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三 (3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4)

1. 熱病篇第二十三

熱病不知所痛(止)死不可治,甲乙。痛、作病。張云。凡熱病有痛而不得其所。耳聾寂無所聞。體重不能收持。口液乾涸。值陽勝之時則熱甚。陰勝之時頗有寒者。此以邪居陰分。熱深在髓。乃死證之。簡案、陰陽、馬以為陰經陽經。志以為內外。並非。

顳顬目𤬓脈痛(止)寒熱痔,甲乙無𤬓。字。痛、作緊痔。下注云。一作痛。脈經作病。張云。顳顬即足少陽腦空穴。一曰鬢骨也。(案見廣韻又集韻耳前動也)目𤬓脈痛。目脈抽掣而痛也。衄、鼻血也。厥、熱病。熱逆於上也。取以第三針鍉針也。視有餘不足。察所病之經脈虛實而為補瀉也。寒熱痔三字。於上下文義不相續。似為衍文。

熱病體重(止)得氣也,甲乙。胳、作絡。馬雲。胳、音各。釋文云。腋下也。胃之經脈。與腋下無著。疑當作絡。張云。脾主肌肉四肢。邪在脾故體重。大腸小腸皆屬於胃。邪在胃則腸中熱。故當用第四針曰鋒針者。取脾胃二經之腧。曰太白、曰陷谷也。及下諸指間者。謂在足諸腧也。下文曰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者。其義即此。索氣於胃胳得氣者。陽明之絡曰豐隆。別走太陰。故取此可以得脾氣。胳、當作絡。

熱病挾臍急(止)針嗌裡,張云。挾臍急痛。足少陰腎經取行也。胸脅滿。足太陰脾經取行也。故在少陰則取湧泉。在太陰則取陰陵泉。用第四針曰鋒針者刺之。針嗌裡者。以少陰太陰之脈。俱上絡咽嗌。即下文所謂廉泉也。

熱病而汗且出(止)以止之,張云。熱病陽氣外達。脈躁盛者。汗且出也。陽證得陽脈者。脈之順也。皆為可汗。當取手太陰之魚際、太淵。足太陰之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可去。補之則汗可出也。若汗出太甚。則當取內踝上橫脈。即脾經之三陰交也。瀉之則汗自止矣。上三節所言胃胳、湧泉、陰陵泉、魚際、太淵、大都、內踝、上橫脈。凡十四穴。皆不在下文五十九穴之數內者。故特表見於此也。

熱病已得汗(止)脈靜者生,張云。熱病已得汗。則邪當退。脈當靜矣。如汗後脈尚躁盛者。孤陽不斂也。此以陰脈之虛極。有陽無陰耳。乃為逆證。若汗後即脈靜者。邪去正復也。乃為順證。得逆者死。得順者生。

熱病者脈尚盛躁(止)靜者生,甲乙、外臺引九卷。尚、作常。靜上有而脈二字。張云。熱病脈尚躁盛者。必當邪解汗出也。若脈雖盛而汗不得出。以陽脈之亢極。而陰虛不能外達也。故死。若得汗而靜。則為順證。故生。按、此二節。一曰陰極。一曰陽極。義若有二。然脈之躁盛者。皆陽勝之候也。汗者液之所化。其發在陽。其原在陰也。若既得汗而脈猶躁盛者。以陽無所歸。由陰虛也。脈躁盛而汗不得出者。以陰竭於中。亦陰虛也。故脈之盛與不盛。當責其陽。汗之出與不出。當責之陰。觀本神篇曰。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其所重者。正此陰字。陰為生氣之本。無根則氣脫。故必死也。簡案、張注雖如此。然以理推之。前節陰脈之極胃亡陽。陰寒之極。反見躁盛之脈。本節陽脈之極謂亡陰。陽熱之極。尚見盛躁之脈。蓋二證有冰炭之別矣。

白話文:

熱病篇第二十三

熱病如果不知道哪裡痛,就沒有辦法醫治,這是很危險的。疼痛本身就是一種病徵,熱病有時會出現疼痛卻找不到確切的位置。患者可能會耳聾,聽不到聲音,身體感覺沉重,無法抬起,口乾舌燥。當陽氣旺盛時,發熱會更嚴重,陰氣旺盛時,則可能會出現怕冷的感覺。這表示病邪侵入了身體的陰分,熱邪深入骨髓,這是將死的徵兆。書中說的陰陽,馬氏認為是陰經和陽經,而志氏認為是身體的內外,這些理解都不對。

