟部(止)反者益甚,志云。臟部、臟腑之分部也。五臟次於中央為內部。六腑挾其兩側為外部。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外因之病從外走內也。其色從內走外者。內因之病從內走外也。蓋腑為陽而主外。臟為陰而主內也。故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也。

白話文:

人迎脈搏有力而緊緊的,表示傷食,而氣口脈搏有力而緊緊的,表示寒傷。這是古時候的診病方法,現在只用寸口診法,雖然方便,但古法其實沒有左右分內外的說法。從王叔和開始,誤將左手脈搏稱為人迎,右手脈搏稱為氣口,失去了表裡之分,實在可惜。

脈色粗糙,說明病情正處於發病初期,而脈色沉暗,則說明病情已經很嚴重了。脈色明亮清晰說明病氣正在上升,病情嚴重;而脈色晦暗沉滯說明病氣正在下降,病情正在減輕。

五臟六腑的脈色變化,反映了病因和病情的發展方向。脈色從外部走向內部,說明外因引起的疾病從外向內發展;而脈色從內部走向外部,說明內因引起的疾病從內向外發展。由於六腑屬陽,主外,五臟屬陰,主內,因此,內因引起的疾病要先治陰後治陽,而外因引起的疾病要先治外後治內,反其道而行之,則病情會更加嚴重。

其脈滑大(止)可變而已,馬雲。既觀其色。又觀其脈。方為詳審。其脈滑而帶大、帶代、帶長者。皆陽脈也。乃為病從外來。其外證目有所妄見。志有所妄惡。乃陽氣之並於外也。即當先治其陽。後治其陰。使之變焉。而病已矣。即此而推。則其脈澀而帶小、帶代、帶短者。皆陰脈也。乃為病從內來。其內證而目有所見。志有所獨處。乃陰氣之並於內也。即當先治其陰。後治其陽。使之變焉。而病亦已矣。

常候闕中(止)言其病,甲乙作當候眉間。張云。闕中、眉間也。風病在陽。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澤。痹病在陰。肉骨受之。故色沖而濁。沖、深也。至如厥逆。病起四肢。則病在下。而色亦見於地。地者面之下部也。此其常候。故可因其色以言其病。李云。地者相家所謂地閣。即巨分、巨屈之處也。

白話文:

脈搏滑大,但會變化,這是馬雲的觀點。觀察病人的面色和脈搏,才能真正了解病情。脈搏滑大、帶有代脈和長脈,都是陽脈,代表疾病從外而來,病人可能出現幻覺、妄想等症狀,這是陽氣外溢的表現。應先治療陽氣,再治療陰氣,讓病情轉變,疾病就能痊癒。反之,脈搏澀小、帶有代脈和短脈,都是陰脈,代表疾病從內而來,病人可能出現內傷、孤僻等症狀,這是陰氣內聚的表現。應先治療陰氣,再治療陽氣,讓病情轉變,疾病也能痊癒。

經常觀察額頭中間的部位,可以判斷病情。甲乙認為應該觀察眉間,張則認為是額頭中間。風病屬於陽病,侵犯皮毛,所以面色會顯得薄弱而有光澤。痹病屬於陰病,侵犯肉骨,所以面色會顯得深沉而濁暗。如果出現厥逆,疾病從四肢開始,則病在下,面色也會反映在面部的下部。這些都是常見的徵兆,所以可以根據面色來推斷病情。李認為面部的下部就是相家所說的「地閣」,也就是巨分、巨屈的位置。

大氣入於臟(止)察色以言其時,張云。大氣大邪之氣也。大邪之入者。未有不由元氣大虛。而後邪得襲之。故致卒死。如拇指者。成塊成條。聚而不散也。此為最凶之色。赤者固不佳。而黑者為尤甚。皆卒死之色也。察色以言時。謂五色有衰王。部位有克賊。色藏部位。辨察明而時可知也。李云。大氣者。大邪之氣也。如水色見於火部。火色見於金部之類。此元氣大虛。賊邪已至。雖不病。必卒然而死矣。形如拇指。最凶之色。赤者出於顴。顴者應在肩。亦為肺部。火色剋金。病雖愈。必卒死。天庭處於最高。黑者干之。是腎絕矣。雖不病。必卒死也。樓氏云。赤色出兩顴。即脈訣所謂暴病如妝。不久居者是也。馬雲。拇指、足大趾也。簡案、說文。拇、將指也。易咸卦疏。足大趾也。

白話文:

