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生命宇宙篇 (6)
生命宇宙篇 (6)
1. 生命宇宙篇
處者歸也,入也。言地面上的暑熱,歸入於地面之下也。所以人身立秋之後,內必生熱。如此時陽熱不足,下降不多,冬至之時水中陽少,便成大病。
「戰乎乾」之時,寒露霜降節前後也。陽氣出外則下虛,陽氣入內則下實。兌居地面之上,上即外也。乾居地面之下,下即內也。此時陽氣入內者多,造化個體,中下陽實,人身個體亦中下陽實。造化個體與人身個體,中下為本,故人當秋冬之交,則特別壯健也。兌乾之時,宇宙與人身中氣之上的陽氣,收降於中氣之下。
中下的陽氣既實,秋氣又收斂之。收降不遂,則燥結於中土之際。於是江南的黑熱病,西南的瘧疾,即盛行也。
「勞乎坎」之時,冬至節之時也。此時陽氣入地,封藏不泄,為來年歲氣圓運動之本。惟水有封藏之能。故陽氣入地,必須入於地下的水中,然後能封藏不泄。人身此時如縱欲瀉陽,來年交春,陽熱出震,必根氣虛乏。倘感時疾,必易致死。小兒冬春之交,發熱出疹,服升散藥寒涼藥破氣藥必死,即是陽根不藏又遭藥力升散之故。
此時如特別寒冷,陽氣封藏,人身必健美也。
「成言乎艮」之時,冬春之間之時也。離居南方升極之位,坎居北方降極之位。圓運動個體,升極必降,故陽降於坤位。降極必升,故陽升於艮方。艮坤為升降的中氣。人身此時中氣不足,陽氣升不上來,必成危險大病也。
以上節氣,須將八卦圖的上下左右,按著自己的身體揣想,方有著落。
吾人欲求明瞭生物生命的字宙造化,可將圖的中心小圈,作為我的個體所在地。由我的個體所在地的地面,仰觀俯察此地的環境。設想此地未曾有太陽的熱射到地面以前,是怎樣的。是陰冷的。再設想太陽的熱射到地面以後,由兌而乾而坎艮震巽離坤而兌,用下文植物學來實地證明,便能將這生物生命的字宙造化整個的所以然明瞭。俯察者,俯察地面之下也。
近世科學家,研究關於生命的宇宙,乃向太陽係的行星上,多少萬里,多少萬年去找尋,結果是徒勞無獲。
既將圖之中心作為我的個體所在地,再由我的個體所在地的環境,仰觀俯察以求明瞭大氣的升浮降沉,又須在我們的個體內,尋找大氣升浮降沉的關係。如此則我身個體的圓運動,與造化個體的圓運動,是二而實一的研究,便能感覺有實在的事實發現矣。地面之下,最要緊。
《易經·係辭下傳》又曰:「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造化宇宙之構成,全是太陽射到地面的陽熱,壓入地面之下的水中,再由水中澎出地面,又由地面壓入水中。迴圈不已成立的。而將陽熱壓入地下,乃金氣之力。將壓下的陽熱封藏不泄,乃水氣之力。觀象於天,注意天空的金氣也。觀法於地,注意地下的水氣也。俯仰之間,有升降交會的中氣也。近取諸身,吾身一小宇宙也。遠取諸物,物身亦一小宇宙也。
白話文:
[生命宇宙篇]
暑熱消退,表示地面的熱氣回歸到地底。所以人到了立秋之後,體內一定會產生熱。如果這時陽氣不足,熱氣下降得不多,到了冬至時,體內的水中陽氣就會很少,就會生大病。
「戰乎乾」的時候,大約是寒露霜降前後。陽氣向外發散,身體下部就虛弱;陽氣向內收斂,身體下部就充實。兌卦代表地面之上,也就是外在;乾卦代表地面之下,也就是內在。這時陽氣多向內收斂,在自然界和人體,中下部位的陽氣都會變得充實,而中下是根本,所以人在秋冬交替時會特別強壯。在兌卦和乾卦的交替時,宇宙和人體中部的陽氣會向下收斂。
中下部位的陽氣既然充實,秋天的氣也開始收斂。如果收斂不順暢,就會在身體中部積聚燥熱。這時,像江南的黑熱病、西南的瘧疾等疾病就會流行。
「勞乎坎」的時候,是冬至時。這時陽氣進入地底,封藏而不外泄,作為來年陽氣循環的根本。只有水有封藏的功能。所以陽氣要進入地底,必須進入地下的水中,才能封藏而不外泄。如果人在這時過度縱慾,耗泄陽氣,來年春天陽氣升發時,身體的根基就會虛弱。如果又感染疾病,很容易因此喪命。小孩在冬春交替時發熱出疹,如果服用升散、寒涼或破氣的藥物必定會死亡,就是因為陽氣沒有藏好,又被藥力升散的緣故。
如果這時特別寒冷,陽氣充分封藏,人的身體就會健康強壯。
「成言乎艮」的時候,是冬春交替時。離卦代表南方陽氣升到極點的位置,坎卦代表北方陽氣降到極點的位置。陽氣在循環中,上升到極點一定會下降,所以陽氣會降到坤卦的位置;下降到極點一定會上升,所以陽氣會升到艮卦的位置。艮卦和坤卦是陽氣升降的中樞。如果這時人體中氣不足,陽氣升不起來,就會產生嚴重的疾病。
以上提到的節氣,要將八卦圖的上下左右,對應自己的身體來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我們想要明白生命和宇宙的奧秘,可以把圖的中心小圈看作自己所在的位置。從自身所在的位置,觀察周圍的環境。想像一下,在太陽的光熱照射到地面之前,這裡是什麼樣子的?一定是陰冷的。再想像太陽的光熱照射到地面之後,從兌卦到乾卦到坎卦到艮卦到震卦到巽卦到離卦到坤卦再回到兌卦,用下面的植物學來驗證,就能明白生命和宇宙運行的整個道理。觀察地下的情況,就是觀察地面之下。
近代的科學家,研究宇宙生命,總是向太陽系的行星,多少萬里、多少萬年地去尋找,結果都是徒勞無功。
既然把圖的中心看作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從自身所處的環境,觀察大氣的升浮和沉降,還要在我們自己的身體內,尋找大氣升浮沉降的關係。這樣,我們身體內的循環運動,和自然界的循環運動,就成了兩個實為一體的觀察,就能感受到真實的發現。地面之下,才是最重要的。
《易經·繫辭下傳》又說:「抬頭觀察天象,低頭觀察地面的規律。從自身尋找道理,從其他事物中尋找道理。」
宇宙的構成,完全是太陽射到地面的陽熱,壓入地面之下的水中,再由水中湧出地面,又由地面壓入水中,如此循環不止形成的。而將陽熱壓入地下,是金氣的力量。將壓下的陽熱封藏不外泄,是水氣的力量。觀察天象,要注意天空中的金氣;觀察地面,要注意地下的水氣。抬頭和低頭之間,有升降交會的中氣。從自身尋找道理,是因為我們身體是一個小宇宙;從其他事物尋找道理,是因為其他事物也是一個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