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溫病本氣篇 (1)
溫病本氣篇 (1)
1. 溫病本氣篇
自來治溫病,以新感與伏邪為兩大原則。吳鞠通《溫病條辨》,謂風寒傷人由皮毛而入,溫病由口鼻而入。初入上焦,再由上焦入中焦,再由中焦而入下焦,直行中道云云。人身由上部至下部是整個的氣化圓運動,即以形質而論,亦曲折重疊,並無直的中道可行。所謂新感溫病如虛。
王孟英著《溫熱經緯》,稱仲景有伏氣溫病之文。仲景伏氣溫病之文,乃謂伏有何脈,即有何病,乃泛言各種病如此。非專言溫病,非謂冬月伏有寒氣,至春變溫。只因王叔和於《傷寒雜病論》首,妄加序例曰:冬日傷寒,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云云。後人遂認為伏氣溫病,此王叔和誤解《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的寒字之貽禍也。
《內經》云:風寒中人,使人毫毛畢直,豈有寒氣伏藏於肌膚三月之人,安然無恙,至春變為溫病之理。所謂伏氣溫病如此,一唱百和,不求甚解。原則既差,理路遂亂。因就經過事實,根據原理,作溫病本氣篇。言溫病乃人身之本氣自病,非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年之寒,變成今年的溫。
認為溫邪由口鼻直入中道,認為伏邪變溫,於是以去邪為主義,遂用去邪之藥。去邪之藥,最傷本氣,本氣受傷,病必加重。及至病加,猶以為邪深難去,比比然矣。認為本氣自病,自知用調和本氣之藥。病去身安,乃無遺誤。抱本氣自病的原則,以研求《溫病條辨》、《溫熱經緯》所載證狀與方法,自能得著適當的妙處,而不為其所持原理的錯處所誤。
欲知病理,但憑藥性。世之治溫病,皆以銀翹散桑菊飲為宗。銀翹散桑菊飲之藥,皆疏泄降肺之藥,乃燥病之藥,非溫病之藥。燥則金氣斂結,藥宜疏泄。溫則木氣疏泄,藥宜收斂,斷無疏泄之病,用疏泄之藥,治之之誤也。
著者識
傷寒病起於榮衛,終於臟腑,榮熱衛寒,腑熱臟寒,腑熱則實,臟寒則虛。脈象緊數,按之明爽,病人神色清明。溫病起於榮衛,終於氣血,榮衛氣血,皆熱不寒,皆虛不實,脈象或洪或小,按之躁急模糊。病人神色昏晦。亦有強壯之人,脈象較實者。雖脈象較實,仍按之模糊,不似傷寒脈象之明爽。
特強壯之人,少有病溫病者耳。世謂右脈大為溫病、左脈大為傷寒,事實上並不儘然。
溫病者,人身木火偏於疏泄。金氣被衝,而失收降之令,水氣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則相火益事飛騰,金不收則風木益事泄動。上焦則津液傷而熱氣衝塞,下焦則相火泄而元氣空虛,中焦則中氣衰敗,交濟無能。一年的大氣運動,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身春木之氣,升動生髮失其常度,則溫氣病焉。此乃人身本氣之病,非中今年之溫,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年之寒,變為今春之溫。不過雖是人身本氣自病,必須感受時令偏於疏泄的大氣,引動裏氣,然後病成耳。
白話文:
溫病本氣篇
古人治療溫病,主要以新感邪氣和伏藏邪氣為兩大原則。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認為,風寒感冒從皮膚毛孔入侵,而溫病則由口鼻入侵。他認為邪氣先入上焦,再向下焦蔓延,一路直下。但人體氣機運行並非直線,而是曲折循環的,並不存在所謂的「直行中道」。所謂新感溫病,如同虛證一般。
王孟英的《溫熱經緯》提到,張仲景的著作中也提及伏氣溫病,但張仲景所指的伏氣,指的是潛伏的病邪,並非專指溫病,也並非指冬天伏藏的寒邪到春天轉變成溫邪。這是因為王叔和在《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錯誤地解讀了《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的說法,認為冬天受寒,即使當時未發病,寒邪也會藏在肌膚,到春天轉變成溫病。後人便誤以為有伏氣溫病,這是王叔和誤解《內經》寒字而造成的錯誤。
《內經》說風寒侵襲人體,會讓人毛髮豎立,哪有寒邪潛伏在肌膚三月,人卻安然無恙,到春天才變成溫病的道理?所謂的伏氣溫病,實屬牽強附會,不求甚解。錯誤的原則導致了錯誤的推理。因此,我根據臨床實踐和理論原理,撰寫了這篇《溫病本氣篇》。文中指出溫病是人體自身元氣失調所致,並非由口鼻入侵,也不是去年伏藏的寒邪變成的今年的溫邪。
認為溫邪由口鼻直入,認為伏邪變溫,因此以祛邪為治療原則,使用大量的祛邪藥物。而祛邪藥物最傷元氣,元氣受損,病情必定加重。即使病情加重,還以為邪氣深重難以去除,如此循環不已。若能認識到是本氣自病,則會使用調和元氣的藥物。這樣,病就能痊癒,不會留下後患。
以自身元氣失調的原則,研讀《溫病條辨》和《溫熱經緯》中記載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就能找到合適的妙法,而不被錯誤的理論所誤導。
要了解病理,就必須了解藥性。現在治療溫病,大多以銀翹散、桑菊飲為主。但這些藥物都是疏泄、清肺的藥物,屬於燥邪之藥,而非溫病之藥。燥邪則金氣收斂,宜用疏泄之藥;溫邪則木氣疏泄,宜用收斂之藥。沒有疏泄的病症,卻使用疏泄的藥物,這是治療上的錯誤。
著者識
傷寒病始於表裡,終於臟腑,表熱裡寒,或腑熱臟寒,腑熱則實證,臟寒則虛證。脈象緊數,按之有力,病人神色清朗。溫病始於表裡,終於氣血,表裡氣血皆熱不寒,皆虛不實,脈象或洪或細,按之模糊。病人神色昏暗。即使是體格強壯的人,脈象可能較實,但按之仍模糊,不像傷寒脈象那樣有力。
體格強壯的人,較少患溫病。世人認為右脈大為溫病,左脈大為傷寒,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絕對。
溫病是人體木火之氣過於疏泄,金氣受衝擊而失去收斂的功能,水氣外泄而失去封藏的功能。水不封藏則心火更盛,金不收斂則肝木更盛。上焦津液受損,熱氣壅塞;下焦相火妄動,元氣虛損;中焦中氣衰敗,運化失常。一年四季的大氣變化,春天升發,夏天浮揚,秋天下降,冬天收藏。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
春天生長,夏天茂盛,秋天收穫,冬天收藏。人體春天木氣的升發超過常度,就會導致溫病。這是人體元氣的疾病,並非今年的溫邪由口鼻入侵,也不是去年伏藏的寒邪變成今年的溫邪。雖然是人體元氣本身的疾病,但也必須感受時令偏於疏泄的大氣,才能引動內部元氣,然後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