觀察臉色就能判斷病情,張云說:大氣是大邪之氣,大邪入侵人體,一定是因为元气虚弱,才会被邪气侵袭,最终导致猝死。例如,皮肤出现像拇指大小的块状或条状,聚集在一起无法散去,这是最凶險的顏色,红色虽然不好,黑色更甚,都是猝死的前兆。觀察臉色判斷病情,指的是五色有衰敗與主宰,身体部位也有克制和賊邪,颜色与部位相对应,仔细觀察就能了解病情。李云说:大氣是大邪之氣,就像水色的病症出现在火部,火色的病症出现在金部一樣,这意味着元氣虛弱,邪氣已入侵,即使不生病也会突然猝死。像拇指那样的顏色是最凶险的,紅色出现在颧骨,颧骨对应肩膀,也属于肺部,火克金,即使病好了也会猝死。天庭位于最高处,黑色入侵天庭,说明肾脏衰竭,即使不生病也会猝死。樓氏说:红色出现在两颧,就像脉诀所说的“暴病如妆”,活不久了。馬雲說:拇指是指腳的大拇指。简案、说文解字中都解释“拇”是指手指。易经咸卦疏中解釋“拇”是指腳的大拇指。

庭者首面也,甲乙。庭、作顏。張云。庭者顏也。相家謂之天庭。天庭最高。色見於此者。上應首面之疾。

闕上者咽喉也,甲乙。闕上、作眉間以上。張云。闕在眉心。闕上者。眉心之上也。其位亦高。故應咽喉之疾。

闕中者肺也,甲乙。闕中、作眉間以中。張云。闕中、眉心也。中部之最高者。故應肺。蔣示吉云。即中正。

下極者心也,張云。下極者。兩目之間。相家謂之山根。心居肺之下。故下極應心。蔣示吉云。即印堂。

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馬雲。肝之左即為膽。則在鼻挾顴之間矣。張云。下極之下為鼻柱。相家謂之年壽。肝在心之下。故直下應肝。膽附於肝之短葉。故肝左應膽。而在年壽之左右也。蔣示吉云。膽在肝之短葉間。屬木。位東。南面行令。膽位在左。故山根之左。膽之部分。

白話文:

臉部是人體的正面,它的顏色反映著頭面部的健康狀況。眉間以上的位置對應著咽喉,眉間的位置對應著肺,兩眼之間的位置對應著心臟,鼻子與顴骨之間的位置對應著肝臟,而肝臟的左側則對應著膽囊。

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馬雲。肝之下為脾。方者鼻隧也。面王者。鼻心之端也。鼻隧之上。即迎香之上。為胃。張云。年壽之下者。相家謂之準頭。是為面王。亦曰明堂。準頭屬土。居面之中央。故以應脾。準頭兩旁為方上。即迎香之上鼻隧是也。相家謂之蘭臺廷尉。脾與胃為表裡。脾居中而胃居外。故方上應胃。蔣示吉云。胃者脾之腑。為陽。陽居上。故脾之方上。胃之部分。方、始也。始上於脾。脾胃相為表裡。言其相去不遠也。簡案、據上文。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蔣說恐非也。

中央者大腸也(止)臍也,馬雲。胃之外為大腸。乃正顴之下。大腸之外為腎。則大腸為中央。而胃與腎所以挾大腸也。張云。中央者面之中央。謂迎香之外。顴骨之下。大腸之應也。挾大腸者。頰之上也。四臟皆一。惟腎有兩。四臟居腹。惟腎附脊。故四臟次言中央。而腎獨應於兩頰。腎與臍對。故當腎之下應臍。

白話文:

下嘴唇下方是脾的位置,鼻子两侧是胃的位置。肝脏下方是脾,鼻孔是胃,鼻尖是面王,鼻孔上方,也就是迎香穴上方,是胃。年寿之下,相学上称为准头,也就是面王,也叫明堂,准头属土,位于面部中央,所以对应脾。准头两侧是方上,也就是迎香穴上方鼻孔,相学上称为兰台廷尉。脾和胃是表里关系,脾居中而胃在外,所以方上对应胃。胃是脾的腑,属阳,阳在上,所以脾的方上是胃的部分。方,开始的意思,开始于脾之上,脾胃相互表里,说明它们相距不远。简案,根据以上论述,五脏位于中央,六腑位于两侧,蒋说的观点可能不正确。

