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溫病本氣篇 (14)
溫病本氣篇 (14)
1. 溫病的壞病
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應改稱燥病條辨。①,「速」:當為「束」之誤。
石膏,陽明燥金之潤燥開結之藥。極寒相火,極敗中氣。故《傷寒論》白虎湯用石膏,必曰外無大熱。石膏本以清熱,既無大熱,何必用之。不知石膏清熱,乃清內熱。內果熱矣,外即無大熱。因人身火氣內藏,病則內熱,內熱則外寒。火氣外散,病則外熱,外熱則內寒。內寒則禁用石膏。
仲聖怕人不知此點,故於用石膏之條文,一則曰外無大熱者,再則曰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無少陰證者。外無大熱的大字,因胃實的熱證,內外皆熱,故外無大熱。外熱如大,即相火外泄的多,內必寒也。口渴則燥熱傷津也。背微惡寒者,背乃胸之部,燥熱灼傷胸部津液,熱盛在胸,則背部之陰,不能交於胸中之陽,故背惡寒。凡熱證之惡寒,皆熱盛於內,陰為陽拒,不能相交,陰現本氣之故。
無少陰證,無少陰內寒證也。傷寒陽明燥金一氣獨勝,既燥且結,傷耗肺液胃液,為唯一燥證。故用石膏清燥開結。溫病虛證,外熱內虛。石膏敗火寒中,溫病服之,無不一瀉而死。石膏治燥病之實者,即傷寒陽明白虎證是也。溫病由內疏泄外出,燥病由外收斂內入,出外則虛,入內則實,病源各異,豈可忽諸。
本篇枳實銀菊證之口渴,可用石膏。然究非陽明實證,而是相火燒灼肺液之虛證。用麥冬等清熱較為穩妥。麥冬與石膏同性而寒中之力較輕。
《內經》曰:春傷於風,夏必飱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自王叔和編次仲景《傷寒論》原文,自己加上傷寒例曰,中而即病為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於是後世遂謂冬日受有寒氣,藏在人身,至春變成溫病。
春日受了風氣,藏在人身,至春變成飧泄。夏日受了暑氣,藏在人身,至秋變成病瘧。秋日受了濕氣、藏在人身,至冬變成咳嗽。
果然如此,試問如何用藥。治夏日飧泄,豈不要用散風的藥乎。治秋日瘧病,豈不要用清暑的藥乎。治冬日咳病,豈不要用去濕的藥乎。洽春日溫病,豈不要用搜寒追毒的藥乎。如此用藥,必定要將病治重的。世人治溫病喜用大清大下之劑者,其根據即在叔和冬日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一語。
而且因此根據,並認《內經》春傷於風,夏生飱泄云云,實係風藏在人身,至夏變為飱泄云云了,學中醫者,容易學錯,此其大概也。如要學不錯,必須將大氣升浮降沉中的圓運動,按著春夏秋冬五行六氣的原理,整個的實地體驗明白,自然瞭解《內經》文義之所在。
蓋風者,春木疏泄之氣也。平人大便不病飱泄,全在小便清通。小便清通,全在木氣疏泄。春日損傷了風木之氣,當春之時,風木當令,雖或被傷,仍能疏泄,小便清通,故不病飧泄。到了夏令,風木氣退,無力疏泄水分,水分混入大腸,故飱泄也。所以治之之法,必用疏泄助木氣之藥。
白話文:
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其實應該改名為《燥病條辨》。書中提到的「速」字,應該是「束」字的錯誤。
