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一個以天地人圓運動為核心的醫學體系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是近代著名中醫學家彭子益先生(1871-1949)的一部重要著作。這部書不僅梳理和闡釋了中醫的理論與實踐,更提出了以「圓運動」為核心的獨特視角,將宇宙自然與人體生命視為一個整體,皆依循著氣的升降開闔、往來不息的圓形運動規律。彭子益先生畢生致力於此理論的闡發與教學,其學說源於對中醫經典的深刻領悟與批判性繼承,旨在揭示中醫學的本質真相,並提供一條系統、高效的學習與應用之路。

這部書的流傳充滿傳奇色彩,如其前言所述,它是一部流傳於民間並由熱心人士自發校對整理的版本,體現了中醫文化在民間的深厚根基和傳承力量。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本書的價值得到了一群中醫愛好者的高度認可,促使他們投入精力將其整理出版,以便更廣泛地傳播這份珍貴的醫學遺產。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日,這部書的電子化整理更是體現了傳統智慧與現代工具的結合,為中醫的弘揚開闢了新的途徑。

彭子益先生的學術思想博大精深,其人生經歷也頗為豐富。他曾負笈遊歷,在重慶、成都等地的國醫學校任教,更曾在清廷太醫院擔任宮廷醫師,這段經歷使他得以接觸並深入研讀宮中秘藏的珍貴中醫典籍,醫學造詣因此突飛猛進。辛亥革命後,他繼續在山西、廣西等地講學,後又回歸雲南,傾力培養醫學人才,將畢生心得口傳身授。台灣著名中醫臨床家馬光亞先生也曾在其著作中引用並肯定彭子益先生的脈法,足見其學說在臨床上的價值。彭子益先生認為中醫學並非難學之事,癥結在於過去的學習方法枝節零散,未能把握整體根本。因此,他創立了「圓運動」體系,旨在提供一套有原則、有系統、有證據的科學方法,使學者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中醫的精髓,並能靈活運用於臨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的核心理論,如書名所示,在於「圓運動」。彭子益先生認為,宇宙萬物包括人體,都處於一種大氣物質勢力的圓運動之中。這與《易經》和河圖所揭示的天地氣機升降往來的道理相契合。大氣的運動體現為四時的更替、節氣的變化,而人體的生理活動如氣血的運行、臟腑的功能,也無不順應著這種圓運動的規律。書中特別強調了二十四節氣的原理,詳細解釋了太陽照射地球的熱力如何引起地表氣機的升降沉浮,進而影響自然界的變化,並與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緊密相連。這種將人體置於宇宙大背景下考察的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 fundamental 特徵,而彭子益先生將其具體化為「圓運動」,使其更加形象化和系統化。

在闡述這一核心理論的基礎上,本書深入解析了中醫的其他基本概念。陰陽五行作為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框架,在圓運動理論下被賦予了新的活力。陰陽的對立統一與消長轉化、五行的相生相剋與制化乘侮,都被視為圓運動不同面向或階段的表現。書中詳細說明了如何在圓運動的框架下理解陰陽五行的應用,並指導讀者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也就是人體圓運動出現偏離或障礙的具體表現,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以恢復其正常的圓運動狀態。

脈診是中醫診斷的重要手段,彭子益先生對脈象的認識也融入了圓運動的思想。他認為脈象的變化是人體內部氣血圓運動狀態的外部反映。通過觀察脈搏的搏動頻率、節律、形態和力量等,可以了解人體氣機的升降開闔是否順暢,各個臟腑的圓運動是否協調。書中深入探討了脈象與人體健康狀況的關聯,教導讀者如何通過脈象的變化來診斷病人的生理狀態和疾病發展,這也是其脈法得到肯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書在臨床應用方面也提供了具體的指導。例如,針對小兒常見病的診療方法,書中提供了實用的建議,這對於家長和護理者,以及初學中醫者都極具價值。小兒生理特點為「純陽」而圓運動生發之氣旺盛,但形氣未充,易受外邪侵襲或內傷飲食,其病機變化迅速,將小兒病置於圓運動理論下分析,更容易理解其「本氣」所在及治法。此外,書中還對由胎傷或風寒引發的疾病進行了具體分析與說明,這類疾病往往涉及到人體圓運動的初始或受阻狀態,通過圓運動理論來理解其病因病機,能更準確地確立治療方向。

