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傷寒論方解下篇 (4)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方解下篇 (4)

1. 傷寒論方解下篇

津傷則厥,木熱金燥,亦能發厥。上逆下陷,中氣虛寒也。此病之泄利不止,乃熱利,與太陰下利清穀不止之寒利不同,此熱利乃中氣虛寒,木氣下陷生熱也。肺逆生燥,木陷生熱,中氣虛寒,衛氣閉束之病也。

大黃,芒硝,甘遂

表未解而誤下,榮衛經氣下陷不升,則成協熱下利。陷而復升,將水與熱結於胸間,心下硬痛,脈沉熱實,短氣煩燥,心中懊憹,則成結胸。硝黃攻結熱,甘遂攻結水也。

大黃,芒硝,葶藶,杏仁

如大陷胸證而兼項強,病連榮衛,不可急攻,宜用丸藥緩攻。硝黃清結熱,杏仁降滯氣,葶藶去結水也。

即前之三物小陷胸湯

黃連,瓜蔞,半夏

結胸脈不沉而浮滑,心下不按不痛,按之則痛。此熱痰結在心下,宜黃連瓜蔞半夏清降熱痰,不可攻也。

桂枝,乾薑,人參,白朮,炙草

表未解而數次下之,當經氣下陷,而病協熱下利。今不病熱利,而病下利不止之寒利,以至心下痞硬,宜人參湯以溫寒止利,桂枝以解表。人參湯即理中湯。

大黃,黃連

下後又發汗,中氣大傷,濕熱上逆而成胸痞。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下濕熱而消痞。若痞而仍惡寒者,是病證尚在,當先用桂枝湯以解表,然後用大黃黃連以瀉心。漬而不煎,又只漬少頃,輕之至也。若不用輕劑,瀉著胃中,則大壞也。

附子,大黃,黃連,黃芩

心下痞,關上脈浮,此為上熱。大黃、黃連瀉熱消痞。若心下痞而復惡寒出汗者,汗出為上熱,惡寒為下寒。附子溫下寒,三黃清上熱也。用附子故加黃芩,附子動木熱,黃芩清木熱。

大棗,芫花,甘遂,大戟

若頭痛心下痞而硬痛,引脇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不惡寒表已解也。此有水氣聚在胸脇,並無腎寒,宜芫花甘遂大戟攻水,大棗保中氣顧津液也。表解乃可攻水。

生薑,半夏,黃連,黃芩,炙草,人參,乾薑,大棗

心下痞硬,乾噎食臭,腹中雷鳴下利。脇下有水,故腹中雷鳴,中氣虛寒,上熱不降,故乾噎食臭而心痞,中氣虛寒,寒熱混合,故下利。宜炙草人參補中虛,連芩清上熱,乾薑溫中寒,半夏生薑降逆利水也。

炙草,大棗,黃連,黃芩,半夏,乾薑

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日利數十行,又遭攻下,痞硬更甚。此中氣下傷,宜炙甘草大棗以補中,乾薑以溫中,連芩清熱,半夏降逆也。

赤石脂,禹餘糧

若痞而下利不止,服理中其利益甚者,病在下焦,不能收澀,不可溫補中氣。宜用赤石脂禹餘糧以收澀下焦也。

若服瀉心湯,痞不解反渴而口燥生煩,小便不利。此下傷中氣,水濕不行,阻格上焦相火所致,宜五苓以瀉水濕也。復利不止者,當用五苓散利小便也。

白話文:

津液受損會導致厥逆,肝木過熱和肺金乾燥,也可能引發厥逆。上逆下陷的現象,是中氣虛寒的表現。這種病症的腹瀉不止,是熱性腹瀉,與太陰病腹瀉清稀不止的寒性腹瀉不同。這種熱性腹瀉是因中氣虛寒,肝木下陷而產生熱所致。肺氣上逆會導致乾燥,肝木下陷會產生熱,中氣虛寒,是衛氣閉塞的病症。

