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溫病本氣篇 (3)

回本書目錄

溫病本氣篇 (3)

1. 溫病本氣篇

白糖能補中而不橫滯,與烏梅酸甘生陰,最宜溫病虛證,故服之病癒。若發熱仍兼惡寒,是感大氣之疏泄,又感大氣之收斂,而本身衛氣,閉束不舒,故加薄荷。以開衛氣之閉束也。脈來躁急模糊,根本動搖之象。

此證,外證與烏梅湯證同,但脈不洪虛而虛小。虛小者,木氣本虛,一經疏泄便無力也。黃豆黑豆,養木氣中平疏泄,兼降膽經養津液。綠豆養木養中,兼清肺熱。故服之而愈。如右脈重按不虛,加淡豆豉三錢以宣滯。此方平淡和養,最宜溫病。如發熱之後,仍兼惡寒。是感大氣之疏泄,又感大氣之收斂,而本身衛氣閉束不舒,故加薄荷以開衛氣之閉束也。

豆須煮成即服,不可隔夜。生用莫炒。

烏梅湯收外以安內。三豆飲養內以和外。皆溫病初起虛證的極效方法。溫病脈實為順,脈虛為逆。烏梅湯證,小便長者為烏梅忌用。改用三豆飲,加倍煎服。三豆證小便短者,加白飯豆三錢,以利濕氣。惟病人所在地,冬春風少,冬不鳴雷,大氣中木氣不傷,人身的木氣較足,烏梅黃豆補木之品,只宜輕用。疹病亦然。疹即小兒的溫病。

《內經》曰:溫病虛甚者死,木火之氣泄而不復故也。泄而不復,中氣之虛。中氣不虛,木火雖泄,金氣能收,火仍歸水。木氣得根,必不致死。《難經》曰:溫病之脈,不知何經之動也,可見其虛也。三豆飲原方係紅飯豆、黑豆綠豆。紅飯豆即點心鋪做洗沙之紅豆,能除濕氣,傷津液,故改用黃豆。

紅飯豆,世誤用赤小豆,有大毒。黃豆養中養木養津液兼降膽經,溫病疹病要藥。

脈氣洪虛,與虛小者,面色多紅。面色紅者,火浮於外,必虛於內。涼藥下嚥,即生變故。此醫家之所忽。如認面紅為內熱,故意用涼藥以清內熱,必一瀉而死。脈虛故也。

傷寒論立桂枝湯以治榮病之疏泄,立麻黃湯以治衛病之收斂。桂枝湯之芍藥,全在收斂木火,烏梅三豆亦全在收斂木火。惟溫病裏氣大虛,故不能用芍藥之苦寒。烏梅三豆並補裏氣之虛。溫病表裏俱熱,故不能用桂枝生薑以助熱。不能用炙草紅棗以補中,而烏梅三豆,卻有補中之能。

如兼衛氣閉束而惡寒,兼用薄荷以通衛閉,亦《傷寒論》麻桂各半湯之法所變通之法。不過桂枝湯麻黃湯之榮衛病,有表裏之分。溫病之榮衛病,表裏之分不顯,而全是裏虛之病耳。烏梅白糖湯三豆飲治溫病,下嚥即能汗出病解,出汗的理由,詳原理下篇榮衛中。用此方見效之後,自能知道《溫病條辨》用銀翹散桑菊飲的根本全錯。

發熱為榮氣之疏泄,惡寒為衛氣之閉斂,神昏倦怠為相火離根,故用烏梅三豆以平榮氣之疏泄,薄荷以開衛氣之閉斂,相火離根,中下虛憊,故用烏梅三豆平和補益木氣之品,不能用其他苦寒傷中之味。此中關係,非比尋常。況且木氣偏於疏泄,都緣金氣不能收斂。葉天士謂溫病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白話文:

白糖能夠補益中焦,而且不會造成停滯,搭配烏梅的酸甘味來滋養陰液,最適合溫病體虛的證狀,所以服用後病就會好。如果發燒還伴隨怕冷,是因為既感受了大氣的疏泄,又感受了大氣的收斂,而本身的衛氣因為受到阻礙而無法舒暢,所以要加入薄荷,用來開解衛氣的阻滯。脈象來得躁動急促又模糊不清,是根本動搖的現象。