肚脐是中央,也就是大肠的位置。胃的外侧是大肠,也就是颧骨下方。大肠的外侧是肾,所以大肠位于中央,而胃和肾夹着大肠。中央指的是面部的中央,也就是迎香穴外侧,颧骨下方,对应大肠。夹着大肠的是两颊,四脏皆一,只有肾有两只,四脏位于腹部,只有肾附着在脊椎上。所以四脏依次说中央,而肾则对应着两颊。肾与肚脐相对,所以肾下方对应着肚脐。

面王以上者(止)子處也,甲乙。子上有字字。下並同。似是。張云。面王、鼻準也。小腸為腑。應挾兩側。故面王之上。兩顴之內。小腸之應也。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為膀胱子處之應。子處、子宮也。凡人人中平淺而無髭者。多無子。是正子處之應。以上皆五臟六腑之應也。李云。婦人亦以人中深長者善產育。蔣示吉云。方書曰。準頭黃者小便難。師傅篇曰。鼻孔在外。膀胱漏泄。下文曰。男子色見於面王。為少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若女子當為膀胱子處之病。

顴者肩也(止)膺乳也,張云。此下復言肢節之應也。顴為骨之本。而居中部之上。故以應肩。臂接乎肩。故顴後以應臂。手接乎臂。故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闕下兩旁也。胸兩旁高處為膺。膺乳者。應胸前也。蔣示吉云。目內眥、目之近山根處。即精明穴。足太陽經所起。朱晦庵中庸注曰。膺、胸也。胸乳間部分。候於目內眥。

白話文:

面相上,鼻子尖端以上的部分對應著子宮,也就是女性生殖系統。鼻子尖端以下的部分則是人中,對應著膀胱。人中平淺且沒有鬍鬚的人,往往不孕,這也是子宮的反應。女性人中深長的人則容易生育。鼻頭發黃的人容易小便困難,鼻孔外露的人則容易膀胱漏泄。男性面相中,鼻子尖端對應著下腹部,鼻子兩側對應著卵巢,鼻子下方則對應著生殖器官。女性則鼻子尖端對應著膀胱和子宮。

顴骨對應著肩膀和胸部。顴骨是骨骼的根本,位於身體的中部上方,因此對應著肩膀。手臂連接著肩膀,所以顴骨後方對應著手臂。手連接著手臂,因此手臂下方對應著手。眼睛內側靠近山根的地方對應著胸部兩側,胸部兩側高聳的地方對應著乳房。

挾繩(止)膝臏也,張云。頰之外曰繩。身之後為背。故背應於挾繩之上。牙車、牙床也。牙車以下主下郭。故以應股。中央、兩牙車之中央也。脛接於膝。足接於脛。以次而下也。巨分者。口旁大紋處也。股里者。股之內側也。巨屈、頰下曲骨也。膝臏、膝蓋骨也。此蓋統指膝部而言。蔣示吉云。繩耳邊也。耳邊如繩突起。故曰繩。馬氏曰。頰外為繩。義未當也。凡部分明堂為內。耳旁為外。臟腑為內。膺乳次之。臂背為外。挾、近也。故近耳邊直上之部分。所以候背之病。牙車即頰車穴。在耳前陷中。凡人身在上者肩背。在下者股膝。故背部之下頰車。頰車之下。所以候股。巨分者。巨之為言大也。上下齒床大分處。以候股里。齒床司開合。亦猶股里任屈伸也。上下唇大為屈轉。交接處是地倉穴。以候膝臏。唇為語言飲食之門戶。亦猶膝臏為屈伸奔走之關節。俱動而不休。故應候。

白話文:

「挾繩」指的是膝蓋,張仲景說,臉頰外側叫作「繩」,身體後方是背,因此背部應該對應於「挾繩」之上。牙車和牙床,牙車以下的部分主掌下顎,所以對應著大腿。中央指兩顆牙車的中心位置,小腿連接到膝蓋,腳連接到小腿,依次向下延伸。「巨分」指的是嘴巴旁邊的大紋路,「股里」指的是大腿內側,「巨屈」指的是臉頰下方彎曲的骨頭,膝臏指的是膝蓋骨,這些都統指膝蓋部位。蔣氏說,繩指的是耳朵邊緣,耳朵邊緣像繩子一樣凸起,所以叫「繩」。馬氏說,臉頰外側是繩,這個說法不太恰當。凡是身體部位,以明堂為內,耳朵旁邊為外,臟腑為內,胸部和乳房次之,手臂和背部為外。「挾」指的是靠近,所以靠近耳朵邊緣直上部位,可以觀察背部的病變。牙車就是頰車穴,位於耳朵前面凹陷處。人體上半身以肩背為主,下半身以大腿和膝蓋為主,所以背部下方是頰車,頰車下方則可以觀察大腿。巨分指的是上下齒床分開的位置,可以觀察大腿內側。齒床負責張合,就像大腿內側負責屈伸一樣。上下嘴唇大開合處是地倉穴,可以觀察膝蓋骨。嘴唇是說話和進食的門戶,就像膝蓋骨是屈伸行走關節一樣,都是不停地運動,所以可以觀察它們來了解身體狀況。