大黃、芒硝、甘遂

在表證未解的情況下,錯誤地使用瀉藥,導致營衛經氣下陷不能上升,就會形成協熱下利。如果下陷的氣機又恢復上升,就會使水和熱結在胸部,引起心下硬痛、脈象沉而有力、發熱、呼吸短促、煩躁不安、心中懊惱,這就形成了結胸。芒硝、大黃用來攻破結聚的熱邪,甘遂則用來攻破結聚的水邪。

大黃、芒硝、葶藶、杏仁

如果出現大陷胸證,同時伴隨頸項強直,病邪已經影響到營衛,不能馬上用猛藥攻下,應該使用丸藥來緩慢攻邪。芒硝、大黃用來清除結聚的熱邪,杏仁用來降泄滯礙的氣機,葶藶則用來排除結聚的水邪。

即前述三味藥組成的小陷胸湯

黃連、瓜蔞、半夏

結胸的脈象不是沉而是浮滑,心下部位不按壓不痛,按壓時才感到疼痛。這是熱痰結在心下所致,應該用黃連、瓜蔞、半夏來清降熱痰,不能用攻下的方法。

桂枝、乾薑、人參、白朮、炙甘草

表證未解的情況下,多次使用瀉藥,導致經氣下陷,同時出現協熱下利。現在沒有出現熱性腹瀉,反而出現腹瀉不止的寒性腹瀉,甚至心下痞硬,應該用人參湯來溫補寒氣、止瀉,用桂枝來解表。人參湯就是理中湯。

大黃、黃連

使用瀉藥後又發汗,導致中氣大傷,濕熱上逆而形成胸痞。瀉心湯中的大黃、黃連可以瀉除心下的濕熱,消除痞悶。如果痞悶的同時還怕冷,說明表證仍然存在,應該先用桂枝湯來解表,然後再用大黃、黃連來瀉心。將藥物浸泡而不煎煮,而且只是短暫浸泡,是用藥非常輕微的做法。如果不用輕劑,藥力直達胃中,就會造成嚴重傷害。

附子、大黃、黃連、黃芩

心下痞悶,關脈浮,這是上部有熱的表現。大黃、黃連可以瀉熱消痞。如果心下痞悶,同時又怕冷出汗,出汗表示上部有熱,怕冷表示下部有寒。附子用來溫補下寒,三黃(大黃、黃連、黃芩)用來清除上熱。使用附子,所以要加入黃芩,附子容易引發肝木之熱,黃芩用來清除肝木之熱。

大棗、芫花、甘遂、大戟

如果出現頭痛、心下痞硬疼痛、牽引到脅肋疼痛、乾嘔、呼吸短促、出汗但不怕冷,不怕冷說明表證已經解除。這是水氣聚集在胸脅部,並沒有腎寒,應該用芫花、甘遂、大戟來攻逐水邪,用大棗來保護中氣、顧護津液。在表證解除後,才可以攻逐水邪。

生薑、半夏、黃連、黃芩、炙甘草、人參、乾薑、大棗

心下痞硬、乾嘔打嗝有臭味、腹中雷鳴、腹瀉。脅下有水,所以腹中雷鳴。中氣虛寒,上熱不能下降,所以乾嘔打嗝有臭味,同時心下痞悶。中氣虛寒,寒熱混合,所以出現腹瀉。應該用炙甘草、人參來補益中虛,黃連、黃芩來清除上熱,乾薑來溫補中寒,半夏、生薑來降逆利水。

炙甘草、大棗、黃連、黃芩、半夏、乾薑

心下痞硬脹滿、乾嘔心煩、一天腹瀉數十次,又使用攻下藥,導致痞硬更加嚴重。這是中氣受損下陷的表現,應該用炙甘草、大棗來補益中氣,乾薑來溫補中氣,黃連、黃芩來清熱,半夏來降逆。

赤石脂、禹餘糧

如果出現痞悶腹瀉不止,服用理中湯後腹瀉更加嚴重,說明病邪在下焦,不能收澀,不適合溫補中氣。應該使用赤石脂、禹餘糧來收澀下焦。

如果服用瀉心湯後,痞悶沒有解除,反而出現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不利,這是因為下焦受損,中氣虛弱,水濕不能正常運行,阻礙了上焦的相火所致,應該用五苓散來利水濕。如果腹瀉仍然不止,就應該用五苓散來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