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26)
卷三 (26)
1. 寒熱病篇第二十一
足陽明(止)益不足,諸本不足下有反者益其四字。甲乙。其、作甚。張云。其、當作甚。馬志以其字接下節。非也。張云。足陽明之脈。有挾鼻入於面者。道出於足少陽之懸顱。其下行者屬於口。其上行者對口入系目本。或目或口。凡有過者。皆可取之。然必察其有餘不足。以施補瀉。若反用之。病必益甚。簡案、志云。足陽明當作手太陽。非也。對口蓋指玉枕下邊而言。腦疸有對口發之稱。可以見耳。
足太陽(止)盛則瞑目,馬雲。此言頭目痛者。當取玉枕。而又言睛明為陰陽二蹺之所交。乃寤寐之所以分病也。足太陽膀胱經。有通項入於腦者。名曰玉枕。(開督脈一寸半腦戶枕骨上入髮際二寸)此正屬於目之根。兩眼中之系。皆繫於此。故名之曰眼系。凡苦頭痛。或苦目痛者。皆取之。其脈在項中兩筋間。入於腦與陰蹺、陽蹺相別。實各陰陽諸經交會之所也。又陽蹺之脈入於陰。陰蹺之脈出於陽。交於目銳眥之睛明穴。陽蹺之氣盛。則目瞋而不得閉。陰蹺之氣盛。則目瞑而不得開也。張云。按脈度篇。言蹺脈屬目內眥。合於太陽。下文熱病篇曰。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蹺。然則此云銳眥者。當作內眥也。志云。目之尖角曰銳。故外內皆名銳眥。簡案、志注誤。癲狂篇云。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目。張注。本於樓氏綱目。今從之。
熱厥(止)皆留之,張云。熱厥者。陽邪有餘。陰氣不足也。故當取足太陰而補之。足少陽而瀉之。寒厥者。陰邪有餘。陽氣不足也。故當取足陽明而補之。足少陰而瀉之。補者補脾胃二經以實四肢。瀉者瀉水火二經以泄邪氣。然必皆久留其針。則瀉者可去。補者乃至矣。此當與終始篇義。相參為用。簡案、馬雲。少陽當作少陰。少陰當作少陽。未為得矣。
舌縱涎下,張云。此下三節。皆兼寒熱二厥而言也。舌縱不收。及涎下煩悶者。腎陰不足。不能收攝也。故當取足少陰經而補之。
振寒洒洒止取手太陰,張云。鼓頷、振寒鼓腮也。凡此諸證。皆陽氣不足之候。故當取手太陰肺經而補之。
刺虛者(止)刺其來也,張云。刺其去。追而濟之也。刺其來。迎而奪之也。衛氣行篇。亦有此二句。
春取絡脈(止)治骨髓,張云。春夏之取。與前四時氣篇水熱穴論皆同。秋取氣口者。手太陰肺脈應秋金也。冬取經俞者。經穴通臟氣。藏主冬也。絡脈浮淺。故治皮膚。分腠有理。故治肌肉。氣口者脈之大會。故治筋脈。經輸連臟。故治骨髓。按、此言經輸者。總言經穴也。非諸經之經穴俞穴。蓋水熱穴論以五輸言。故云秋取經俞。冬取井滎。此以內外言。故云絡脈治皮膚。經輸治骨髓也。當解其意。齊、劑同。藥曰藥劑。針曰砭劑也。
白話文:
《寒熱病篇第二十一》:
足陽明胃經的脈絡,有從鼻子兩側延伸到面部的部分,其路徑經過足少陽膽經的懸顱穴。向下行的脈絡連接口腔,向上行的脈絡對準口部並進入眼睛的根部。無論是眼睛或口腔的問題,都可以針灸治療,但必須先診斷是氣血過盛或不足,再決定用補法或瀉法。如果方法用反,病情會加重。
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有通過頸部進入腦部的部分,稱為玉枕穴(位於督脈旁一寸半,枕骨上緣髮際內二寸處)。這是眼睛的根部,兩眼的經絡都連接到此處,稱為「眼系」。頭痛或眼睛疼痛時,都可針灸此處。其脈絡位於頸部兩條筋之間,進入腦部後與陰蹺脈、陽蹺脈分開,實際上是陰陽經脈交會之處。陽蹺脈的氣血過盛,會使人睜眼無法閉合;陰蹺脈的氣血過盛,則會使人閉眼無法睜開。
熱厥病是因陽邪過盛、陰氣不足所致,治療時應針灸足太陰脾經用補法,足少陽膽經用瀉法。寒厥病則是陰邪過盛、陽氣不足,應針灸足陽明胃經用補法,足少陰腎經用瀉法。補法是強化脾胃功能以充實四肢,瀉法是疏通水火經絡以排除病邪。針灸時需久留針,才能達到效果。
舌頭鬆弛、流口水、心煩悶,是腎陰不足無法收攝的表現,應針灸足少陰腎經用補法。發抖、怕冷、腮幫子顫動,是陽氣不足的症狀,應針灸手太陰肺經用補法。
針灸虛症時,要順著經脈氣血流動的方向進針(追隨其去);針灸實症時,要逆著經脈氣血流動的方向進針(迎其來)。
春季針灸絡脈(淺層),夏季針灸肌肉間的穴位,秋季針灸氣口(手腕脈搏處),冬季針灸經穴(深層)。絡脈浮淺,可治皮膚病;肌肉穴位可治肌肉問題;氣口是脈搏匯聚處,可治筋脈問題;經穴連接內臟,可治骨髓問題。這裡的「經輸」泛指所有經穴,非特定穴位。針灸的劑量如同用藥,需適當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