各有部分(止)謂之良工,甲乙澤夭作澤堊。下夭字並同。張云。部分既定。陰陽乃明。陽勝者陰必衰。當助其陰以和之。陰勝者陽必衰。當助其陽以和之。陰陽之用。無往不任。知其盛衰。萬舉萬當矣。陽從左。陰從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故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者。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故曰陰陽。陰陽既辦。又必能察其潤澤枯夭。以決善惡之幾。庶足謂之良工也。

沉濁為內(止)為皮不仁,甲乙浮澤作浮清。李云。色之浮濁晦滯者為里。色之浮澤光明者為表。凡五色之見於面者。可因是而測其病矣。痛甚即青黑之極也。寒甚白之極也。志云。風乃天之陽邪。故色見黃赤。痛為陰痹。故色見青黑。色白為寒。色黃而膏潤為癰膿。赤甚者為留血。痛在筋骨。故甚則為拘攣。寒傷皮膚。故甚為皮不仁。

白話文: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質特徵,能準確判斷並對症下藥的醫生,才是真正的良醫。比如,面部的氣色,可以反映出內在的健康狀況。面部光澤潤澤,代表身體健康;而面部乾燥黯淡,則可能預示著疾病。

面部顏色分為表裡,表層浮澤明亮的代表健康,深層沉濁晦暗的則可能預示著疾病。五種顏色都能反映病症:青黑色代表疼痛嚴重,白色代表寒氣入侵,黃色帶有光澤代表癰疽膿腫,紅色過於鮮豔代表瘀血,而疼痛集中在筋骨則可能導致肢體拘攣,寒氣侵襲皮膚則會導致麻木不仁。

察其散摶,以知遠近,馬雲。察其色之散而可以知病之近。若摶聚則久矣。摶、團同。

積神於心(止)乃知新故,馬雲。積神氣於己心。而病之為己往。為今病者。皆能知之。故相視氣色。不能至於精微者。不知病之為是為非。惟屬意專心。而無所搖奪。則凡病之為新為故者。洞然也。

色明不粗(止)聚未成也,李云。粗者顯也。言色之光明不顯。但見沉滯枯夭。病必甚也。若雖不明澤。而不至於沉夭者。病必不甚也。駒、馬之小者。未裝鞍轡。散而不聚也。譬色之散而無定者。病亦散而無堅積聚也。即有痛者。不過因無形之氣耳。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氣色散開或聚合,就能知道病情輕重。如果氣色散開,則病症較輕;如果氣色聚合,則病症已久。

專注精神於心,就能明辨新舊病症。將精神氣集中在自身,就能了解過去的病症,以及現在的病症。因此,觀察氣色,如果不能深入了解精微之处,就无法辨別病症的真偽。只有专注精神,心无旁骛,才能洞悉病症是新是旧。

氣色明亮而不粗糙,说明病症尚未形成。粗糙指的是明显,意思是氣色明亮而不明显,只能看到沉滞、枯萎、衰败之象,病症必定很严重。如果气色虽然不明亮光泽,但也不至于沉滞枯萎,则病症必定不严重。小马驹未装鞍轡,气散而不聚,就像气色散乱无定,病症也散乱无积聚,即使有疼痛,也仅仅是因为无形之气所致。

腎乘心(止)皆如是,張云。水邪剋火。腎乘心也。腎邪乘心。心先病於中而腎色則應於外。如以下極而見黑色者是也。不惟心腎。諸臟皆然。凡肝部見肺色。肺部見心色。腎部見脾色。脾部見肝色。及六腑之相剋者。其色皆如是也。

男子色在於面王(止)㿉陰之屬也,李云。面王下應有上字。面王上為小腸。下為膀胱子處。卵者睪丸也。圜直指人中。水溝、穴也。人中有邊。圜而直者。故人中色見。主陰莖作痛。在人中上半者曰高。為莖根痛。在人中下半者為莖頭痛。凡此皆狐疝㿉陰之屬也。㿉即㿗也。馬雲。圜、圓同。簡案、馬志。本首之解不明晰。李則本於張注。更加詳。故從之。

