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古方上篇 (9)

回本書目錄

古方上篇 (9)

1. 古方上篇

榮衛單鬱,中氣大虛,易入臟腑。榮衛雙鬱,雙方平衡,中虛較輕。故病八九日有如瘧狀,仍在表也。

此三方為治外感表病大法。榮鬱發熱,偏於疏泄。衛鬱惡寒,偏於收斂,是對待的。表病不解,入臟病寒,入腑病熱,亦是對待的。榮衛病,乃人身榮衛為風寒所傷,而榮衛自病。並非風寒入了榮衛為病。入臟入腑云者,亦臟腑自病,並非風寒入了臟腑為病。此點要緊,切不可忽。

中氣不足,故榮衛偏鬱。中氣敗甚,故表病入裏。裏氣偏寒之人,故臟病。裏氣偏熱之人,故腑病。名曰表病入裏,其實乃臟腑裏氣自病。自病二字解決,全部傷寒論解決。一切外感病解決。

榮衛之氣,外發則吉,內陷則凶。榮衛病,總以早得汗而解為好,汗則外發也。以上榮衛表病。

附子 三錢,乾薑,炙草,各二錢

治太陰病,自利、腹自痛、腹滿而吐、食不下、脈沉而微。

此治太陰脾臟病之法也。脾乃陰臟,陰中陽足,則脾經上升,與胃經合成圓運動。陰陽和平,不病寒也。病則太陰陰盛,陽消滅,則病濕寒。寒濕偏多,故自利。腹滿,吐而食不下。水寒火滅,木氣失根,鬱而衝擊,故腹自痛。此火土兩寒,中氣將脫,危險極矣。

此方用炙草補中氣,用乾薑溫中寒、除濕氣,用附子溫腎水以救火。火土俱復,陽與陰平,運動復圓,所以病癒。

此六氣運動不圓,太陰濕土一氣獨勝之病。病在榮衛,不速汗解。平日脾陽素虛之人,病即由表入裏,則成此病。或表證才現,裏證即作,則成此病。病成之初,必面色灰黯,精神短少,舌胎灰潤,而口淡不渴也。表證裏證兼現者,先溫裏,後解表。陰盛陽微,故脈沉微。

表裏本是一氣。表氣偏,裏氣必偏,所以表病不解,裏病必作。裏病已愈,表病自愈。表氣病,裏氣不病者,必中氣健旺之人。裏氣的陰陽調和,不成裏病。裏病一成,便成生死問題矣。他臟他腑准此。

附片,白朮,茯苓,人參,炒白芍,各三錢

治少陰病,手足寒、背惡寒、蜷臥、但欲寐、骨節痛、脈現微細。

此治少陰腎臟病之法也。傷寒病,分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陽腑病熱,陰臟病寒。少陰腎臟,病則陰寒。水寒克火,火滅土亡,危險極矣。

四肢秉氣於中土。中土陽亡,則手足寒冷。陽入於陰則寐,水寒無陽,則蜷臥欲寐,而不能寐。腎主骨,腎寒則背脊惡寒。水寒土濕,木鬱風生,則骨節痛。此病致死極速。

此方用附子溫補腎陽。人參茯苓白朮,補土泄濕,芍藥和木息風。附子溫補腎陽,易動風木之氣。附子與芍藥並用,腎陽復而風木不動也。已現骨節疼痛,風已起矣。故既用附子以溫水,又用芍藥以息風也。火土復而木氣安,陽與陰平,運動復圓,是以病癒。芍藥性寒,最敗腎陽。此方與附子同用,附子溫補腎陽也。風乃木氣,非風寒之風也。

白話文:

古方上篇

如果只是身體的氣血循環單方面不順暢,加上脾胃之氣虛弱,就容易讓病邪侵入內臟。如果氣血循環雙方面都不順暢,雙方互相牽制,反而能維持平衡,脾胃虛弱的情況也比較輕微。所以,生病八九天如果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表示病邪仍然停留在體表。

以上三種方法是治療外感表證的大原則。氣血循環不暢而發熱,治療重點在於疏通發散;衛氣不暢而怕冷,治療重點在於收斂固護,這兩者是互相對應的。表證如果沒有解除,病邪侵入內臟,入臟就會產生寒證,入腑就會產生熱證,這也是互相對應的。所謂的氣血與衛氣的病變,是因為人體的氣血與衛氣被風寒所傷,進而導致它們自身發生病變,並非是風寒直接進入氣血或衛氣而造成的。同樣的,說病邪入臟入腑,也是因為臟腑自身發生病變,並非風寒直接進入臟腑。這一點非常重要,絕對不能忽略。

