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溫病本氣篇 (17)

回本書目錄

溫病本氣篇 (17)

1. 溫病的壞病

溫病為木氣的闔病,抑係木氣的開病,顯而易見,淺而易知。柯氏乃曰,傷寒厥陰經是溫病,又曰厥陰為闔。後之學者,喜讀來蘇集,謂其書筆墨甚好。筆墨愈好,學理愈非,如此之顯,誤人多矣。柯氏者,被《內經》所誤不自知也。

《溫熱經緯》一書,王孟英將葉天士陳平伯的論說詳細集載,其經驗之深,用藥之慎,論列之詳,可師可法。吾人根據圓運動的天人一氣去研究王先生的論說,便可得到應用之妙。

葉謂戰汗透邪,法宜益胃,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又謂清涼只可用到十分之六七,以顧陽氣以顧津液,又謂救陰猶易,通陽最難。又謂舌黃而渴,須有底之黃,或老黃色,中有斷紋,當下,卻不用承氣湯,而用檳榔青皮枳實際引數明粉生首烏等。又謂淡紅無色,或舌乾而不榮,當是胃無化液,宜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

葉由經驗得來的好處,亦謂溫病是虛病。

葉知溫病為虛證,盡從經驗得來。不知溫病何以虛,不知天人一氣的圓運動故也。

所以葉又曰,辛涼散風。是仍認為溫病為外來的風,夾溫氣而入人身為病也。又曰溫病首先犯肺,亦是認為外來溫氣犯肺也。於人身木火疏泄,金水收斂,疏泄偏勝,收斂必傷,不知根據。遂將人身自己病溫感觸大氣因而病作的要義,全行抹煞。後人讀其書,亦遂認為時令溫邪,由口鼻直入中道作病,其流弊遂成了寒涼解毒的相習辦法。脈虛氣弱之人,一服藥後,即入危險。

及至傷中,熱更大加。醫家以為病重藥輕,將寒涼之藥加倍用之,熱加病重腹瀉不已而死。服涼藥後熱加病重,因涼藥傷中,下焦相火完全上逆。乃謂黃連之性,苦從熱化,所以益用黃連,益見發熱。此等錯誤,皆不知原理之故。

陳平伯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傷著冬令封藏的藏氣,非傷著冬月風寒之寒,已免蹈根本上的不是。然又謂冬能藏精,我身真氣內外彌給,不隨升泄之令而告潰,徒有客邪,焉能內侵,陳氏仍認溫是外來客邪,並不知是本人木氣偏動,金氣不收,相火外泄化熱。是陳氏已免蹈根本上的不是,仍得不著根本上的是。

陳氏謂冬傷於寒非風寒之寒,乃寒藏之寒,見溫熱贅言。《溫熱經緯》乃王孟英所編,王亦王叔和寒毒變溫之信徒。可惜哉。

《溫熱經緯》經列經文,緯列葉陳的論說。吾人學之,只可就其病證藥性以求原理,不可以所引經文為根據。因王孟英先生信王叔和冬寒變溫甚篤,所引經文,多半強拉硬扯而來。非於圓運動原理確有把握,醫治溫病已有經驗後,不易判斷其所引經文之合否。

王孟英《潛齋醫書五種》,內有先生養陰清熱醫案。用藥輕靈經驗宏畣,吾人就其病狀,據其藥性,歸納於圓運動之中,自能得到靈妙之境,而可救學經方偏於溫補之弊。

白話文:

溫病是木氣的開闔問題,這道理很明顯,很容易理解。柯氏卻說傷寒的厥陰經就是溫病,又說厥陰是闔。後來的學者喜歡讀《來蘇集》,認為那本書文筆很好。文筆越好,學理就越錯,這麼明顯的錯誤,卻誤導很多人。柯氏是被《內經》誤導了,自己卻不知道。

《溫熱經緯》這本書,王孟英把葉天士和陳平伯的論述詳細地收錄進去,他們的經驗很深,用藥很謹慎,論述也很詳盡,值得我們學習和效法。我們如果根據「圓運動」的天人一氣理論去研究王先生的論述,就能夠領悟到其中的奧妙。

