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3)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3)

1.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必脋熱而便膿血也。(浮數可下,乃設問詞。消穀善饑,血瘀生風。浮數熱在經不在腑,熱在經故便膿血。以上二章,論陽明蓄血之證。)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但頭出汗,肝膽經熱,刺期門以瀉肝膽熱。此一章,論陽明病之婦人熱入血室證。)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幾幾直硬意,陽明經不前降,則後陷而直硬。足陽明經主前降,手陽明經主後升。手陽明經能後升,足陽明經則前降。)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寒者,葛根湯主之。(幾幾之項強,榮衛鬱而陽明經氣亦動也,故雙解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榮衛之氣,與腸胃陽明燥熱,之氣混亂。熱則氣動,熱氣動則自下利。)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混亂之氣盛於下則利,盛於上則嘔。)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有榮衛之惡寒,有陽明之脈大,曰合病。)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此章與上章均重在喘字,故主麻黃,喘為肺實。陽明之喘,肺氣燥實。內傷之喘,多肺氣虛。)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遲有緩象,言不數也。以上七章,論榮衛與陽明胃腑經氣同病治法。)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桂枝湯主之。(外證未解而下之,榮衛內陷矣,故稱為逆。)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硬耳。設利之為大逆。硬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脈浮為表證,脈大為腑證,腑證兼表證,當先解表,與表證兼臟證,當先溫臟,為對待理法。)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頭疼有熱,陽明不降,故衄。此頭痛乃額角痛,膽經上逆故痛。)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澈,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其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拂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澈,不足言,陽氣拂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煩燥,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澈?以脈濇故知也。(陰臟病連榮衛,先溫後表,否則榮衛內陷。陽腑病連榮衛,先表後下,否則榮衛內陷,汗澈則脈象和榮衛調,濇則不和不調也。)

白話文: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病人如果沒有表證也沒有裡證,發燒七八天,即使脈象浮數,也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假設已經瀉下,但脈數的情況沒有解除,而且還出現容易餓、吃得多,到六七天都沒大便,這是有瘀血的現象,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如果脈數的情況沒有解除,而且腹瀉不止,一定是體內有熱,導致排出膿血便。 (脈浮數可以瀉下,這是一種假設性的提問。容易餓、吃得多,是因為血瘀導致內風。脈浮數代表熱在經絡,不在臟腑,熱在經絡所以會排出膿血便。以上兩段,討論的是陽明蓄血的症狀。)

陽明病,出現下血和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熱邪進入血室的表現。如果只有頭部出汗,應該針刺期門穴,根據情況瀉掉多餘的熱,只要汗出順暢,病就會好。(只有頭部出汗,代表肝膽經有熱,針刺期門穴可以瀉肝膽的熱。這一段,討論的是陽明病婦女熱邪進入血室的症狀。)

太陽病,出現頸背僵硬、輕微的拘急感,有汗出且怕風的症狀,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拘急僵硬的意思是直硬,是陽明經的氣機沒有向下順降,反而向後陷導致僵直。足陽明經主向下順降,手陽明經主向上升發。手陽明經能夠向上升發,足陽明經才能向下順降。)

太陽病,出現頸背僵硬、輕微的拘急感,沒有汗出且怕冷的症狀,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拘急的頸項僵硬,是營衛之氣鬱滯,陽明經氣也受到影響,所以用雙解的方法治療。)

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病,一定會出現腹瀉,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這是營衛之氣與腸胃陽明的燥熱之氣混亂所致。熱則氣動,熱氣動就會導致腹瀉。)

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病,沒有腹瀉但有嘔吐的症狀,可以用葛根加半夏湯來治療。(混亂的氣如果盛於下部,就會導致腹瀉,如果盛於上部,就會導致嘔吐。)

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病,出現氣喘和胸悶的症狀,不可以瀉下,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既有營衛的怕冷症狀,又有陽明的脈象洪大,這稱為合病。)

陽明病,脈象浮而沒有汗出且有氣喘的症狀,發汗就會好,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這一段和上一段都強調了「喘」這個字,所以用麻黃湯來治療,喘是肺氣實的表現。陽明病的喘,是肺氣燥實導致的。內傷導致的喘,大多是肺氣虛引起的。)

陽明病,脈象遲緩,汗出很多,且稍微怕冷,這是表證還沒解除的表現,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應該用桂枝湯。(遲緩有緩慢的意味,表示不數。以上七段,討論的是營衛和陽明胃腑的經氣同時發病時的治療方法。)

太陽病,外表的症狀還沒有解除時,不可以瀉下,如果瀉下就會導致病情加重。想要解除表證,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外表的症狀還沒解除就瀉下,營衛就會內陷,所以稱為加重病情。)

如果病人的脈象浮大,詢問病情時,病人只說大便乾燥。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大錯。大便乾燥是屬於實證,應該發汗來解除。為什麼呢?因為脈浮代表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脈浮是表證,脈大是腑證,腑證兼表證,應該先解除表證;表證兼臟證,應該先溫養臟腑,這是治療時的相對原則。)

傷寒,六七天沒有大便,而且有頭痛發熱的症狀,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如果小便清澈,就表示病不在裡而還在表,應該發汗;如果頭痛,一定會流鼻血,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頭疼發熱,是陽明經氣不順降導致的,所以會流鼻血。這裡的頭痛是額角痛,是膽經氣逆導致的。)

兩種陽經同時發病,在太陽病初期發汗,但汗沒有完全透出,病邪就轉入了陽明經。接著持續有微微的汗出,但不再怕冷。如果太陽病的症狀沒有消失,就不可以瀉下,瀉下就會導致病情加重。像這種情況,可以稍微發汗。如果臉色紅得像塗了胭脂一樣,是陽氣鬱結在表,應該用發汗或熏蒸的方法來解除。如果發汗沒有完全透出,這就算不上發汗,陽氣鬱結而無法散發,想出汗又出不來,病人就會煩躁不安,不知道哪裡痛,一下感覺腹痛,一下感覺四肢痛,按壓也找不出痛點,病人會感到氣短,這都是因為汗出不透徹造成的。再次發汗就會好,怎麼知道汗沒有完全透出呢?可以從脈象澀滯來判斷。(陰臟的病連帶營衛,應該先溫補後解表,否則營衛就會內陷。陽腑的病連帶營衛,應該先解表後瀉下,否則營衛就會內陷。汗透了,脈象就會平和,營衛也會調和;如果脈澀,就表示不平和不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