在藥物使用方面,《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並非簡單羅列方藥,而是提供了清晰的用藥原則和思路。彭子益先生強調藥物的作用在於助人體恢復其正常的圓運動,因此用藥必須符合圓運動的規律。例如,針對肝膽、脾胃等臟腑問題,書中會結合這些臟腑在整體圓運動中的位置和功能,闡明相應的用藥原則。書中為初學者推薦的入門藥物清單,也旨在幫助讀者從圓運動的角度去理解藥物的性味歸經和升降沉浮作用,從而有效地掌握藥理作用及其應用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彭子益先生在《全書概要》中特別強調,這本書採用中醫原有名詞,不攙入一句西醫名詞。他認為雖然中西醫都認識到物質勢力運動是宇宙的基礎,但中醫的物質勢力運動是「整個不可分析的」,是「圓的」、「活的」,與西醫分析、局部的觀點不同。攙入西醫名詞反而會掩蓋中醫學的本身真相,導致其功效不能保存甚至滅亡。這體現了他對中醫體系獨立性和完整性的堅持,以及對其固有思維模式和語言體系的尊重。

《本書讀法次序》一篇,更是彭子益先生為了讓讀者能夠系統地掌握圓運動中醫學而精心設計的學習路徑。他批評了傳統中醫學習中缺乏「字母」、「拼法」、「文法」的困境,導致學者終身猜摸。因此,他將《原理上篇》視為字母,介紹圓運動的基本概念、節氣原理和經絡圓運動,這是建立整體框架的基礎。接著,《古方上篇》被視為拼法和文法,通過介紹基礎方劑來闡述辨證論治的方法,特別區分了內傷與外感的學法。他強調這兩篇是中醫學的「整個基礎」,必須讀至溜熟,才能順利學習後續篇章。這種由原理到方法,再到具體病證(溫病、小兒病、時病)的學習順序,體現了嚴謹的邏輯性和實踐性,旨在幫助讀者循序漸進地掌握整個學問體系。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不僅是一部關於疾病診治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生命哲學和宇宙觀的著作。彭子益先生通過對中醫經典的重釋,將中醫學提升到一個與宇宙自然法則相契合的高度。他筆下的中醫,是活潑的、整體的、與時俱進的,它根植於古代智慧,卻能解釋現代遇到的健康問題。書中所附的「中醫圓運動功」八式,更是將理論與實踐、養生與治病融為一體,是圓運動理論在肢體層面的具體運用,旨在通過身體的圓形運動來調暢氣機,恢復臟腑功能的圓運動,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總而言之,《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是彭子益先生對傳統中醫學的卓越貢獻。他以「圓運動」為 unifying concept,系統地整合了《內經》、《傷寒》等經典的精髓,揭示了中醫學深層次的運行規律。這部書不僅提供了一套清晰、有力的理論框架,也為臨床實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其獨特的學術視角和嚴謹的學習方法,為後學者打開了一扇深入了解古中醫學精髓的大門,對於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這一寶貴的醫學遺產,具有深遠的意義。它是一部值得所有對中醫感興趣的人深入研讀、反覆體悟的著作。


前言

醫家小傳 (1)

醫家小傳 (2)

全書概要

本書讀法次序

目錄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3)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4)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5)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6)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7)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8)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9)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0)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1)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2)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3)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4)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5)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6)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7)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8)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9)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0)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1)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2)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3)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4)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5)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6)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7)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8)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9)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30)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31)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32)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33)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34)

原理上篇 (1)

原理上篇 (2)

原理上篇 (3)

原理上篇 (4)

原理上篇 (5)

原理上篇 (6)

原理上篇 (7)

原理上篇 (8)

原理上篇 (9)

原理上篇 (10)

古方上篇 (1)

古方上篇 (2)

古方上篇 (3)

古方上篇 (4)

古方上篇 (5)

古方上篇 (6)

古方上篇 (7)

古方上篇 (8)

古方上篇 (9)

古方上篇 (10)

古方上篇 (11)

古方上篇 (12)

古方上篇 (13)

溫病本氣篇 (1)

溫病本氣篇 (2)

溫病本氣篇 (3)

溫病本氣篇 (4)

溫病本氣篇 (5)

溫病本氣篇 (6)

溫病本氣篇 (7)

溫病本氣篇 (8)

溫病本氣篇 (9)

溫病本氣篇 (10)

溫病本氣篇 (11)

溫病本氣篇 (12)

溫病本氣篇 (13)

溫病本氣篇 (14)

溫病本氣篇 (15)

溫病本氣篇 (16)

溫病本氣篇 (17)

溫病本氣篇 (18)

溫病本氣篇 (19)

溫病本氣篇 (20)

兒病本氣篇 (1)

兒病本氣篇 (2)

兒病本氣篇 (3)

兒病本氣篇 (4)

兒病本氣篇 (5)

兒病本氣篇 (6)

兒病本氣篇 (7)

兒病本氣篇 (8)