顳顬(太陽穴)到眼睛的脈絡疼痛,可能會有發冷發熱和痔瘡。有的版本沒有「𤬓」這個字。這裡說的痛,是指脈絡緊繃的疼痛,也可能指痔瘡。注釋中說,有的版本寫成疼痛,有的醫書則寫成是疾病。張氏認為,顳顬就是足少陽經的腦空穴,也指鬢骨(耳朵前面的骨頭)。眼睛的脈絡疼痛,是指眼睛裡的脈絡抽動而疼痛。流鼻血、發熱病,熱氣向上逆行,可以用第三種針(鍉針)來治療。要觀察病邪是虛還是實,針對經脈的虛實來決定用補法還是瀉法。而「寒熱痔」這三個字,和上下文的語意不連貫,可能是多餘的文字。

熱病導致身體沉重,是因為身體獲得了氣。有的版本寫成胳,馬氏的解釋是胳讀作各,意思是腋下。但胃經的脈絡和腋下沒有關係,所以應該寫成絡。張氏認為,脾主管肌肉和四肢,病邪侵入脾臟,所以身體會感到沉重。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病邪侵入胃,腸道會發熱,這時應該用第四種針(鋒針)來治療,取脾經和胃經的穴位,如太白穴和陷谷穴,以及腳趾間的穴位,共有八個穴位,手腳的穴位也是這樣取的。這裡說的「索氣於胃胳得氣」,是指陽明經的絡穴叫豐隆,它會連到太陰經,所以取這個穴位可以得到脾氣,「胳」應該寫成「絡」。

熱病導致肚臍周圍疼痛,這是足少陰腎經的問題。胸脅脹滿,這是足太陰脾經的問題。因此,在少陰經的問題,要取湧泉穴,在太陰經的問題,要取陰陵泉穴。用第四種針(鋒針)來刺這些穴位。至於針刺咽喉內部,是因為少陰經和太陰經的脈絡都會連到咽喉,也就是之後說的廉泉穴。

熱病如果出汗,這是陽氣向外散發的表現,如果脈搏躁動有力,表示陽氣很盛,這時可以讓它出汗。陽證遇到陽脈,表示病情是順利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這時可以取手太陰經的魚際穴和太淵穴,以及足太陰經的大都穴和太白穴,瀉這些穴位可以去除熱邪,補這些穴位則可以幫助發汗。如果出汗太多,應該取內踝上的橫向脈絡,也就是脾經的三陰交穴,瀉這個穴位可以止汗。上面提到的胃胳、湧泉、陰陵泉、魚際、太淵、大都、內踝上的橫向脈絡,總共十四個穴位,都不在後面會提到的五十九個穴位之內,所以這裡特別說明。

熱病如果已經出汗,而且脈搏平穩,表示病情好轉。熱病出汗後,如果脈搏仍然躁動有力,表示陽氣不能收斂,陰氣虛弱到了極點,這是陰虛陽亢的表現,屬於病情惡化的徵兆。如果出汗後脈搏立刻平靜下來,表示邪氣已退,正氣恢復,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病情惡化就會死亡,病情好轉就會痊癒。

熱病如果脈搏依然強盛躁動,通常表示病情沒有好轉,如果脈搏平靜,表示病情好轉。有的版本把「尚」寫成「常」,並在「靜」字前面加了「而脈」二字。張氏認為,熱病脈搏依然躁動強盛,表示身體必須藉由排汗來排除邪氣,如果脈搏強盛卻無法出汗,表示陽氣過於旺盛,陰氣虛弱,無法讓陽氣向外散發,這樣就會死亡。如果出汗後脈搏平靜,表示病情好轉,可以痊癒。根據這裡的說法,一節說陰虛到極點,另一節說陽虛到極點,看起來好像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但脈搏躁動強盛都是陽氣過盛的表現。汗液是液體轉化而來的,它的發生在陽,它的根源在陰。如果已經出汗但脈搏依然躁動強盛,是因為陽氣沒有歸宿,是由於陰氣虛弱所導致。如果脈搏躁動強盛,卻無法出汗,也是因為陰氣在體內耗竭,也是陰氣虛弱所導致。所以脈搏的強盛與否,要從陽氣的角度來看,而汗液的出與不出,要從陰氣的角度來看。本篇的神氣篇提到,陰氣虛弱就會沒有力氣,沒有力氣就會死亡,強調的就是陰氣的重要性。陰氣是生命力的根本,如果陰氣的根基沒有了,陽氣就會脫離而死亡。簡案認為,張氏的解釋雖然有道理,但從病情來推斷,前面說的陰脈虛弱到極點,導致陽氣耗盡,陰寒到極點,反而出現脈搏躁動強盛的現象。本節說的陽脈旺盛到極點,是說陰氣耗盡,陽熱到極點,反而還出現脈搏強盛躁動的現象,這兩種情況的病情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