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溫病本氣篇 (2)

回本書目錄

溫病本氣篇 (2)

1. 溫病本氣篇

《傷寒論》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此乃借溫病以分別傷寒之言,非專為溫病整個說法立言。溫病的事實上,常有得病一日,常有發熱之中仍帶惡寒者。不惡寒之發熱作渴,脈象應無虛象,而事實上則脈虛者甚多,且多不渴者。脈虛之溫病,關係生死,較脈不虛者迅速。

溫病諸書,對於脈虛溫病的方法,少注重者。大概遵守論文,而由口鼻而入伏寒變溫病的訛傳,未及就六氣的事實上尋原理也。溫病實證少,虛證多,實證易治,虛證難治。此篇注重虛證,因正當厥陰風木之時,陽氣幼稚故也。如果脈實,則易治矣。虛證如肆用散藥,涼藥必死。

實證的實字,乃比較上的實,非真正的實,所以溫病的下證,無承氣湯證,只有黃龍湯證。黃龍湯詳下文。

傷寒表裏之分,為榮衛腑臟;溫病表裏之分,為榮衛氣血;亦有病在腸胃者,如兩感溫病,則責在腎家,各詳下文。病在腸胃,乃腸胃自病;病在榮衛氣血,乃榮衛氣血自病。自病的意義,無人講求,皆王叔和誤解內經文字,後人又盲從叔和之故。叔和誤解《內經》文字詳下文。

傷寒易治,溫病難治。傷寒表裏寒熱,界限分明。溫病表裏皆熱,界限難分。此篇於難分之中,求分之之法。能分得出,然後用藥有著落也。

溫病分純溫病,兼感寒溫病。初起頭疼身痛,先惡寒後發熱,發熱之後但熱不寒,神智昏迷,精神倦怠,此病在榮衛也。舌無胎,脈洪虛躁急模糊,輕按多重按少。發熱大者,方用烏梅白糖湯,即肥烏梅五枚,白糖一兩。舌無苔,脈虛小者,方用扁鵲三豆飲,即黃豆黑豆綠豆各三錢。烏梅證三豆證,是為不兼感寒之純溫病。

若脈洪虛,發熱之後,仍兼惡寒,是為兼惡寒溫病。於烏梅白糖湯中,加綠薄荷一二錢。若脈虛小,發熱之後,仍兼惡寒,是為兼惡寒溫病。於三豆飲中,加薄荷五分至一錢。惟兼惡寒之脈,必不純虛,必重按兼有弦緊之象。弦緊乃收斂閉束之象;純虛之脈,只向外疏散,不向內收斂閉束也。病人所在地,冬春無大風,冬不鳴雷,少純虛溫病。

人身榮衛。榮屬木火,其性疏泄;衛屬金水,其性收斂,主管表氣,而根於裏氣。節令一交木氣,大氣降極而升,疏泄起來。中氣不足之人,本身的榮氣,即隨造化的木氣升動疏泄。乙木為風木,甲木為相火。裏氣的乙木升而甲木不降,則相火外泄。榮氣與木火升泄,故發熱。

熱由木火升泄,故發熱不惡寒。榮衛失和,故頭痛身痛,相火外泄的多,故發熱甚大。火泄中虛,故神智昏迷、精神倦怠也。

此證脈象洪盛,乃木火外泄。重按虛微,乃木火之虛。虛者,木火升泄自傷本氣也。病在榮衛之時,外泄之相火,正在浮游,尚未化生定在之熱,故舌上無胎。烏梅酸收,降甲木安乙木,斂相火而大補木氣。木氣動於上必虛於下,故烏梅為風木要藥。收而不澀,能生津液,溫病尤宜。

白話文:

《傷寒論》說:「太陽病發熱而且口渴,但不怕冷的,就是溫病。」這句話只是藉由溫病來說明與傷寒的區別,並非專門為溫病這個概念立論。實際上,溫病常常發生在得病第一天,發熱的同時仍然會怕冷。而那些發熱口渴且不怕冷的溫病,按理說脈象應該不會虛弱,但事實上脈虛的反而很多,而且很多病人也不覺得口渴。脈象虛弱的溫病,關係到生死,比脈象不虛的更危險。

