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古方下篇 (17)
古方下篇 (17)
1. 古方下篇
脾腎陽復而左升,胃肺陰復而右降。形質與氣化的圓運動復原,所以熱退進食愈。吾人將此陰陽互化之意想清,不用溫補藥,而用雞蛋之理認識,必能治多少陰陽兩虛無法用藥大症而得到愉快之境。咳血者不可服。服此方須隔一二日一服,若每日服之,雞蛋不易消化。煮藥要蓋住。
此方用生地麥冬阿膠麻仁,涼潤之品,大補津液。因脈已結代,心已動悸,已現津液燥熱之象。津液乃中氣旋轉之所生。必須中氣旋轉,津液方能復生。又必須津液滑利,中氣方能旋轉。此互相關係的實際上,學者能思維透澈,得到著落,便能解決陰虛用藥的困難。因向來治陰虛病的方藥,只知涼潤,不知補中。
及至涼潤傷中,仍不能不用涼潤。結果中氣敗完,液乾人死。不補津液,中氣不能旋轉。不補中氣,津液無由而生。而補中之藥,必傷津液,補津液之藥,必傷中氣。故困難也。此結代之脈,並不弦細,與普通脈象一樣。如其弦細,脈絡枯澀,炙草參棗,不易用矣。
時方中之二陳湯,陳半夏陳橘皮茯苓甘草,世皆認為治痰通劑。有以二陳湯治胸中痞塞短氣。不見效者。半夏與杏仁之分也。半夏性燥,杏仁性潤。燥藥傷津,潤物養津。半夏只可去痰,不可用以去濕。用燥藥去濕,津傷而濕不去。用養津藥去濕,津生則氣降,氣降則濕行也。
濕在人身,如物受潮濕,是滿布的,是侵透肉質的。痰在人身,痰自為痰,離開肉質的易醫。發汗利小便,為去濕兩大法門。然只能去初病之濕,不能去久病之濕。初病之濕,濕氣未將肉質浸透。故可發汗利尿以去之。若久病之濕,已將肉質浸透,濕氣與肉質的津液合而不分。
發汗利小便,皆大傷津液。又須於發汗利尿之法中,求深細的治法。金匱曰,若發汗,大汗出,濕氣不去。微微似欲汗出、濕氣乃去。又曰:大便堅,小便利,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主之。濕氣與津液合而不分,必發汗而微微似欲汗出,滿身潮潤,不見汗流。然後濕氣與津液分開,濕氣乃去。
大便堅小便利,濕氣與津液不能分開必須去桂枝之疏泄小便,加白朮以停留津液。使大便潤而不堅,小便比較減少。濕氣與津液分開,濕氣乃去。此深細之治法之功效,只須驗之脈象。脈象調和而微小,濕氣已去之脈。脈象弦細不調為濕氣未去之脈。濕氣之去,全賴整個運動圓而木氣和。
弦細之脈,整個運動未圓,木氣未和也。微微似欲汗出,與小便減大便潤,為整個運動圓。經驗多時自知。
夏日久雨,一人晨事操作,冒雨用力過甚,遂病感冒。自服蔥豉湯,體舒而熱不退。食無味,惟食糖有味,尿短脈細而澀。熱如在骨。繼食黃豆四兩,已能食粥三碗。一醫用大劑茯苓蒼朮厚撲木通澤瀉等除濕之品。遂失眠,身黃,不能行走,尿愈短,頭骨熱退。反不能食。身仍熱。
白話文:
脾臟和腎臟的陽氣恢復,使氣機左升;胃和肺的陰液恢復,使氣機右降。身體的形質和氣化的圓運動恢復正常,所以發熱消退,食慾也漸漸恢復。如果我們能清楚理解陰陽互相轉化的道理,不用溫補的藥物,而用雞蛋的原理來認識,必定能治療許多陰陽兩虛、無法用藥的重症,並達到愉快的境界。但是咳血的人不適合服用。服用這個藥方需要隔一兩天服用一次,如果每天服用,雞蛋不容易消化。煮藥的時候要蓋上蓋子。