兒病本氣篇 (9)

兒病本氣篇 (10)

兒病本氣篇 (11)

兒病本氣篇 (12)

兒病本氣篇 (13)

兒病本氣篇 (14)

兒病本氣篇 (15)

兒病本氣篇 (16)

兒病本氣篇 (17)

時病本氣篇 (1)

時病本氣篇 (2)

時病本氣篇 (3)

時病本氣篇 (4)

時病本氣篇 (5)

時病本氣篇 (6)

時病本氣篇 (7)

時病本氣篇 (8)

時病本氣篇 (9)

時病本氣篇 (10)

時病本氣篇 (11)

時病本氣篇 (12)

時病本氣篇 (13)

時病本氣篇 (14)

時病本氣篇 (15)

時病本氣篇 (16)

時病本氣篇 (17)

時病本氣篇 (18)

時病本氣篇 (19)

時病本氣篇 (20)

時病本氣篇 (21)

時病本氣篇 (22)

時病本氣篇 (23)

時病本氣篇 (24)

時病本氣篇 (25)

傷寒論方解上篇 (1)

傷寒論方解上篇 (2)

傷寒論方解上篇 (3)

傷寒論方解上篇 (4)

傷寒論方解中篇 (1)

傷寒論方解中篇 (2)

傷寒論方解中篇 (3)

傷寒論方解中篇 (4)

傷寒論方解下篇 (1)

傷寒論方解下篇 (2)

傷寒論方解下篇 (3)

傷寒論方解下篇 (4)

傷寒論方解下篇 (5)

傷寒論方解下篇 (6)

傷寒論方解下篇 (7)

傷寒論方解下篇 (8)

類傷寒篇

金匱方解篇 (1)

金匱方解篇 (2)

金匱方解篇 (3)

金匱方解篇 (4)

金匱方解篇 (5)

金匱方解篇 (6)

金匱方解篇 (7)

金匱方解篇 (8)

金匱方解篇 (9)

金匱方解篇 (10)

金匱方解篇 (11)

金匱方解篇 (12)

金匱方解篇 (13)

金匱方解篇 (14)

金匱方解篇 (15)

金匱方解篇 (16)

金匱方解篇 (17)

金匱方解篇 (18)

金匱方解篇 (19)

金匱方解篇 (20)

金匱方解篇 (21)

金匱方解篇 (22)

金匱方解篇 (23)

金匱方解篇 (24)

古方中篇 (1)

古方中篇 (2)

古方中篇 (3)

古方中篇 (4)

古方中篇 (5)

古方中篇 (6)

古方中篇 (7)

古方下篇 (1)

古方下篇 (2)

古方下篇 (3)

古方下篇 (4)

古方下篇 (5)

古方下篇 (6)

古方下篇 (7)

古方下篇 (8)

古方下篇 (9)

古方下篇 (10)

古方下篇 (11)

古方下篇 (12)

古方下篇 (13)

古方下篇 (14)

古方下篇 (15)

古方下篇 (16)

古方下篇 (17)

古方下篇 (18)

古方下篇 (19)

古方下篇 (20)

古方下篇 (21)

古方下篇 (22)

古方下篇 (23)

古方下篇 (24)

古方下篇 (25)

古方下篇 (26)

古方下篇 (27)

古方下篇 (28)

古方下篇 (29)

古方下篇 (30)

古方下篇 (31)

古方下篇 (32)

古方下篇 (33)

古方下篇 (34)

脈法篇 (1)

脈法篇 (2)

脈法篇 (3)

脈法篇 (4)

脈法篇 (5)

脈法篇 (6)

脈法篇 (7)

脈法篇 (8)

脈法篇 (9)

脈法篇 (10)

舌胎篇 (1)

舌胎篇 (2)

舌胎篇 (3)

藥性提綱篇 (1)

藥性提綱篇 (2)

藥性提綱篇 (3)

藥性提綱篇 (4)

生命宇宙篇 (1)

生命宇宙篇 (2)

生命宇宙篇 (3)

生命宇宙篇 (4)

生命宇宙篇 (5)

生命宇宙篇 (6)

生命宇宙篇 (7)

生命宇宙篇 (8)

生命宇宙篇 (9)

生命宇宙篇 (10)

生命宇宙篇 (11)

生命宇宙篇 (12)

生命宇宙篇 (13)

生命宇宙篇 (14)

生命宇宙篇 (15)

生命宇宙篇 (16)

生命宇宙篇 (17)

生命宇宙篇 (18)

生命宇宙篇 (19)

生命宇宙篇 (20)

生命宇宙篇 (21)

王養林書後

汪英時書後

王詳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