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14)
卷三 (14)
1. 五十營篇第十五
二千七百息(止)五宿二十分,甲乙二十五分作二十分有奇。馬雲。日行五宿二十一分六釐。正文缺一分六釐。自此以下。當云五千四百息。氣行二十周於身。下水四十刻。日行十一宿七分二釐。又當云八千一百息。氣行三十周於身。下水六十刻、日行十六宿二十八分八釐。又當云一萬八百息。氣行四十周於身。下水八十刻。日行二十二宿一十四分四釐。
皆盡脈終矣,甲乙注王砯曰。此略而言之也。細言之。則常以一千周加一分。又十分分之六。乃奇分盡也。
並行一數也,張云。此釋上文交通二字之義。並行一數。謂並二十八脈通行一周之數也。
凡行八百一十丈也,甲乙。凡上有氣字。也下有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謂之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也。三十三字。注云。此段舊在經脈根結之末。今移在此。
白話文:
五十營篇第十五
人體呼吸二千七百次時,經氣運行十周,耗時二十刻(即五宿二十分)。甲乙本記載為二十五分,但實際應為二十分有餘。馬蒔註解提到,此時太陽運行五宿二十一分六釐,但正文缺少「一分六釐」的記載。
後續應補充說明:
- 呼吸五千四百次時,經氣運行二十周,耗時四十刻,太陽運行十一宿七分二釐。
- 呼吸八千一百次時,經氣運行三十周,耗時六十刻,太陽運行十六宿二十八分八釐。
- 呼吸一萬零八百次時,經氣運行四十周,耗時八十刻,太陽運行二十二宿十四分四釐。
此時經脈運行完全結束。甲乙本註解引用王砯的說法,指出此處是簡略描述,若詳細計算,應以一千周為基準,再增加一分六釐,才能完整涵蓋奇數部分。
「並行一數」是指二十八脈共同運行一周的總數,解釋了前文「交通」的意義。
經氣總共運行八百一十丈。甲乙本在「凡」字前有「氣」字,並在句末補充:「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謂之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也。」共三十三字。註解說明此段原在《經脈根結》篇末,現移至本篇。
2. 營氣篇第十六
諸本無篇字。
營氣之道,內谷為寶,馬雲。此言營氣之運行。一如宗氣之所行也。(宗氣所行之次盡見於經脈篇此篇論營氣所行與宗氣無異辭雖不同而其次同也)宗氣者。大氣也。大氣積於胸中。出喉嚨。司呼吸。以行經隧。始於手太陰肺經。絡於肝經。積至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如前篇五十營之所論者是也。營氣者。陰氣也。由中焦之氣。陽中有陰者。隨中焦之氣以降於下焦。而生此陰氣。故謂之清者為營。又謂之營氣出於中焦者是也。然此營氣者。必成於水穀所化精微之氣。故曰營氣之道。穀氣為寶。非穀氣不能生此營氣。非營氣不能生血也。道者脈氣所由行之經隧也。張云。內、納同。谷不入則營氣衰。故云內谷為寶。
精專者,志云。精專者。中焦之汁。即化而為赤。布散之血。流溢於下焦。水火交濟而化赤者也。
故氣從太陰出,甲乙。出下有循臂內上廉五字。張云。此下言營氣運行之次。即前十二經脈之序也。
至跗上注大指間,馬上字接下句。恐非。
抵髀,甲乙。髀、作脾。馬雲。即陰陵泉、血海、箕門等穴。俱在髀之內廉。屬脾經穴。簡案、據下文注。腎、從腎注。心外之例。甲乙似是。
出䪼內,甲乙注。一作項內。馬以內字接下句。恐非。馬雲。目下為䪼顴髎等處。
從肝上注肺,甲乙。肺、作膈。
入頏顙之竅,志云。頏顙鼻之內竅。憂恚章曰。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氣失也。
究於畜門,張云。究、深也。畜門、即喉屋上通鼻之竅門也。如評熱病論。啟玄子有云。氣衝突於畜門。而出於鼻。即此謂也。畜、臭同。許救切。志云。畜門鼻之外竅。究、終也。簡案、張所謂畜門。即頏顙耳。蓋頏顙者。喉屋上通於鼻之竅門。畜門者。鼻孔中通於腦之門戶。畜、嗅同。以鼻吸氣也。亦作齅、嗅。並許救切。
上循腹裡入缺盆,簡案、據上文之例。此下當有是任脈也四字。然骨空論。任督互稱。以其為一源也。故不別著任脈耶。
逆順之常也,志云。逆順者。謂經脈內外之血氣。交相逆順而行也。馬雲。或逆數。或順數。皆合常脈。其運行之次。無相失也。張云。前經脈篇。未及任督。而此始全備。是十四經營氣之序。樓氏全錄此篇。末引東垣云。十二經一脈也。略為十二分而已。
白話文:
營氣篇第十六
營氣的運行規律,以攝取食物精華為關鍵。營氣的運行方式與宗氣相似。宗氣是積聚於胸中的大氣,通過喉嚨調節呼吸,推動經脈運行,始於手太陰肺經,終於足厥陰肝經,累積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脈氣循環八百一十丈,如同前篇「五十營」所述。營氣屬陰,由中焦的陽中之陰氣下降至下焦生成,因此稱為「清者為營」,也說「營氣出於中焦」。營氣的形成依賴水穀精微之氣,故說「穀氣為寶」,沒有穀氣就無法生成營氣,而沒有營氣也無法化生血液。「道」指的是脈氣運行的經絡通路。
「精專者」指的是中焦的津液,化為赤色血液後,流布全身,並通過下焦的水火交濟作用轉化為血液。
營氣從手太陰肺經出發,沿手臂內側上行,至足背後注入足大趾間,再抵達大腿內側(陰陵泉、血海、箕門等脾經穴位)。接著從肝經上行至肺(或膈),進入鼻內竅「頏顙」,最終到達「畜門」(即鼻孔通喉的門戶)。
隨後,營氣向上沿腹部內側進入缺盆,再下行至任脈。此過程顯示經脈血氣的逆順運行皆符合規律。前篇《經脈》未提及任督二脈,此篇則完整說明十四經的營氣運行次序。正如李東垣所言,十二經實為一脈,僅分為十二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