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溫病本氣篇 (13)

回本書目錄

溫病本氣篇 (13)

1. 溫病的壞病

疹出而黑,陰氣已絕,故凶。然熱極亡陰,陰氣但能續復,外出之疹雖黑,內竭之陰已生。仍可轉凶為吉。

其實診斷溫病之吉凶,全不在出疹之關係,全在腹瀉不腹瀉,胸緊不胸緊。如腹瀉胸緊,便伏死機。緣人身之氣,陽位在上,而根於下,陰位在下,而根於上,腹瀉不減,則陽根亡於下;胸緊不減,則陰根亡於上,是以人死。

世人謂疹不出,則溫邪之毒必攻心而死,盡都認為溫病是外來溫邪入了人身作病。與認為寒氣變溫,藏於肌膚,至春始發之故。溫病原理,非明瞭造化的圓運動不能知道,又何怪乎。溫病出疹,乃溫病結果上的事,其原因並不在於疹。葉天士治溫病,謂宜速速透斑透疹,亦認為外來溫邪入了人身為病,要趕緊把外來之邪透出耳。不然則亦認為溫是內伏著去年的寒毒。

伏毒二字,王叔和之遺禍也。王叔和是搜集仲聖《傷寒雜病論》原文的功臣。他於醫理,完全是門外漢。

溫病全由疏泄偏勝,陰液耗傷,相火外泄,陽根微少,中氣薄弱之故。如再用燥烈開泄之藥發汗而助疏泄,相火益泄,陰液益耗,陽根益微,中氣益虛,是以登時病重,或至於死。此汗之過也。寒下之藥,性往下行,亦能減少疏泄之氣,然寒下傷中,多有下後病加重者,亦有下利不止,以至於死者。不過不似汗之登時奇變耳。

溫病大便瀉下,前人認為熱有出路,然脈虛忌瀉,根本大防,豈可忽諸。

溫病發熱,神志昏迷,脈來虛散,模糊躁急,向外疏泄;燥病發熱,神志不昏,脈來弦聚,不躁急模糊,向內收斂。《溫病條辨》之銀翹散一方,連翹桔梗竹葉牛蒡薄荷,皆疏散而大破肺氣之藥。桑菊飲一方,較銀翹散不大傷肺,但桑葉破肺之力亦不小。此二方乃肺金燥結內斂生熱之方,溫病乃木火外泄,肺金虛散之病。

如當服本篇烏梅湯,三豆湯之溫病虛症服之,無不熱加病重,腹瀉而死者。燥氣為病,由外向內,是實的;溫氣為病,由內向外,是虛的。實者熱實肺氣實也,虛者肺氣虛,木火虛,中氣虛。虛而用銀翹散與桑葉石膏,肺氣再傷,至死不知其所以然。《傷寒論》風溫病,發黃,驚癇,失溲,直視,身重,息鼾,語言難出,無一不是肺氣傷極之壞證。《溫病條辨》開首二方,即大傷肺氣,可怕。

北方少燥氣病,金氣涼降能澈底也。西南方多燥氣病,金氣涼降不能澈底也。北方秋涼之後,愈降愈深,由涼而寒,由寒而冰,相火之氣,既收於土下,即藏於水中。來春開凍,相火出土,萬物發生,不出奇病。西南方秋涼之後,忽又大熱。已經收降入土中之相火,又復逆升於土面。

降而復升,涼而復熱,涼降入土的金氣,被逆升出土的火氣,拒格不下,遂裹速①火氣而燥結於中氣之際。燥病之脈,不浮不沉,弦結於中,其故在此。金氣燥結,升降不通,病症發作,有不可以常理論者。世乃稱為秋溫。燥病肺氣實,溫病肺氣虛,金氣之病命木氣負責,虛實相反,所以銀翹散桑菊散治秋燥見功,治春溫見過也。西南方四季皆有燥病,故銀翹散桑菊散四季皆宜,然一遇溫而不燥之病,亦復用之,死矣。

白話文:

疹子呈現黑色,表示陰氣已經耗盡,所以是凶險的徵兆。然而,如果是由於熱邪太盛導致陰液虧損,只要陰氣能夠恢復,即使外顯的疹子是黑色的,內裡虧損的陰液已經產生,仍有可能轉危為安。