這個證狀,外在表現和烏梅湯證狀相似,但是脈象不是洪大虛浮,而是虛弱細小。脈虛細小,表示肝木之氣本就虛弱,一旦疏泄就變得無力了。黃豆和黑豆,能以平和的性質來養肝木之氣,並疏泄,同時也能夠降低膽經的氣機,滋養津液。綠豆能夠滋養肝木與中焦,同時也能夠清除肺熱。所以服用後病就會好。如果右脈按下去不虛弱,可以加上淡豆豉三錢來宣通氣機的滯澀。這個方子平和而有滋養之效,最適合溫病使用。如果發燒之後,仍然伴隨怕冷,是因為既感受了大氣的疏泄,又感受了大氣的收斂,而本身的衛氣因為受到阻礙而無法舒暢,所以要加入薄荷,用來開解衛氣的阻滯。

豆類需要煮好就立刻服用,不可以隔夜。要使用生的豆子,不要炒過。

烏梅湯能夠向外收斂以安定內部。三豆飲能夠滋養內部以調和外部。這都是治療溫病初期虛證非常有效的方法。溫病的脈象如果實大是順,如果虛弱就是逆。烏梅湯證狀,如果小便量多,就不適合使用烏梅。要改用三豆飲,加倍煎服。三豆飲證狀,如果小便量少,要加入白飯豆三錢,用來利濕。但是病人所在的地方,冬春季風少,冬天不打雷,表示大氣中的肝木之氣沒有受到損傷,人體的肝木之氣也比較充足,烏梅和黃豆這些補肝木的藥材,只適合輕量使用。麻疹也是一樣,麻疹就是小兒的溫病。

《內經》說:溫病如果虛弱到極點就會死亡,因為肝木之氣與相火之氣只會發散而不能恢復,發散而不能恢復,就是中焦氣虛。中焦的氣不虛,肝木與相火即使發散,肺金之氣也能夠收斂,火還是會歸於腎水。肝木之氣有了根基,一定不會導致死亡。《難經》說:溫病的脈象,難以分辨是哪條經脈在跳動,可見是虛弱的現象。三豆飲原來的配方是紅飯豆、黑豆和綠豆。紅飯豆就是點心店用來做洗沙的紅豆,能夠去除濕氣,但是會損傷津液,所以改用黃豆。

紅飯豆,世人常常誤用成赤小豆,赤小豆有大毒。黃豆能夠滋養中焦、肝木,滋養津液,同時也能夠降低膽經的氣機,是治療溫病和麻疹的重要藥物。

脈象洪大虛浮,和脈象虛弱細小的患者,臉色大多會泛紅。臉色泛紅,表示火氣浮於外,一定是內部虛弱。服用寒涼的藥物,就會產生變故。這是醫生常常忽略的地方。如果認為臉紅是內熱,就故意使用寒涼藥物來清除內熱,一定會因為過度腹瀉而死亡,是因為脈虛的緣故。

《傷寒論》創立桂枝湯來治療榮分之氣疏泄的病症,創立麻黃湯來治療衛分之氣收斂的病症。桂枝湯中的芍藥,作用完全在於收斂肝木和相火,烏梅和三豆的作用也完全在於收斂肝木和相火。只是因為溫病的裡氣大虛,所以不能使用芍藥的苦寒之性。烏梅和三豆能夠同時補益裡氣的虛弱。溫病是表裡都有熱,所以不能使用桂枝和生薑來助長熱勢。也不能使用炙甘草和紅棗來補益中焦,而烏梅和三豆,卻有補益中焦的功能。

如果同時有衛氣閉塞而怕冷的症狀,要同時使用薄荷來疏通衛氣的閉塞,這也是從《傷寒論》的麻黃桂枝各半湯的方法變化而來的。不過桂枝湯和麻黃湯治療的榮衛病,有表裡之分。而溫病的榮衛病,表裡的界限不明顯,完全是裡虛的病。烏梅白糖湯和三豆飲治療溫病,服用後就能夠發汗而使病症解除,發汗的原理,在後面的文章中會詳細說明。使用這個方子見效之後,自然就能夠知道《溫病條辨》使用銀翹散和桑菊飲的根本錯誤。

發熱是榮分之氣的疏泄,怕冷是衛分之氣的閉斂,精神昏沉、倦怠是相火離開根本,所以使用烏梅和三豆來平息榮分之氣的疏泄,使用薄荷來開解衛分之氣的閉斂,因為相火離開根本,中焦和下焦虛弱疲憊,所以使用烏梅和三豆這些平和補益肝木之氣的藥材,不能使用其他苦寒傷中的藥味。這裡的關係,非比尋常。而且肝木之氣偏於疏泄,都是因為肺金之氣不能收斂。葉天士說溫病首先侵犯肺部,再逆傳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