白話文:

腎臟會影響心臟,這就如同水剋火一樣。腎臟的病邪會影響心臟,心臟先在內部生病,然後腎臟的顏色會在外表顯現出來,例如極度虛弱的人,臉色就會呈現黑色。不僅心腎如此,其他臟腑也是一樣。例如肝臟會反映出肺臟的顏色,肺臟會反映出心臟的顏色,腎臟會反映出脾臟的顏色,脾臟會反映出肝臟的顏色,以及六腑之間相互克制的關係,它們的顏色也都是如此。

男人的顏色反映在面王部位,這是陰虛的徵兆。面王部位指的是人中,上面連接小腸,下面連接膀胱,卵指的是睪丸。人中呈圓形且筆直,所以人中的顏色變化可以反映出陰莖疼痛的問題。人中上半部的顏色變化,表示莖根疼痛,人中下半部的顏色變化,表示莖頭疼痛。這些都是陰虛的徵兆。馬志認為,人中呈圓形,應該寫成「圓」,而不是「圜」。李氏的解釋較為詳盡,是基於張氏的註解,因此我們採用李氏的解釋。

女子在於面王(止)不潔,甲乙子下有色字。馬雲。女子之色在面王。當為膀胱經及妊子處之有病。即胞絡宮也。其氣色散者。為痛而不至成聚。若氣色摶聚不散。則成聚而不止於痛。然其聚之在內者。或方或圓。或左或右。各如其外色之形耳。若其色隨而下行。至於尾骶。則其病之在下者。當有浸淫之物。(素問痿論謂之白淫)潤澤如膏之狀者在也。不然。則為暴食間。即出不潔之物耳。何也。其下行之勢。內外一致也。張云。或暴因飲食。即下見不潔。蓋兼前後而言也。骶、當胝。音底。尻臀之間也。李云。面王下宜有下字。面王上為人中。主膀胱子處。色散為痛。無形之氣滯也。色摶為聚。有形之血凝也。積之或方或圓。或左或右。各如其外見之形。若其色從下行而至尾骶。則為浸淫帶濁。有潤如膏之物。此症多因暴食不潔所致。不潔猶言不節。非汙穢之謂也。或多食冷物。或多食熱物。一切非宜之物皆是也。志云。其色潤如膏狀者。為暴食不潔之物。蓋腑為陽而主外。主納水穀。傳導糟粕。是以外受風寒。或內傷飲食。皆為病腑。而色見於腑部也。簡案、不潔未知孰是。李不節之解。似不穩當。

白話文:

女子面部的顏色變化,反映著膀胱經和子宮的健康狀況。如果顏色散漫,代表著疼痛但尚未形成積聚;若顏色集中而不散,則代表著疼痛已形成積聚。積聚的形狀,可能是方形、圓形,或偏向左側或右側,這與外部顏色表現出的形狀一致。如果顏色向下延伸至尾骶骨,則表示下腹部可能有浸淫物,呈現潤澤如膏狀,這在《素問痿論》中稱為「白淫」。否則,可能是暴飲暴食導致排出不潔之物。這是因為向下延伸的趨勢,內外表現一致。有人認為,可能是因飲食不節,而導致排出不潔之物,這涵蓋了前後兩種情況。尾骶骨是指臀部與腰部之間的部位。面部與膀胱經和子宮相連,顏色散漫代表氣滯,顏色集中代表血凝。積聚的形狀與外部顏色表現出的形狀一致。如果顏色向下延伸至尾骶骨,則代表著帶下病,呈現潤澤如膏狀,這種情況多半是由於暴飲暴食或飲食不潔所致。飲食不潔是指飲食不節,并非指食物不乾淨。例如,食用過多冷食或熱食,以及其他不適合的食物,都屬於飲食不潔。有人認為,顏色潤澤如膏狀,是由於暴飲暴食導致排出不潔之物。因為腑屬於陽,主外,負責吸收水谷,傳導糟粕,所以外受風寒或內傷飲食都會導致腑部生病,而這些病症會反映在面部顏色上。关于「不潔」的具体含义尚不明确,解释为饮食不节可能并不恰当。

左為左(止)所指者也,志云。色見於左。則為病在左。色見於右。則為病在右。其所見之色。或聚或散。皆斜而不端。其摶聚之面色。所謂如指者也。張云。凡色有斜而聚散不端者。病之所在也。故但察面色所指之處。而病可知矣。簡案、指、志為前節母指之義。非也。

