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30)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30)

1.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由榮衛中風,而少陽經病,為少陽中風。少陽不直接中風。此一章論少陽病當保津

液。)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由榮衛中風而太陰病,為太陰中風。)

少陰中風,陽微陰浮,為欲愈。(由榮衛中風而少陰病,為少陰中風。)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由榮衛中風而厥陰病,為厥陰中風。世謂三陰直中,其根據即在此。然則上文陽明中風,少陽中風,又將何說。以上三章,論三陰將愈之證。)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疑闕。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疑闕。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疑闕。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疑闕。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疑闕。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疑闕。

讀傷寒論,要一眼將整個看個了然。偶因一章,疑難費解,便將整個耽擱。本篇讀法,為能一眼了然整個之故。將疑難費解各章,列為最後一篇。吾人了然整個之後,再讀疑難各章,疑難者,亦不疑難矣。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溫乃木氣疏泄之病,風乃木氣疏泄之氣,溫病忌發汗,發汗則疏泄又疏泄矣。風溫云者,疏泄又疏泄之病也。自汗出以下諸證,皆疏泄之甚,肺陰復亡之現象。此風字,非風寒之風也。此一章,論溫病。溫病未立方,原理即方也。)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津液傷,故脈細。)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發汗太多,故津液傷。)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身熱足寒等等,痙病等等,皆津液傷所致。痙病現證如此。)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痙病方詳金匱。)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以上五章論痙病。)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熏黃也。(土色為黃,土氣為濕,故濕病則身黃。濕阻榮衛,故身疼發熱。)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關節疼煩,脈沉而細,濕傷津,故疼痛脈細。)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脂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脂乃脂膏之脂,寒字作痰字解。下有熱而胸有痰,所以舌上如脂也。)

白話文:

少陽中風,如果兩耳聽不見聲音,眼睛發紅,胸口悶脹煩躁,不能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用了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會引起心悸和驚恐。(這是因為身體本來是榮衛中風,後來病邪轉入少陽經絡,所以稱為少陽中風。少陽經本身不會直接中風。這一章說明少陽病應該保護體內的津液。)

太陰中風,如果四肢煩躁疼痛,脈象呈現陽氣衰弱、陰氣滯澀而較長的現象,表示病情正在好轉。(這是因為身體本來是榮衛中風,後來病邪轉入太陰經絡,所以稱為太陰中風。)

少陰中風,如果脈象呈現陽氣衰弱、陰氣浮盛的現象,表示病情正在好轉。(這是因為身體本來是榮衛中風,後來病邪轉入少陰經絡,所以稱為少陰中風。)

厥陰中風,如果脈象呈現微弱而浮起的現象,表示病情正在好轉;如果脈象不浮起,則表示病情尚未好轉。(這是因為身體本來是榮衛中風,後來病邪轉入厥陰經絡,所以稱為厥陰中風。世俗認為三陰經會直接受到風邪侵襲,依據就在這裡。但如果這樣說,那前面提到的陽明中風和少陽中風又要如何解釋呢?以上三章,主要說明三陰經的病症將要好轉的徵兆。)

太陰病的病情想要好轉的時間,大約是從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之間。 (疑似原文有缺漏)

少陰病的病情想要好轉的時間,大約是從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五點之間。 (疑似原文有缺漏)

厥陰病的病情想要好轉的時間,大約是從凌晨一點到早上七點之間。 (疑似原文有缺漏)

太陽病的病情想要好轉的時間,大約是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一點之間。 (疑似原文有缺漏)

陽明病的病情想要好轉的時間,大約是從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之間。 (疑似原文有缺漏)

少陽病的病情想要好轉的時間,大約是從早上五點到九點之間。 (疑似原文有缺漏)

讀《傷寒論》要一眼就能看清整體脈絡。不要因為某一章節難以理解就耽誤了整體學習。本篇的讀法,是為了能夠一眼看清整體脈絡。將那些難以理解的章節放在最後一篇。我們了解整體之後,再讀那些難懂的章節,那麼難懂的也就不難懂了。

太陽病,如果發燒而且口渴,但不怕冷,這是溫病。如果已經發過汗,身體仍然發燙,就叫做風溫。風溫這種病,脈象呈現陰陽都浮盛的現象,會自己出汗,身體沉重,經常想睡覺,呼吸時鼻息一定很大聲,說話也很困難。如果用了瀉下的方法治療,會出現小便不暢,眼睛直瞪,大小便失禁的情況。如果用了火療,會微微發黃,嚴重的話會像驚癇一樣,有時會抽搐。如果用火熏烤,第一次逆治,還能延續幾天,如果再犯錯誤就會加速死亡。(溫病是木氣疏泄過度的疾病,風是木氣疏泄的氣。溫病忌用發汗的方法,發汗會使疏泄更加嚴重。所謂風溫,就是疏泄過度又疏泄的疾病。自己出汗以下的所有症狀,都是疏泄過度,肺陰耗損的表現。這裡的“風”不是風寒的風。這一章主要講述溫病,雖然沒有具體的方劑,但它的原理就是治療的原則。)

太陽病,如果發燒,脈象沉細,就叫做痙病。(這是因為津液受損,所以脈象細微。)

太陽病,如果發汗過多,也會導致痙病。(這是因為發汗過多,導致津液受損。)

這種疾病,會出現身體發熱而腳冷,脖子僵硬,怕冷,有時頭熱面紅,眼脈發紅,頭獨自搖動,突然口噤,背部反張,這就是痙病的症狀。(身體發熱而腳冷等等,以及痙病等等,都是因為津液受損所導致。痙病的現有症狀就是這樣。)

太陽病,如果發燒出汗,但不怕冷,就叫做柔痙。(痙病的治療方劑詳見《金匱要略》。)

太陽病,如果發燒不出汗,反而怕冷,就叫做剛痙。(以上五章主要講述痙病。)

濕邪引起的疾病,會出現全身疼痛,發燒,身體顏色像被煙熏過的黃色。(土的顏色是黃色,土氣就是濕氣,所以濕病會使身體發黃。濕邪阻礙榮衛的運行,所以會出現身體疼痛和發燒。)

太陽病,如果關節疼痛而煩躁,脈象沉細,就叫做濕痹。濕痹的症狀是,患者小便不暢,大便反而順暢,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療。(關節疼痛而煩躁,脈象沉細,是因為濕邪損傷津液,所以會出現疼痛和脈象細微。)

濕邪引起的疾病,患者只會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蓋上被子並靠近火源。如果過早使用瀉下的方法,會出現呃逆,胸悶,小便不暢,舌頭上像塗了一層油脂。這是因為下腹部有熱,胸中有痰,所以口渴想喝水卻不能喝,因而出現口乾煩躁。(脂是指油脂的脂,這裡的“寒”字應該解釋為“痰”字。下腹部有熱而胸中有痰,所以舌頭上像塗了一層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