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古方下篇 (28)

回本書目錄

古方下篇 (28)

1. 古方下篇

產後食生化湯,誤人不少。產後血去津傷,最忌黃耆乾薑。產後須自己恢復,惟腹痛為有瘀血,宜五靈脂五分,吞服,以化瘀血,如仍痛者再吞服五分即愈。益母草化瘀血太散不可用。如無五靈脂,不能不用益母草者不可過一錢煎服。

山西產後食小米粥,只三指一撮。將產婦身體餓傷,極宜改良。最好是頭一頓食大米粥,不可稀。小米性熱大補,產後慎之。三指一撮,未免過於慎了。兩廣產後食雞湯,加燒酒生薑、甚好。平日左關遲脈細弱者仍不可食。左關尺少為陰虛,陰虛忌雞,因雞助肝熱也。肝熱者,膽必寒。

雞加生薑燒酒,薑酒能將肝之木熱,運動歸於膽經,熟能成圓,肝即不熱。所以薑酒雞,為產後妙菜品。著者尺脈少,食雞即肝熱。食薑酒雞即舒服。

桂枝湯為治外感受風而病疏泄的大法。麻黃湯為治外感受寒而病收斂的大法。桂麻各半湯為治風寒兩感的大法。麻黃其性疏泄。專通收斂。桂枝之芍藥其性收斂,專平疏泄。芍藥的作用是向內的,不是向外的。

鄉村無醫藥之處遇外感發熱之病,用酸菜湯碗,兌水半碗,無鹽者加鹽少許。煮開熱服,立刻汗出而愈。春夏溫熱病,發熱不退者,服之立效。酸的作用,亦是向內的也。

但是一層,無醫藥的鄉村,方能有這合於古聖人遺教的成績。若是有醫藥的鄉村,乃至於有明醫有儒醫的都會,則不惟無此成績,且更以酸菜湯治時氣發熱為戒。謂酸味之物,有收斂作用。時氣發熱而服酸菜湯,豈不將時氣溫熱,斂在腹內,燒心爛肺而死。因傷寒的卷首,有王叔和妄加的序列。

王叔和所說的意義是冬有傷寒,登時病作,就要食麻黃湯,這就是傷寒病。若冬月傷寒,登時不病,寒毒藏於肌膚,不知不覺,安然無恙,三個月後,寒毒變為溫毒,發起熱來,這就是溫病。大家將王叔和的話,不管是與不是,不加思想,緊記在心。以為春天發的時氣病既是冬天藏在體內的寒毒變成的溫毒,當然不可食酸收之藥了。

明醫儒醫如徐靈胎,與著溫病條辨的吳鞠通,著溫熱經緯的王孟英,著時病論的雷少逸,著世補齊的陸九芝,諸前輩先生。無不尊重王叔和於理不合,於事絕無之言。所以全國一致,流毒至今。

鄉村治外感惡寒,用蔥薑鹽豉而愈。蔥薑疏泄,鹽豉養中而兼宣通,亦合麻黃湯用麻黃之疏泄以開衛氣之閉斂的意義。鄉村治外感發熱又惡寒者,食香油酸辣麵湯。酸以斂榮衛之疏泄,辣椒以泄衛氣之閉斂,面以補中,香油以潤津液,立刻汗出而解。此又合於桂麻各半湯之原理也。生薑傷肺,外感莫用。可多用蔥豉較為穩當。

自來注桂枝湯證,皆曰風中肌腠,用桂枝湯以解肌。注麻黃湯證皆曰:寒傷皮毛,用麻黃湯以散寒。桂枝的芍藥,其性收斂,下降。既是肌腠有風,芍藥不將肌腠的風愈加收斂出不來乎。寒在皮毛,如何會發熱惡寒,又如何會骨節疼痛乎。此兩方皆發汗之方,麻黃性散,服後汗出病解。

白話文:

產後吃生化湯,其實害了不少人。產後失血又傷津液,最忌諱用黃耆和乾薑。產後身體應該自己慢慢恢復,只有腹痛表示有瘀血,這時適合服用五靈脂五分,直接吞服,來化解瘀血,如果還痛再吃五分就會好。益母草化瘀血效果太過發散,不適合使用。如果沒有五靈脂,又非得用益母草的話,用量不要超過一錢,煎煮服用。