皆端滿有別鄉(止)在面王為不日,別目、諸本作別鄉。當改。甲乙馬志。亦大、作赤大。甲乙。不日、作不月。馬雲。別者異也。別鄉者。即分部也。所謂色者。即青黑赤白黃之色。皆端正盈滿。各有分部。假如心色主赤。小腸亦赤。其色如榆莢之大。在面王之部。則是小腸有病。非止於一日也。張云。正色凡五。皆宜端滿。端、謂無斜。滿、謂充足。有別鄉。言方位時日。各有所主之正向也。別鄉赤者。又言正向之外。而有斜色之見也。赤如榆莢。見於面王。非其位也。不當見而見者。非其時也。是為不日。不日者。失其常度之謂。此單舉赤色為喻。而五色之繆見者。皆可類推矣。李云。端者正色也。滿者充潤也。別鄉猶言他鄉。即別部位也。如赤者心色。應見於兩目之間。是其本鄉。今見於面王。是別鄉矣。不日者。不日而愈也。火色見於土位。是其相生之鄉也。志云。大如榆莢者。血分之聚色。即如拇指之狀也。不日者。不終日而卒死也。此言五臟之病色。見於本部。五臟之死色。見於別鄉。如心受外淫之邪而卒死者。其色見於面王。心受內因之病而卒死者。其色出於顴。皆非心臟之本部。但在臟者其色端滿而不斜。在腑者。其色斜而不端。此臟腑死生之有別也。簡案、本節諸注。紛紜不一如此。今依甲乙不日作不月。連上文女子在於面王之章。俱為女子之義。則似義稍通。

白話文:

古人認為,面部顏色可以反映身體狀況。左邊的面色異常,表示左邊身體有病,右邊的面色異常,表示右邊身體有病。這些異常的面色,可能集中或散開,但總是不規則。顏色集中成團的,就像拇指一樣。如果面色呈現不規則的集中或散開狀態,就代表身體有病。因此,只要觀察面色的異常部位,就可以知道病症所在。

面部顏色應該呈現端正飽滿,而且各部位都有特定的顏色。例如,心臟的顏色主紅色,小腸也是紅色,如果小腸有病,就會在面部王字部位呈現榆莢般大小的紅色,並且持續很久。

正常的面色應該呈現端正飽滿,端正代表沒有傾斜,飽滿代表充足。面部的不同部位,在不同的時間,都有特定的顏色。如果面部出現了與部位或時間不符的顏色,就代表身體有問題。例如,小腸的紅色出現於面部王字部位,就不是它應該出現的位置,也代表病症並非短暫的。

端正代表顏色正常,飽滿代表顏色充足。別鄉指的是其他部位,例如心臟的紅色應該出現在兩眼之間,如果出現在面部王字部位,就是別鄉。不日指的是病症不會持續很久,例如火色出現在土位,就是相生之鄉。

顏色像榆莢般大小,是指血液聚集的顏色,就像拇指一樣。不日指的是病症會很快導致死亡。

五臟的病色會出現在它們的正常位置,五臟的死色會出現在其他部位。例如,如果心臟受到外邪而突然死亡,就會在面部王字部位出現顏色,如果心臟受到內因而突然死亡,就會在顴骨部位出現顏色。這些部位都不是心臟的正常位置。

五臟的顏色端正飽滿,沒有傾斜,五臟的顏色則會傾斜而不端正,這是臟腑生死狀態的不同表現。

其色上銳(止)在左右如法,張云。凡邪隨色見。各有所向。而尖銳之處。即其乘虛所進之方。故上銳者。以首面正氣之空虛。而邪則乘之上向也。下銳亦然。其在左在右。皆同此法。李同。

以五色命臟(止)腎合骨也,甲乙作肝合筋。青當筋。心合脈。赤當脈。脾合肉。黃當肉。肺合皮。白當皮。腎合骨。墨當骨。張云。此總結上文而言五色五臟之配合。如青屬肝。肝合筋。凡色青筋病者。即為肝邪。而察其所見之部。以參酌其病情。諸臟之吉凶。可仿如而類推矣。

白話文:

觀其病症顏色,若顏色尖銳,則病邪乘虛而入,由上而下,若顏色在左右兩側,亦同此理。 顏色反映臟腑狀況,青色屬肝,肝主筋,若見青色筋病,則為肝邪。同理,赤色屬心,心主脈,黃色屬脾,脾主肉,白色屬肺,肺主皮,黑色屬腎,腎主骨。通過觀察顏色,可以推測臟腑病變,進而了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