葉天士認為戰汗是正氣透邪的表現,這時應該益胃氣。如果胃氣虛空,皮膚就會發冷一整天。他又說,清涼的藥只能用到十分之六七,要顧護陽氣和津液。還說,救陰比較容易,通陽最困難。又說,舌頭發黃而且口渴,必須是黃得有根底,或是老黃的顏色,中間有斷紋,這時候應該用攻下的藥,但不是用承氣湯,而是用檳榔、青皮、枳實等藥材,配合少量的明礬和生首烏。他又說,舌頭淡紅無色,或是舌頭乾燥沒有光澤,應該是胃無法化生津液,應該用炙甘草湯,不能用寒涼的藥。

葉天士從經驗中得到的好處,也認為溫病是虛證。

葉天士知道溫病是虛證,完全是從經驗得來的。但他不知道溫病為什麼是虛證,因為他不懂得天人一氣的「圓運動」道理。

所以葉天士又說,可以用辛涼的藥來散風。這是仍然認為溫病是外來的風邪,夾帶著溫熱之氣進入人體所造成的。他又說,溫病首先侵犯肺,也是認為外來的溫熱之氣侵犯了肺。他沒有理解人體木火的疏泄和金水的收斂,如果疏泄過盛,收斂就會受損的道理。於是就把人體自身因為木氣偏盛而生溫熱,又感觸到大氣的溫熱之氣而發病的要義,全部抹殺掉了。後人讀了他的書,也跟著認為是時令的溫熱之邪,從口鼻直接進入體內而發病,因此就形成了用寒涼藥解毒的習慣。脈虛氣弱的人,一吃藥就會有危險。

等到病邪深入體內,熱勢會更加嚴重。醫生卻認為是病情重而藥力輕,於是加倍使用寒涼的藥物,結果熱勢更盛,腹瀉不止而死亡。吃了涼藥後熱勢反而加重,是因為涼藥損傷了中焦,導致下焦的相火完全上逆。有人說黃連的藥性是苦味從熱轉化而來,所以就更加使用黃連,結果發熱更厲害。這些錯誤,都是因為不懂得根本的原理。

陳平伯說,冬天如果因為寒邪而受傷,春天一定會得溫病。這是傷到了冬天應該封藏的藏氣,而不是傷到冬天的風寒之邪。這一點已經避免了根本上的錯誤。但他又說,冬天能夠藏精,我們自身的真氣充足,不會因為升泄的時令而崩潰,只有外來的邪氣,才能侵入體內。陳平伯仍然認為溫病是外來的邪氣,並不知道是人體自身的木氣偏動,金氣不能收斂,相火外泄而化為熱。陳平伯雖然避免了根本上的錯誤,但仍然沒有掌握根本上的正確道理。

陳平伯說,冬天受到的寒邪,不是風寒的寒,而是寒邪能夠封藏的寒,這個觀點收錄在《溫熱經緯》的贅言中。《溫熱經緯》是王孟英所編的,王孟英也是王叔和「寒毒會轉變成溫病」觀點的信徒。真是可惜啊。

《溫熱經緯》一書,經文是主要內容,而葉天士和陳平伯的論述是次要內容。我們學習這本書,只能從他們的病證和藥性方面去探求原理,不能以他們引用的經文作為根據。因為王孟英先生深信王叔和「冬寒會轉變成溫病」的說法,所以他所引用的經文,很多都是牽強附會而來的。如果沒有對「圓運動」的原理有確切的把握,沒有醫治溫病的經驗,不容易判斷他所引用的經文是否正確。

王孟英的《潛齋醫書五種》中,有他養陰清熱的醫案。他用藥輕靈,經驗豐富。我們從他的病狀和藥性入手,將其歸納到「圓運動」的理論中,自然能夠達到靈活運用的境界,也可以糾正經方派偏於溫補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