這個藥方使用生地、麥冬、阿膠、麻仁等清涼滋潤的藥物,可以大量補充津液。因為脈象已經出現結代,心臟也有悸動,已經呈現津液乾涸、發熱的現象。津液是中氣運轉所產生的,必須中氣正常運轉,津液才能恢復。同時也必須津液滑潤,中氣才能正常運轉。這種互相影響的關係,學者如果能深入思考並找到重點,就能解決陰虛用藥的困難。因為過去治療陰虛的藥方,只知道清涼滋潤,卻不知道補中氣。
等到清涼滋潤的藥物傷了中氣,仍然不得不繼續使用清涼滋潤的藥物。結果中氣衰敗殆盡,津液枯竭,人就死亡了。不補充津液,中氣就不能運轉;不補充中氣,津液就無法產生。而補充中氣的藥物,必定會損傷津液;補充津液的藥物,必定會損傷中氣。所以說很困難。這種脈象的結代,並不是弦細,和一般的脈象一樣。如果脈象弦細,脈絡枯澀,炙甘草、人參、紅棗等藥就不容易使用了。
時方中的二陳湯,使用陳半夏、陳橘皮、茯苓、甘草,世人普遍認為是治療痰的常用藥。有人用二陳湯來治療胸悶、氣短,卻沒有效果。這是因為沒有分辨半夏和杏仁的藥性。半夏藥性燥烈,杏仁藥性潤澤。燥烈的藥物會損傷津液,潤澤的藥物可以滋養津液。半夏只能去痰,不能用來去除濕氣。用燥烈的藥物去除濕氣,會損傷津液,濕氣反而去不掉。用滋養津液的藥物去除濕氣,津液產生則氣機下降,氣機下降則濕氣自行排除。
濕氣在人體內,就像物品受潮一樣,是全面擴散、滲透到肉質裡的。痰在人體內,是獨立的,容易和肉質分離的。發汗和利小便,是去除濕氣的兩大方法。然而只能去除初期發病的濕氣,不能去除久病形成的濕氣。初期發病的濕氣,濕氣還沒有滲透到肉質裡。所以可以用發汗、利尿的方法去除。如果久病形成的濕氣,已經滲透到肉質裡,濕氣和肉質的津液結合在一起,難以分離。
發汗和利小便,都會大量損傷津液。所以必須在發汗、利小便的方法中,尋求更細緻的治療方法。《金匱要略》說,如果發汗,大汗淋漓,濕氣是去不掉的。只有微微出汗的樣子,濕氣才能去除。又說:大便乾硬,小便通暢,要用桂枝附子湯去掉桂枝,加上白朮來治療。濕氣和津液結合在一起,難以分離,必須發汗到微微出汗,全身潮潤,不見汗水流淌。這樣濕氣才能和津液分開,濕氣才能去除。
大便乾硬,小便通暢,說明濕氣和津液沒有分離,必須去掉桂枝的疏泄小便的作用,加上白朮來停留津液。使大便滋潤而不乾硬,小便比較減少。濕氣和津液分離,濕氣才能去除。這種細緻的治療方法的效果,只需要驗證脈象就可以了。脈象調和而微弱,說明濕氣已經去除。脈象弦細而不調和,說明濕氣還沒有去除。濕氣的去除,完全依賴於整個身體的氣機運動圓滿,木氣調和。
弦細的脈象,說明整個身體的氣機運動不夠圓滿,木氣不調和。微微出汗的樣子,以及小便減少、大便滋潤,說明整個身體的氣機運動圓滿。經驗多了自然就明白了。
夏天連日下雨,有一人早晨做事,冒雨用力過度,就得了感冒。自己服用蔥豉湯,身體舒服了一些,但是發熱沒有退。吃東西沒有味道,只有吃糖覺得有味道,小便短少,脈象細而澀。發熱好像在骨頭裡。接著吃了四兩黃豆,就能吃下三碗粥。一位醫生用了大量茯苓、蒼朮、厚樸、木通、澤瀉等除濕的藥物。結果導致失眠,身體發黃,不能走路,小便更加短少,頭骨發熱的現象消退,反而不能進食,身體仍然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