溫病相關的書籍,對於脈虛的溫病治療方法,很少有特別重視的。大多是遵循《傷寒論》的說法,以及由口鼻傳入寒邪轉為溫病的謬論,沒有從六氣的實際情況去探究原理。溫病實際上實證少,虛證多,實證容易治療,虛證難以處理。這篇文章著重討論虛證,是因為正值厥陰風木主氣的時節,陽氣還很稚嫩。如果脈象是實證,就容易治療了。虛證如果隨意使用發散或寒涼的藥物,必定會導致死亡。

所謂實證的「實」,是相對而言的實,並非真正的實,所以溫病的治療中,沒有使用承氣湯之類的峻下藥的例子,只有使用黃龍湯的例子。黃龍湯的詳細用法會在後文說明。

傷寒有表裡之分,主要區分榮衛和腑臟;溫病也有表裡之分,但區分的是榮衛和氣血;也有病在腸胃的,例如兩感溫病,則與腎臟功能有關,這些會在後文詳細說明。病在腸胃,是腸胃本身的問題;病在榮衛氣血,是榮衛氣血本身的問題。這種「自病」的觀念,沒有人去研究探討,都是因為王叔和誤解了《內經》的原文,後人又盲目跟從叔和的緣故。叔和誤解《內經》的內容,會在後文詳細說明。

傷寒容易治療,溫病難以處理。傷寒的表證和裡證、寒證和熱證,界限分明。溫病的表裡都是熱證,界限難以區分。這篇文章將在難以區分的情況下,探求區分的方法。能夠區分清楚,用藥才能有根據。

溫病分為純溫病和兼感寒邪的溫病。初期有頭痛、身體疼痛,先怕冷後發熱,發熱之後只有熱感而沒有怕冷,神智不清、精神疲憊,這種情況是病在榮衛。舌頭沒有舌苔,脈象洪大虛浮、躁動急促、模糊不清,輕按時感覺強,重按時反而變弱。如果發熱很嚴重,可以用烏梅白糖湯,即肥烏梅五枚,白糖一兩。如果舌頭沒有舌苔,脈象虛弱細小,可以用扁鵲三豆飲,即黃豆、黑豆、綠豆各三錢。烏梅湯證和三豆飲證,屬於沒有兼感寒邪的純溫病。

如果脈象洪大虛浮,發熱之後仍然兼有怕冷,就屬於兼感寒邪的溫病。可以在烏梅白糖湯中,加入一到二錢的綠薄荷。如果脈象虛弱細小,發熱之後仍然兼有怕冷,也屬於兼感寒邪的溫病。可以在三豆飲中,加入五分到一錢的薄荷。但是,這種兼有怕冷的脈象,一定不會是單純的虛弱,重按時一定會有弦緊的現象。弦緊是收斂閉塞的表現;單純虛弱的脈象,只會向外疏散,不會向內收斂閉塞。病人居住的地方,如果冬春兩季沒有大風,冬天不打雷,就很少有單純虛弱的溫病。

人體的榮衛。榮屬於木火,其特性是疏泄;衛屬於金水,其特性是收斂,主管表面的氣,而根源於內部的氣。節氣一到木氣主事,自然界的大氣由下降轉為上升,開始疏泄。中氣不足的人,本身的榮氣就會隨著自然界的木氣一同升動疏泄。乙木是風木,甲木是相火。如果體內的乙木上升,而甲木不下降,就會導致相火外泄。榮氣隨著木火升泄,所以會發熱。

熱是由於木火升泄造成的,所以發熱不怕冷。榮衛失調,所以會頭痛、身體疼痛,相火外泄過多,所以發熱嚴重。火氣外泄導致中焦虛弱,所以會神智不清、精神疲憊。

這種情況下,脈象洪盛,是木火外泄的表現。重按時感覺虛弱,是木火耗散的表現。所謂的虛,是指木火升泄損傷了自身的元氣。在病邪侵犯榮衛的時候,外泄的相火,還處於遊動狀態,尚未轉化為固定不變的熱,所以舌頭上沒有舌苔。烏梅味酸,可以收斂,能降甲木、安乙木,收斂相火,並能大補木氣。木氣在上方活動必然導致下方虧虛,所以烏梅是治療風木的重要藥物。它收斂而不澀滯,能產生津液,對於溫病尤其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