山西地區產後吃小米粥,只吃三指抓起一小撮的量。這樣會讓產婦身體餓到,應該要改進。最好第一餐吃大米粥,不要煮太稀。小米性質偏熱,容易補過頭,產後要小心。三指一小撮的量,實在太過小心了。廣東一帶產後喝雞湯,加上燒酒和生薑,這樣很好。但如果平常左關脈象遲緩細弱的人,仍然不適合喝。左關尺脈虛弱是陰虛,陰虛忌諱吃雞,因為雞肉會助長肝火。肝火旺盛的人,膽必定偏寒。

雞肉加上生薑和燒酒,薑酒能將肝的木火之熱,引導歸於膽經,熟練運用就能使其循環,肝就不會發熱了。所以薑酒雞,是產後很好的補品。我本人尺脈偏弱,吃雞肉就會肝火旺盛,但吃薑酒雞就會感到舒服。

桂枝湯是用來治療外感風邪,導致身體疏泄失常的藥方;麻黃湯是用來治療外感寒邪,導致身體收斂過度的藥方;桂麻各半湯是用來治療同時感受風寒兩種邪氣的藥方。麻黃的藥性是疏泄,專門針對收斂;桂枝中的芍藥藥性是收斂,專門平息疏泄。芍藥的作用是向內的,不是向外的。

在沒有醫療資源的鄉村,如果遇到外感發熱的疾病,可以用酸菜湯一碗,加半碗水,如果沒有鹽可以加一點點鹽。煮開後趁熱喝下,立刻就會發汗病好。春夏季節的溫熱病,發燒不退,服用這種方法也立刻見效。酸的作用,也是向內的。

但是,只有在沒有醫療資源的鄉村,這種方法才能發揮符合古代聖人教誨的效果。如果是有醫療資源的鄉村,甚至是有名醫或儒醫的城市,不但沒有這種效果,反而會把用酸菜湯治療時氣發熱視為禁忌。他們認為酸味的東西有收斂作用,時氣發熱時喝酸菜湯,豈不是把溫熱的邪氣收斂在肚子裡,導致燒心爛肺而死?這是因為《傷寒論》的開頭,有王叔和擅自加上的論述。

王叔和的意思是說,冬天如果感受寒邪,立刻發病,就要用麻黃湯,這就是傷寒病。如果冬天感受寒邪,當時不發病,寒毒潛藏在肌膚裡,沒有感覺,安然無恙,三個月後,寒毒轉變成溫毒,發起熱來,這就是溫病。大家把王叔和的話,不管對不對,不加思考就牢記在心。認為春天發的時氣病既然是冬天潛藏體內的寒毒轉變成的溫毒,當然不能吃酸性收斂的藥物了。

像徐靈胎,以及著有《溫病條辨》的吳鞠通、《溫熱經緯》的王孟英、《時病論》的雷少逸、《世補齋不完全醫案》的陸九芝等前輩先生,無不尊重王叔和這種不合道理,沒有事實根據的說法。所以全國上下都一樣,流毒至今。

鄉村治療外感惡寒,用蔥、薑、鹽豉就能痊癒。蔥薑疏泄,鹽豉能夠調養脾胃並且兼具宣通的作用,也符合麻黃湯用麻黃疏泄,打開衛氣閉塞的意義。鄉村治療外感發熱又惡寒的,吃香油酸辣麵湯。酸味收斂營衛的疏泄,辣椒宣洩衛氣的閉塞,麵條補中氣,香油滋潤津液,立刻就會發汗病好。這也符合桂麻各半湯的原理。生薑傷肺,外感不宜使用。可以多用蔥豉比較穩妥。

從古至今註解桂枝湯的,都說風邪侵入肌膚腠理,用桂枝湯來解肌。註解麻黃湯的,都說寒邪侵入皮毛,用麻黃湯來散寒。桂枝中的芍藥,藥性是收斂、下降的。既然肌膚腠理有風邪,芍藥不是會把風邪更加收斂在體內出不來嗎?寒邪在皮毛,怎麼會發熱惡寒,又怎麼會骨節疼痛呢?這兩個藥方都是發汗的藥方,麻黃藥性發散,服用後發汗病就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