因為脾胃之氣不足,所以氣血與衛氣才會失調。脾胃之氣如果衰敗嚴重,表證就會轉入內裡。體內陽氣偏虛的人,容易產生臟病。體內陽氣偏盛的人,容易產生腑病。說是表證轉入內裡,實際上是臟腑內裡的氣機自己產生了病變。只要理解「自病」這兩個字,就能解決《傷寒論》中所有的問題,以及一切外感疾病。

氣血與衛氣,如果能向外發散,病情就會好轉;如果向內陷落,病情就會惡化。氣血與衛氣的疾病,最好能夠及早發汗而治癒,因為發汗可以幫助體內氣機向外發散。以上是關於氣血衛氣表證的說明。

附子 三錢,乾薑、炙甘草 各二錢

治療太陰病,症狀包括腹瀉、腹部自發性疼痛、腹脹想吐、食慾不振、脈象沉細微弱。

這是治療太陰脾臟疾病的方法。脾屬於陰臟,陰中如果陽氣充足,脾經就會上升,與胃經形成一個圓形的運行軌跡。陰陽平和,就不會生寒病。如果生病,就是太陰陰氣過盛,陽氣衰退,就會產生濕寒之病。如果寒濕過多,就會腹瀉。腹脹,想吐而且吃不下東西。水寒使火氣衰滅,木氣失去根基,鬱結而衝擊,所以腹部會自發性疼痛。這屬於火土都虛寒的現象,脾胃之氣即將脫失,非常危險。

這個方子使用炙甘草來補益脾胃之氣,用乾薑來溫暖中焦寒氣、去除濕氣,用附子來溫補腎水以救助火氣。火土功能恢復,陽氣與陰氣平衡,氣機運行恢復正常,所以疾病就能痊癒。

這屬於六氣運行失常,太陰濕土獨自旺盛的疾病。如果氣血衛氣有病,沒有及時發汗解決,平日脾陽就虛弱的人,病邪就容易由表入裡,變成這種情況。或者剛出現表證,就同時出現裡證,也會變成這種情況。病發初期,臉色一定會灰暗,精神萎靡,舌苔灰潤,而且口淡不渴。如果表證和裡證同時出現,應該先溫補裡氣,再發散表邪。因為陰氣過盛陽氣衰微,所以脈象會呈現沉細微弱的狀態。

表證和裡證本來就是一體的。如果表氣偏頗,裡氣也一定會偏頗,所以表證不解決,裡證就一定會產生。如果裡證治好了,表證也會跟著好轉。如果表氣有病,而裡氣沒有問題,一定是脾胃之氣非常強健的人。如果裡氣的陰陽調和,就不會產生裡證。一旦產生裡證,就變成生死攸關的問題了。其他臟腑也依循這個道理。

附片、白朮、茯苓、人參、炒白芍 各三錢

治療少陰病,症狀包括手足冰冷、背部怕冷、身體蜷縮、只想睡覺、關節疼痛、脈象呈現微細。

這是治療少陰腎臟疾病的方法。外感病,可以分為太陽、陽明、少陽,以及太陰、少陰、厥陰。陽腑會產生熱證,陰臟會產生寒證。少陰腎臟,生病就會產生陰寒。水寒之氣會剋制火氣,導致火氣衰滅、脾土衰敗,非常危險。

四肢的氣血來自於中土。中土陽氣衰敗,就會手足冰冷。陽氣入陰就會想睡覺,水寒沒有陽氣溫煦,就會身體蜷縮只想睡覺,但實際上又睡不著。腎臟主管骨骼,腎臟寒冷就會背部怕冷。水寒導致脾土濕氣過重,木氣鬱結產生風氣,就會關節疼痛。這種病發作非常迅速,容易致命。

這個方子使用附子來溫補腎陽。人參、茯苓、白朮可以補益脾土、去除濕氣,芍藥可以調和肝木、平息風氣。附子溫補腎陽,容易引起肝木風氣的躁動。附子與芍藥並用,腎陽得以恢復,而肝木風氣不會妄動。如果已經出現關節疼痛,就表示風氣已經產生了。所以,既用附子來溫養腎水,又用芍藥來平息風氣。火土功能恢復,木氣也會安定,陽氣與陰氣平衡,氣機運行恢復正常,所以疾病就能痊癒。芍藥藥性偏寒,最容易損耗腎陽。這個方子將芍藥與附子一起使用,是藉由附子來溫補腎陽的不足。這裡提到的「風」是指肝木之氣,並非外感風寒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