石膏這味藥,是針對陽明燥金的乾燥問題,可以滋潤乾燥、打開結滯的藥物。但它藥性極寒,會傷害相火,也會嚴重耗損中氣。所以《傷寒論》中白虎湯使用石膏時,一定會強調是「外無大熱」的情況。石膏本來就是用來清熱的,如果外表沒有明顯的發熱,為何要用它呢?其實是因為石膏清的是體內的熱。當體內有熱時,外表反而不一定會發熱。因為人體的火氣是內藏的,生病時就會變成內熱,內熱導致外寒;火氣向外發散時,就會變成外熱,外熱導致內寒。如果體內是寒冷的,就絕對不能使用石膏。
張仲景怕後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使用石膏的條文中,才會一再強調,要麼是「外無大熱」,要麼是「口渴心煩、背部微微發冷」,並且排除少陰證。所謂「外無大熱」,是因為胃部有實熱,會導致內外都發熱,所以當外表沒有明顯發熱時,才能使用石膏。如果外熱很明顯,表示相火向外發散太多,體內一定是寒冷的。「口渴」表示燥熱傷了津液。「背微惡寒」表示背部是胸部的位置,燥熱灼傷了胸部的津液,熱在胸部積聚,背部的陰氣無法與胸部的陽氣交合,所以背部會感到發冷。凡是熱證出現的發冷,都是因為熱盛於體內,陰氣被陽氣排斥,無法相互交合,陰氣呈現本性的表現。
「無少陰證」表示沒有少陰的內寒證。傷寒的陽明燥金之氣過於強盛,既乾燥又凝結,會消耗肺液和胃液,是一種單純的燥證。所以使用石膏來清除燥熱、打開凝結。而溫病屬於虛證,是外熱內虛的情況。石膏性寒敗火,又會傷害中氣,溫病患者服用後,必然會因為腹瀉而死亡。石膏是用來治療燥病中實熱的,例如傷寒陽明的白虎湯證。溫病是由內向外疏泄,燥病是由外向內收斂,一虛一實,病源不同,怎能忽視呢?
這篇提到的枳實銀菊證的口渴,可以使用石膏,但這並非陽明實證,而是相火燒灼肺液的虛證。使用麥冬等清熱的藥物會比較穩妥。麥冬和石膏藥性相近,但寒冷的藥力較輕。
《內經》說:「春天受風邪,夏天一定會腹瀉;夏天受暑邪,秋天一定會瘧疾;秋天受濕邪,冬天一定會咳嗽;冬天受寒邪,春天一定會得溫病。」王叔和整理了張仲景《傷寒論》的原文,自己加上了傷寒的案例,說:如果當下發病是傷寒,如果沒有立即發病,寒毒就會潛藏在皮膚裡,到了春天就會變成溫病,到了夏天就會變成暑病。因此後世就認為,冬天受寒氣,潛藏在體內,到了春天就變成溫病。
春天受了風邪,潛藏在體內,到了春天就會腹瀉。夏天受了暑邪,潛藏在體內,到了秋天就會變成瘧疾。秋天受了濕邪,潛藏在體內,到了冬天就會變成咳嗽。
如果真是這樣,請問該如何用藥?治療夏天腹瀉,難道要用發散風邪的藥物嗎?治療秋天瘧疾,難道要用清除暑邪的藥物嗎?治療冬天咳嗽,難道要用去除濕氣的藥物嗎?治療春天溫病,難道要用搜刮寒邪、追逐毒邪的藥物嗎?如果這樣用藥,必定會加重病情。世人治療溫病喜歡使用大清大下的藥物,就是根據王叔和「冬日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這句話。
而且根據這個說法,他們還認為《內經》說的「春天受風,夏天會腹瀉」,其實是說風邪潛藏在體內,到了夏天才變成腹瀉。學習中醫的人很容易學錯,這就是大概的情況。如果要避免學錯,必須將大氣中升浮降沉的圓運動,按照春夏秋冬五行六氣的原理,整個實地體驗明白,自然就能了解《內經》的含義所在。
風,是春天木氣疏泄的表現。一般人不會腹瀉,關鍵在於小便是否順暢。小便順暢,關鍵在於木氣的疏泄。春天損傷了風木之氣,當春天時,風木當令,即使受到損傷,仍然能夠疏泄,小便也順暢,所以不會腹瀉。到了夏天,風木之氣衰退,無力疏泄水分,水分混入大腸,所以會腹瀉。所以治療方法,必須使用疏泄、幫助木氣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