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古方上篇 (10)

回本書目錄

古方上篇 (10)

1. 古方上篇

此六氣運動不圓,少陰寒水,一氣獨勝之病。病在榮衛,不速汗解。平日腎陽不足之人,病即由表入裏,則成此病。或表證才現,裏證即作,則成此病。病成之初,必神色黯淡,惡寒氣微也。水寒土敗,陽微氣少,故脈微細。腎陽亡,故腎水寒。

烏梅 三十枚,蜀椒,當歸,各四錢,桂枝,黨參,附片,各六錢,乾薑 二錢,黃連,黃柏,細辛,各三錢

共搗篩蜜為丸,如梧子大,服二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三十丸。烏梅先用醋浸一宿,飯上蒸,搗如泥,和各藥為丸。用時如無丸藥,可減輕用分量六分之一,煎服,日三服,隔二小時服一次。

治厥陰病,厥熱往返,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熱痛、饑不欲食、食則吐蚘、心煩、有時安靜、靜而復煩、脈虛細急數。

此治厥陰肝臟病之法也。厥熱往返者,厥為寒冷,厥陰乃陰寒已極,微陽初生之氣。厥陰風木,子氣為火,母氣為水。厥陰病則風動無定,或見子氣而病熱;或見母氣而病寒;故熱後復厥,厥後復熱。平人之厥陰、不病厥熱者,中氣旺而水火交也。厥陰一病,風木克土。中氣既敗,水火分離。

於是火氣現而熱,水氣現而厥。熱多則火土復而人生,厥多則火土亡而人死也。

消渴者,風木之氣,因水寒脫根而疏泄上衝。疏泄傷津,故渴而欲飲,飲而仍渴。氣上衝心,心中熱痛者,足厥陰肝經為風木,手厥陰心包經為相火。肝經木氣上衝,而心包相火又因中氣虛敗,不能下降。故氣上衝心,心中熱痛,饑不欲食。食則吐蚘者,風動耗津,故饑。土氣已敗,故不能食。

蚘乃木中陽氣所生,中下既寒,蚘不安居。食後胃上加溫,蚘避寒就溫,故上行而吐出。心煩者,蚘乃肝家陽氣所生,蚘動則陽動,陽動故心煩。

此病水寒火熱,木枯土敗。方用附子蜀椒細辛,溫水寒,而培木氣之根。黃連黃柏清火熱,以保木氣的津液。桂枝當歸溫養木氣,以息風氣。人參乾薑以溫中補土。烏梅大生木液,而補木氣。風盛則木氣自傷,惟烏梅能補木氣也。水溫火清,木和土復。陰陽平和,運動復圓,是以病癒。

此六氣運動不圓,厥陰風木一氣獨勝之病。病在榮衛,不速汗解。平日肝陽不足之人,病即由表入裏,則成此病。或表證才現,裏證即作,則成此病。病成之初,必氣微而躁煩不安也。木氣動而耗津,故脈虛細。微陽拔根,中氣虛極,故脈急數。

烏梅丸為肝臟陰寒之方。黃連黃柏大寒之藥,乃如是之重者。水寒則木鬱生風,風又生熱,熱又傷津,津傷則風更動。寒不去風不息,熱不去風更不息。寒溫並用,木氣之個性使然。此方雖寒溫並用,木氣之本性使然;此方雖寒溫並用,仍以溫水寒為主,清火熱為輔。六氣中為風木復雜。風木能研究澈底,余皆澈底矣。以上三陰臟病。臟病忌發汗。

白話文:

這是因為體內六氣運行不順暢,主要是因為少陰的寒水之氣過於強盛所導致的疾病。病症如果表現在體表,沒有及時通過發汗來解決,加上平時腎陽不足的人,病邪就會由外而內侵入,形成這種病。有時剛出現表症,裡證就馬上跟著來,也會形成這種病。剛發病時,通常會精神萎靡,臉色黯淡,微微怕冷。因為水寒之氣過盛,導致脾土功能衰敗,陽氣衰弱,氣血不足,所以脈象會細微。腎陽衰竭,所以腎水會變得寒冷。

藥方組成:

烏梅三十枚,蜀椒、當歸各四錢,桂枝、黨參、附片各六錢,乾薑二錢,黃連、黃柏、細辛各三錢。

製法與服法:

將所有藥材搗碎篩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一天三次,可以逐漸增加到每次三十丸。烏梅要先用醋浸泡一夜,然後放在飯上蒸熟,搗成泥狀,再和其他藥粉混合製成藥丸。如果沒有藥丸,可以將上述藥材的用量減少六分之一,煎成湯藥服用,一天三次,每次間隔兩小時服用。

主治:

治療厥陰病,症狀包括寒熱交替,口渴、氣往上衝到胸口、心中熱痛、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會吐蛔蟲、心煩、有時安靜有時又煩躁不安,脈象虛弱、細微且急促。

這是治療厥陰肝臟疾病的方法。厥熱往返,是指厥是寒冷的意思,厥陰是陰寒達到極點,微微有陽氣初生的狀態。厥陰屬風木,其子氣為火,母氣為水。厥陰病時,風邪會亂動,沒有定性,有時會表現出子氣的熱,有時則表現出母氣的寒;所以會有發熱之後又變寒冷,寒冷之後又發熱的情況。一般人厥陰之氣正常,不會有寒熱交替的情況,是因為中氣旺盛,水火之間能互相協調。一旦得了厥陰病,風木就會克制脾土。中氣衰敗之後,水火就會分離。

所以有時會出現火氣旺盛而發熱,有時則會出現水氣旺盛而寒冷。熱多時,火土機能會恢復而人好轉,寒多時,火土機能會衰亡而人死亡。

口渴是因為風木之氣,因為水寒而失去根基,向上疏泄衝擊。疏泄會耗損體液,所以會口渴想喝水,喝了還是口渴。氣往上衝到胸口,心中熱痛,是因為足厥陰肝經屬風木,手厥陰心包經屬相火。肝經的木氣往上衝,加上心包的相火因為中氣虛弱衰敗,不能向下運行,所以會氣往上衝,心中熱痛。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是因為風邪亂動,耗損津液導致飢餓。脾土功能衰敗,所以吃不下東西。

蛔蟲是木氣中的陽氣所生,當身體中下部寒冷時,蛔蟲就會不安分。吃東西後,胃部會變得溫暖,蛔蟲會避開寒冷而趨向溫暖,所以會往上移動而吐出來。心煩是因為蛔蟲是肝臟陽氣所生,蛔蟲亂動會帶動陽氣,陽氣妄動就會心煩。

這種病症是體內水寒火熱,木枯土敗。藥方中使用附子、蜀椒、細辛來溫暖水寒之氣,培植木氣的根本;使用黃連、黃柏來清除火熱,保護木氣的津液;使用桂枝、當歸來溫養木氣,平息風邪;使用人參、乾薑來溫補脾土;使用烏梅來大量產生木液,補充木氣。風盛時會損害木氣,只有烏梅能補養木氣。當水氣溫暖,火氣清除,木氣調和,土氣恢復,陰陽平和,六氣就能重新正常運行,疾病就能痊癒。

這種情況是體內六氣運行不順暢,主要是厥陰風木之氣過於強盛所導致的疾病。病症如果表現在體表,沒有及時通過發汗來解決,加上平時肝陽不足的人,病邪就會由外而內侵入,形成這種病。有時剛出現表症,裡證就馬上跟著來,也會形成這種病。剛發病時,通常會氣弱且焦躁不安。木氣妄動會耗損津液,所以脈象會虛弱細微。微弱的陽氣失去根基,中氣極度虛弱,所以脈象會急促。

烏梅丸是治療肝臟陰寒之氣的藥方。黃連、黃柏是大寒的藥物,之所以要用這麼重的藥,是因為水寒之氣太盛,會導致木氣鬱結而生風,風又會生熱,熱又會傷津液,津液受損則風邪會更加妄動。寒邪不去除,風邪就不會停息;熱邪不去除,風邪會更加妄動。寒性藥物和溫性藥物要同時使用,這是木氣的特性所決定的。雖然此方寒溫並用,但仍然以溫暖水寒之氣為主,清除火熱為輔。六氣中風木的病症最為複雜,如果能把風木的病理研究透徹,其他五氣也就容易理解了。以上是關於三陰臟腑的疾病。臟腑的疾病忌諱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