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溫病本氣篇 (16)

回本書目錄

溫病本氣篇 (16)

1. 溫病的壞病

經文的讀法,應當如此,便合圓運動的原理,將冬傷於寒的寒字認定是藏字,便合圓運動的原理。益寒益藏,乃造化自然之事也。合圓運動云者,合宇宙造化也。

喻嘉言謂《內經》春傷於風,夏傷於暑,秋傷於濕,冬傷於寒,獨無傷於燥之條,為《內經》遺漏。殊不知風為木氣,暑乃火氣,濕乃土氣,寒乃水氣,若是傷了,都要出病。性獨燥氣,傷些才好。因造化的圓運動,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溫夏熱秋涼冬寒。

秋金收降,以其涼也。涼則收,過於燥則不收,涼則降,過於燥則不降,惟能將燥氣損傷些,秋金涼降無阻,相火收於土下,藏於水中,四序安寧,大氣的運動乃圓,物體的生活乃康也。傷些才好云者,言秋冬萬物堅實,乃金燥之功。過燥則病耳。

《傷寒論》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言溫病乃木氣疏泄津液已傷之病,不可發汗,只可平榮氣斂疏泄養津液顧中氣為治。若誤發汗,津液更傷,疏泄更甚,身熱必加,至於灼手。名曰風溫者,溫乃木氣疏泄之病,風乃木氣疏泄之氣。言溫病發汗,疏泄又疏泄也。此風字並非外來之風,就是疏泄之氣。

葉天士主張辛涼散風,葉之誤也。故其脈陰陽俱浮。陽脈在上,浮亦常情,陰脈在下,理應沉藏。今陰脈亦浮而不藏,可見疏泄而又疏泄之至,故曰風溫。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諸證,皆風木在上,疏泄傷液,上焦無液,氣機枯澀之象。若再被下,則下焦津液亦傷。

木氣枯竭,則小便不利,直視。下焦相火空虛,水氣離火,則失溲。木枯被火,則發黃,驚癇,瘈瘲。經文應當如此解釋,便合原理。如將風字認為是大氣的風寒的風,試問未發汗以前,又名甚麼溫呢。如《傷寒論》有云汗出譫語者,胃中有燥屎,此為風也。當下之,過經可下之云云。

當下之,下燥屎非下外來之風寒的風也。汗出譫語,言風木疏泄則汗出,汗出傷津則胃中乾燥而譫語。非言外來風寒的風也。此風字即風溫的風字。

柯韻伯注《傷寒論》,謂傷寒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五經,是傷寒,厥陰一經是溫病。因厥陰一經,有渴之一證也。不知厥陰主方為烏梅丸,方內乾薑附子桂枝川椒大隊熱藥,豈有溫病用熱藥者。柯氏又曰厥陰為闔。夫厥陰風木之氣,當春初之時。此時土下水中封藏的陽氣,疏泄出土,造化之機靜極而動,闔極而開,何得謂厥陰為闔乎。

白話文:

關於溫病變壞的情況,應該這樣理解經典:

經文的讀法要符合自然運行的道理。把「冬天受寒」的「寒」字理解為「藏」,就符合圓運動的規律。寒冷使萬物閉藏,這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所謂符合圓運動,就是符合宇宙的運行法則。

喻嘉言認為《黃帝內經》只說了春天受風、夏天受暑、秋天受濕、冬天受寒,卻沒有提到受燥會生病,是遺漏了。實際上,風是木氣,暑是火氣,濕是土氣,寒是水氣,如果受到這些邪氣的侵襲,都會導致疾病。唯獨燥氣,稍微受一些反而有益。因為自然界的運行是圓的,春天升發,夏天浮散,秋天降落,冬天沉潛;春天生長,夏天長養,秋天收斂,冬天閉藏;春天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

秋天屬金,主收降,因為它涼爽。涼爽才能收斂,過於乾燥就不能收斂;涼爽才能下降,過於乾燥就不能下降。只有讓燥氣稍微損傷一些,秋金的涼降才能順暢無阻,相火才能收斂到土下,藏到水中,四時才能安寧,大氣的運行才能圓轉,萬物的生長才能健康。說「稍微損傷一些才好」,是指秋冬萬物堅實,是金氣乾燥的作用。過於乾燥就會生病。

《傷寒論》說:太陽病發燒口渴,但不怕冷,就是溫病。如果發汗後身體更熱,就叫做風溫。風溫這種病,脈象陰陽都浮在表面,會自己出汗,身體沉重想睡覺,睡覺時鼻息很響,說話困難。如果用了攻下的方法,小便會不利,眼睛直視,大小便失禁。如果用了火療的方法,臉色會微微發黃,嚴重的話會像癲癇一樣抽搐。如果再用火來熏,病情會更加嚴重,可能在一天內死亡,如果多次用火療,很快就會喪命。

「發汗後身體更熱,就叫做風溫」,說明溫病是體內的木氣疏洩,導致津液受損的疾病。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只能用平和營氣、收斂疏洩、養護津液、顧護中氣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誤用發汗,津液會更加受損,疏洩會更加嚴重,身體發熱也會加重,甚至會熱得燙手。之所以叫做「風溫」,是因為溫病是木氣疏洩引起的疾病,而「風」是木氣疏洩的表現。這說明,溫病發汗,就是讓疏洩更加嚴重。這裡的「風」並非外來的風,而是指體內疏洩的氣。

葉天士主張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風邪,是錯誤的。因為溫病的脈象是陰陽都浮在表面。陽脈本來就在上,浮是正常的。陰脈本來在下,應該沉藏。現在陰脈也浮而不沉,說明體內疏洩已經非常嚴重,所以叫做「風溫」。自己出汗、身體沉重想睡覺、睡覺時鼻息很響、說話困難等症狀,都是因為風木之氣在上面,疏洩損傷了津液,上焦沒有了津液,氣機枯燥澀滯的表現。如果再用攻下的方法,下焦的津液也會受損。

木氣枯竭,就會導致小便不利、眼睛直視。下焦的相火虛弱,水氣離開火,就會大小便失禁。木氣枯竭,又受到火熱的灼燒,就會出現發黃、癲癇、抽搐等症狀。經文應該這樣解釋,才符合道理。如果把「風」字理解為外界的風寒,那麼在沒有發汗之前,又叫什麼溫呢?就像《傷寒論》說的,汗出時說胡話,是因為胃中有乾燥的糞便,這也是「風」的表現,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用瀉下的方法,是瀉下乾燥的糞便,而不是瀉下外來的風寒。汗出時說胡話,是因為風木疏洩導致出汗,出汗損傷了津液,導致胃中乾燥而說胡話。這不是指外來的風寒。「風溫」的「風」就是這個意思。

柯韻伯註解《傷寒論》,認為傷寒的六經中,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五經是傷寒,只有厥陰一經是溫病,因為厥陰經有口渴的症狀。他不知道厥陰的主方是烏梅丸,方中用了大量乾薑、附子、桂枝、川椒等熱藥,哪有溫病用熱藥的道理?柯韻伯又說厥陰是閉藏的。要知道,厥陰是風木之氣,在春天初時。這時,封藏在土下水中的陽氣,疏洩而出,自然界的變化是由靜到動,閉藏到開放的過程,怎麼能說厥陰是閉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