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13)
卷五 (13)
1. 論痛篇第五十三
諸本無篇字。
已然,諸本作亦然。
美骨,甲乙作善骨。張云。美骨者。骨強之謂。
多熱者(止)難已,張云。多熱者。病在陽分。故易已。多寒者病在陰分。故難已。
故其瘦而薄胃者,甲乙無故字。胃字似是。張云。若肉瘦而胃薄者。氣血本屬不足。安能勝毒藥也。
白話文:
這篇叫做「論痛篇第五十三」,實際上各個版本都沒有「篇」這個字。
「已然」,各個版本都寫作「亦然」。
「美骨」,《甲乙經》寫作「善骨」。張介賓說:「美骨」的意思是指骨頭強壯。
「多熱者(容易)痊癒」,張介賓說:「多熱」的人,病在陽分,所以容易痊癒;「多寒」的人,病在陰分,所以難以痊癒。
「因此那些瘦弱且胃功能薄弱的人」,《甲乙經》沒有「故」這個字。「胃」字看起來應該是正確的。張介賓說:如果肌肉瘦弱而且胃功能薄弱的人,他們的氣血本來就不足,怎麼能承受藥物的毒性呢?
2. 天年篇第五十四
諸本無篇字。馬雲。內以百歲為論。故名篇。
以母為基。以父為楯,馬雲。方其始生。賴母以為之基。坤道成物也。賴父母為之楯。陽氣以為捍衛也。張云。基、址也。楯、材具也。人之生也。合父母之精而有其身。父得乾之陽。母得坤之陰。陽一而施。陰兩而承。故以母為基。以父為楯。譬之稼穡者。必得其地。乃施以種。種優地優。肖由乎父。種停地劣。變成乎母。地種皆得。而陰陽失序者。雖育無成也。故三者相合而象。變斯無窮矣。夫地者基也。種者楯也。陰陽精氣者神也。知乎此。則知人生之所以然矣。簡案、楯、說文闌檻也。王逸云。縱曰欄。橫曰楯。今階除木勾欄是也。馬解為捍衛。蓋本於此。張以為材具。未見所由。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馬雲。素問移精變氣論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簡案、莊子云。人之生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五臟堅固(止)故能長久,張云。堅固者不易損。和調者不易亂。解利者可無留滯。緻密者可免中傷。營衛之行。不失其常者。經脈和也。吸呼微徐。氣以度行者。三焦治也。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則臟腑和平。精神充暢。故能長久而多壽也。
使道隧(止)百歲乃得終,馬志本隧、作隊。馬雲。隊、隧同。使道者水溝也。(俗云人中)其隊道以長面之地部為基。耳為蔽為牆。乃高以方。營衛之氣。皆已通調。而面之三里。即三部也。(俗云三停)皆已聳起。其骨高。其肉滿。所以百歲乃得終也。張云。禮記百歲謂之期頤。使道。指七竅而言。謂五臟所使之道路。如肺氣通於鼻。肝氣通於目。脾氣通於口。心氣通於舌。腎氣通於耳。是即五官之道路也。玩、深邃貌。基牆指面部而言。骨骼為基。蕃蔽為牆。見五色篇。凡營衛部里。及骨高肉滿若此者。即致壽之道。志云。使道者。血脈之道路。本輸篇之所謂間使之道。蓋心包絡之主血脈也。隊、行列也。長者環轉之無端也。此言血氣充足。循序而流通也。土基高以方者。肌肉厚而充於四體也。脈道流長。肌肉高厚。則營衛通調矣。三部者。形身之上中下。三里者。手足陽明之脈。皆起發而平等也。骨高者。少陰之氣足也。肉滿者。陽明之氣盛也。如此者壽之徵也。簡案、本篇三家異義。然熟考經文。馬注為允當。
好走,好趨。,馬雲。趨者較走更疾矣。步者較趨更緩矣。張云。天地之氣。陽主乎升。升則向生。陰主乎降。降則向死。故幼年之氣在下者。亦自下而升也。志云。此言人之生長。從陰而生。自下而上。故曰其氣在下。好走、好趨、好步者。春夏生動之氣也。方盛衰論曰。老從上。少從下。簡案、說文。走、趨也。又趨、走也。釋名曰。疾趨曰走。又疾行曰趨。此乃走疾而趨徐。馬注誤。
白話文:
天年篇第五十四
以母親為根本,以父親為屏障。人初生之時,依靠母親作為根本,如同坤道化育萬物;依靠父母為屏障,如同陽氣護衛自身。 「基」指的是基礎,「楯」指的是屏障、保護。人生之初,由父母精氣結合而成,父親承繼乾之陽氣,母親承繼坤之陰氣。陽氣單一而施放,陰氣雙重而承載,故以母為基,以父為楯。譬如耕種,必須有適宜的土地才能播種,種子優良土地肥沃,則孩子像父親;種子劣質土地貧瘠,則孩子像母親。但即使土地和種子都適宜,若陰陽失調,也難以有所成就。所以三者(父母精氣與環境)相合才能成形,變化無窮。土地是基礎,種子是屏障,陰陽精氣是神。明白了這些,就能明白人生的道理。關於「楯」,《說文》解釋為欄杆,王逸說縱向的叫欄,橫向的叫楯,現在的樓梯扶手就是這個意思。馬氏解釋為捍衛,大概也是由此而來。張氏解釋為材料器具,卻沒有說明依據。
失神則死,得神則生。 《素問·移精變氣論》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莊子也說:「人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五臟堅固,才能長壽。 堅固不易損壞,調和不易紊亂,通暢則無阻塞,緻密則免受傷害。營衛之氣運行正常,經脈就調和;呼吸平和細緩,氣息運行順暢,三焦就正常;六腑消化吸收,津液輸布,則臟腑平和,精神充沛,故能長壽。
使道通暢,才能活到一百歲。 「使道」指的是人體的通道(俗稱人中),以面部中央為基礎,耳朵為屏障,形狀高聳方正。營衛之氣通暢無阻,面部三停(俗稱三部)高聳,骨骼高挺,肌肉飽滿,所以才能活到一百歲。 張氏認為「使道」指七竅,是五臟之氣輸布的通道,例如肺氣通於鼻,肝氣通於目,脾氣通於口,心氣通於舌,腎氣通於耳,這就是五官的通道。「使道」指的是深邃的通道,基礎和屏障指的是面部,骨骼為基,肌肉為屏障。營衛之氣運行通暢,骨骼高挺,肌肉飽滿,這就是長壽之道。「使道」指的是血脈的通道,《本輸篇》所說的間使之道,指的就是心包絡主導血脈。 「隊」與「隧」同義,指血氣充足,順序流通。「土基高以方」指肌肉豐厚充實四肢。「脈道流長,肌肉高厚」則營衛通暢。三部指形體的上中下,三里指手足陽明經脈,都均衡發展。骨骼高挺,是少陰之氣充足;肌肉飽滿,是陽明之氣旺盛。如此,便是長壽的徵兆。 三家注釋各有不同,但仔細研讀經文,馬氏注釋較為合理。
喜歡快走,喜歡小跑。 「趨」比「走」快,「步」比「趨」慢。天地之氣,陽氣主升,升則向生;陰氣主降,降則向死。所以幼年時氣在下,也由下而上。 人體生長,從陰而生,由下向上,故曰其氣在下。喜歡快走、小跑、散步,是春夏生機勃勃的表現。《方盛衰論》說:「老從上,少從下。」 《說文》:「走、趨也」,「趨、走也」。《釋名》:「疾趨曰走」,「疾行曰趨」。 所以「走」是快,「趨」是慢,馬氏注釋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