其實判斷溫病的吉凶,完全不在於疹子是否出現,而是取決於是否腹瀉和胸悶。如果出現腹瀉和胸悶,就代表生命垂危。因為人體的氣,陽氣位於上方,根基在下方;陰氣位於下方,根基在上方。如果腹瀉不止,就代表陽氣的根基在下方耗損;如果胸悶不解,就代表陰氣的根基在上方耗損,這樣就會導致死亡。

世俗認為疹子發不出來,溫邪的毒就會攻心致死,都認為溫病是外來的溫邪侵入人體所致。這也與認為寒氣變成溫熱,藏在肌膚,到了春天爆發的說法相同。溫病的原理,如果不明瞭自然界的循環運動就無法理解,這也不足為奇。溫病出疹,是溫病的結果,原因並不在於疹子本身。葉天士治療溫病,主張要盡快透過發汗把斑疹透發出來,也是認為外來的溫邪侵入人體才會生病,要趕緊把外邪透發出去。否則也認為溫病是內伏著去年殘留的寒毒。

「伏毒」這兩個字,是王叔和留下的禍害。王叔和是搜集整理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文的功臣,但他對醫理完全是門外漢。

溫病完全是因為疏泄功能過於旺盛,導致陰液耗損,相火外洩,陽氣的根基微弱,中氣虛弱所致。如果再使用燥熱、開泄的藥物發汗,反而會助長疏泄,使相火更加外洩,陰液更加耗損,陽氣的根基更加微弱,中氣更加虛弱,因此會導致病情立刻加重,甚至死亡。這是發汗過度的過錯。寒涼的瀉下藥物,藥性往下走,也能減少疏泄的氣,但寒涼的瀉下會損傷中氣,常常有瀉下後病情加重的情況,也有瀉利不止,以至於死亡的。不過不像發汗那樣立刻發生變化。

溫病大便瀉下,前人認為是熱邪有出路,但如果脈象虛弱就忌用瀉下,這是最基本的防範原則,怎麼可以忽略呢?

溫病發熱,神志不清,脈象虛浮散亂,躁動不安,是向外疏泄的表現;燥病發熱,神志清醒,脈象緊弦,不躁動不安,是向內收斂的表現。《溫病條辨》中的銀翹散,所用的連翹、桔梗、竹葉、牛蒡、薄荷等藥物,都是疏散而大傷肺氣的藥物。桑菊飲雖然比銀翹散不那麼傷肺,但桑葉損傷肺氣的力量也不小。這兩個方子都是針對肺金燥結內斂生熱而設立的方子,而溫病是木火外洩,肺金虛散的病症。

如果拿本篇提到的烏梅湯、三豆湯這些治療溫病虛證的方子來服用,沒有不導致熱勢加重、病情惡化、腹瀉而死的。燥邪為病,是由外向內,是實證;溫邪為病,是由內向外,是虛證。實證是熱邪實,肺氣實;虛證是肺氣虛,木火虛,中氣虛。如果虛證還用銀翹散和桑葉、石膏,肺氣會再次受到損傷,到死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傷寒論》提到的風溫病,出現黃疸、驚癇、小便失禁、兩眼直視、身體沉重、打鼾、說話困難,沒有一個不是肺氣傷極的嚴重症狀。《溫病條辨》開頭的兩個方子,就已經大傷肺氣,實在是可怕。

北方很少有燥氣病,是因為金氣涼降能夠徹底。西南方多燥氣病,是因為金氣涼降不能徹底。北方秋涼之後,涼氣不斷下降深入,由涼轉寒,由寒轉冰,相火之氣,已經收於地下,藏在水中。等到來年春天冰雪融化,相火從地底出來,萬物生長,不會出現奇特的病症。西南方秋涼之後,又會突然變得炎熱。已經收降入土中的相火,又會逆行上升到地面。

這樣,下降又上升,涼爽又轉熱,下降入土的金氣,被逆行上升的火氣阻擋,無法下降,於是火氣就包裹在中氣,導致燥結。燥病的脈象,不浮不沉,弦硬結在中部,原因就在這裡。金氣燥結,升降不通,病症發作,就不能用一般的道理去解釋。世人稱之為秋溫。燥病是肺氣實,溫病是肺氣虛,金氣的病要木氣來承擔,虛實相反,所以銀翹散和桑菊散治療秋燥有效,治療春溫卻會出錯。西南方四季都有燥病,所以銀翹散和桑菊散四季都適合用,但如果遇到溫而不燥的病症,也使用這兩個方子,就會導致死亡。